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红色文化记录着党的辉煌历史,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丹东是一座英雄城市,抗美援朝战争给这里留下一批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文字,每一处遗址,都抖落着岁月的封尘,记载着悲壮的史实。而其中,雄伟壮丽的鸭绿江大桥、断壁残垣的下河口公路桥、钢铁运输线的上河口铁路桥,还有那众多难寻踪影的浮桥,都是抗美援朝历史中非常显著的标志。它们经历了炮火硝烟,记载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历史丰碑。丹东应以抗美援朝中的桥为载体,挖掘好抗美援朝的历史与精神,打造对外宣传的新高地,形成一张宣传抗美援朝历史的靓丽名片。
一、 以抗美援朝中的桥为载体,打造丹东红色文化资源宣传与开发高地的必要性
1、 使抗美援朝的宣传与开发更集中。丹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70年前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从这里入朝作战。丹东境内有着众多的抗美援朝战争遗址和资源,如鸭绿江断桥、中朝友谊桥、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所旧址、安东火车站站台、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等,但资源比较分散,不利于宣传。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鸭绿江上的几座桥,鸭绿江断桥、中朝友谊桥、上河口铁路桥、下河口铁路便桥、燕窝浮桥,还有那几座看不见的河口浮桥。如果能把鸭绿江上的这几座桥作为载体来宣传丹东、宣传抗美援朝精神,会使丹东红色资源的开发更有抓手,更具体,也更为集中,更可操作。
鸭绿江断桥
2、 有助于提升丹东的知名度。可能有不少人没听说过丹东这个地名,但很少人不知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曾经响遍祖国大江南北的雄壮歌曲。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从这里沿着桥跨过江入朝作战的,桥就是丹东的一张名片。就像电影《金刚川》所展示的那样,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被炸断的桥梁,誓死捍卫交通要道畅通无阻,志愿军战士用坚毅铸就的“人桥”,正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如果能把丹东抗美援朝中的桥的名片打响,再结合抗美援朝精神、丹东的城市精神,必将有助于展示丹东形象,涵养城市文化特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鸭绿江下河口断桥
3、 促进丹东文化产业发展。近两年,在纪念中朝建交7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的活动中,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异常火爆,丹东作为承载这段历史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影视基础。众所周知,精良的影视剧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像横店、象山两大影视城的蓬勃发展更是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陈建瑜表示:“今年抗美援朝大热,对于丹东市来说是一个发展影视产业的良机,但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还要看当地政府给出的相关政策及态度。”抓住这一机遇,以桥为载体宣传抗美援朝历史,必将带动整个丹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经济的提升。
燕窝铁路浮桥遗址
二、 以抗美援朝中的桥为载体,打造丹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开发高地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时代发扬”。丹东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丹东,关注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为释放更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丹东全力保护红色资源,挖掘红色历史,建设红色阵地,多举措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活动。如:重新修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刚开放的志愿军公园,被烙上了“网红打卡地”,备受市民和游客欢迎,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地标之一;市中心广场上的杜鹃雕塑宽10.25米,寓意每年的10月25日的抗美援朝纪念日;还有鸭绿江断桥、下河口断桥、上河口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国门、毛岸英纪念馆等等,为新时代以抗美援朝中的桥为载体,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打造丹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开发高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1) 以桥为载体,规划红色布局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可将抗美援朝文化建设专门写入,明确资源整合、人员培训、标准制定、优化方法、统筹协调的时间表、路线图。
第二,切实摸清家底。在对全市抗美援朝资源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的原则,对鸭绿江上的几座桥加强保护开发利用,特别要深度挖掘在各个桥上所发生的故事,用真实、鲜活、感人的红色故事吸引人、打动人、感化人,以此进一步激励斗志、鼓舞信心、提振精神。
第三,加强研究阐释。对抗美援朝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分散状况,力争实现宣传开发主体的全方位融合,组建多层次的研究队伍,形成研究合力,建立教研、开发、宣传一体化合作模式,构建一体化产教研机制,就相关专业性问题开展定期研讨,切实提升研发水平。
第四,文化融合城建。结合城市文化功能建设,深入解读抗美援朝精神内涵,并和创建文明城市等结合起来,凝炼丹东市的红色文化价值,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
(2) 以桥为载体,做好红色宣传
第一,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信息化时代,人们不再单纯看报纸、听广播,而是在线上与线下的虚拟与现实生活中转换。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拥有稳定和庞大的受众群体,其传播资源也比较深厚,在传播抗美援朝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拓宽了空间,相比传统媒体来说它的宣传开发效果更为明显,所以应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有效融合和互动,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综合宣传与开发效果。
