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广州市天府路小学:用红色文化滋润心田、培育新人!

来源:欧阳琪、吴俊 · 2024-09-20 12:08:1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红色文化教育对于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学校课程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校社协同共育红色传人。


课程设置: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为了深化小学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以下细化措施,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并结合广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共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针对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学校特别设计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广州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并与广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共建,共同开展具有传承性和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红色文化教育被纳入学校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承革命精神。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以及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情况,学校特别选择了二、四年级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以确保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年龄接受和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年级的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初次教育,旨在通过广州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打下红色文化的基础。学校与广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紧密合作,拟开展“红色地标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地,让学生在实地教学中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结合广州市教育局2024年“中国梦 延安情”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书画、微作文、宣讲评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学生不仅听到了革命先烈的故事,还在体验中学会了尊敬和模仿这些英雄人物。艺术课上,学生学唱《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红色歌曲,歌声在校园里回荡,传递着红色文化的力量。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年级的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再次强化教育,着重于深化学生对红色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课上,学生通过探究广州红色历史事件,如广州起义的经过和意义,提高了历史分析能力。在广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指导下,学校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红色艺术欣赏”活动中,学生通过参观红色主题艺术展览,进一步感受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春秋游期间,学校组织了红色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如模拟红军长征、黄埔军校体验课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增强了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选择二、四年级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既避免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局限,又避免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得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样的系列化和传承化教育内容设计,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确保了红色文化教育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为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广州市天府路小学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结合广州与延安两市青少年红色文化交流活动的契机,以“小荔枝去延安”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1、 黄河瀑布前的《黄河大合唱》。学校组织学生前往黄河壶口瀑布,实地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在瀑布前,学生们身着整齐的校服,手持校旗,齐声合唱《黄河大合唱》。通过这首歌曲,学生们感受到了黄河的雄浑与民族的精神。

2、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举行庄严的少先队入队宣誓仪式。学生们在革命先辈的见证下,重温入队誓言,承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前的《南泥湾》合唱: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合唱《南泥湾》。通过这首歌曲,学生们了解了南泥湾的历史,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4、宝塔山下的作文课: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宝塔山,以宝塔山为背景,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现场写作。学生们在宝塔山下,用心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

5、《延安保育院》的艺术教育: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延安保育院》这一经典红色剧目,并在观看后进行艺术教育讨论。通过戏剧这种形式,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延安时期的生活和革命精神,通过讨论,学生们深刻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广州市天府路小学使红色文化教育在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活动: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致力于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春秋游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红色足迹”寻访路线,让学生在游览红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了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了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参观红色纪念馆,学习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

学校非常重视红色艺术教育,定期举办、参与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剧目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红色文化学习成果。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红色主题班会”上,我们鼓励学生分享红色文化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此外,学校将来拟设立红色文化社团,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知识讲座、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传播红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担任红色教育基地小小宣讲员、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的红色传人。通过这些详细且具体的实践活动,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打牢基础:形成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广州市天府路小学注重教师队伍的红色文化素养提升,通过组织定期的红色文化培训,邀请革命先辈、教育系统专家学者子女进行专题宣讲,以及组织教师实地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和延安精神,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

(二)优化课程体系,凸显红色文化教育特色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如语文课中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历史课中的革命历史事件,音乐课中的红色歌曲等。此外,学校还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如红色故事会、红色歌曲创作等,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三)创设红色文化氛围,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创设红色文化氛围,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定期在校园内设置了红色文化宣传栏,展示延安十三年红色历史图片、红色故事等,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故事宣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四)家校社协同,共育红色传人

广州市天府路小学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需要家校社共同参与,因此,学校积极开展家校社协同工作,共育红色传人。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此外,学校还与社区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社区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教育基地共建等,使红色文化教育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承氛围。

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延安精神融入校园,使红色文化教育在学校主题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延安精神进校园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力保障。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创设红色文化氛围以及家校社协同共育红色传人等措施,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成功地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的过程中天府路小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如何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适应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将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学校也将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展望未来,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特色。学校将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学校也将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线上红色文化教育,扩大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加强与广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学校将继续努力,传承红色文化,为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而努力。

(作者:欧阳琪、吴俊,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