第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宣传与开发。伴随着 5G 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已成为新的展陈方式。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铁路抗馆等可利用声、光、电、投影、互动视频、AR 增强现实和 VR虚拟现实技术手段等还原历史、复原文物,满足游客与虚拟历史人物多场景互动,真正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使历史生动起来,不仅增强了抗美援朝资源的活力,而且实现了其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关部门在断桥雪糕的基础上,可继续设计研发高科技的抗美援朝文创产品和演艺产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打造响亮的红色旅游品牌。
第三,打造体验式宣传场馆。体验式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历史故事,可以使游客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感受真实的情感,达到思想的提升。可以在鸭绿江大桥、河口断桥、上河口铁路桥等处建立抗美援朝情景式体验馆,效仿平遥古城的体验式演出《又见平遥》,结合年轻人时下最流行的剧本杀等形式,创作并打造一台以抗美援朝中的故事为背景内容的节目。运用综合手段,设计动态的呈现形式,创造大量参与的机会,寓教于乐,使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厚内涵和独特价值。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鸭绿江端桥可增加几处互动项目,像兵器展示、体能训练、项目拓展、模拟对阵、射击打靶演练等互动活动,使游客在参观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增长见识,在参与中满足好奇,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3) 以桥为载体,壮大红色产业
第一,延展抗美援朝文化产业链条,推动其市场化运作。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但又兼具经济属性,所以,要大力扶持红色文化产业,加快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培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抗美援朝资源要进行统筹整合,构建和谐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借助市场力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借助抗美援朝资源优势,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推动影视业、演艺业、红色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创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事业,形成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最近热映的《金刚川》、《长津湖》等带动下,可以借鉴宁夏的西北影视城、浙江的横店影视城等模式,建立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影视城。
第二,推进抗美援朝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游共同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把丹东抗美援朝红色旅游与河口赏桃花、长河岛朝鲜民族村等生态绿色游、民俗文化游结合起来,研发以抗美援朝红色文化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红色旅游资源宣传开发与当地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能够满足游客们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实现二者资源上的互补。
第三,以老工业基地遗存为补充,点缀江城红色旅游亮点。丹东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边境城市,工业历史悠久,丝绸、纺织、服装、造纸等产业极具竞争力,孔雀、康齿灵等品牌享誉全国,曾是全国十大(中等)明星城市之一。丹东传统工业历史较长,并形成一定规模。很多传统工业都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兴办或改建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物质生产和物资供应基地,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丹东化纤集团、曙光汽车集团和五一八内燃机配件公司等都是有着60到80年历史的老企业,它们见证了丹东工业化进程中的艰难历史,见证了几代人创业历程的艰辛过程,也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岁月。应充分挖掘这些传统工业的历史资源,像丹东舰一样,将其打造成红色旅游的新亮点。如在这些老工业企业中建立工业遗存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纪念馆,并对外开放,让游客进厂参观、游览。这样,不仅会把企业辉煌的厂史沉淀为弥足珍贵的记忆,让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和追忆过去企业的发展史和光辉革命史,增加怀旧感和崇敬感,而且还会提振人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4) 以桥为载体,建设红色队伍
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精通抗美援朝历史资源的人才队伍。重视和加强从业人员的有效培训和提升,尤其是其政治素养和责任担当,选派一些人员到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技巧,或者聘请优秀专家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相应的培训管理机构,不仅能够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而且通过定期轮番培训,加强竞争和学习,同时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这样才能保证从业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抗美援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于秀丽,丹延会会员、丹东市委党校教授;康金明,丹延会常务理事、丹东市委党校副教授;沈丹萍,丹延会理事、丹东市委党校副教授;李颜悦,丹延会会员、丹东市委党校副教授。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