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如果说红军创造了长征的奇迹,那么红二十五军就是这段奇迹中耀眼的一颗星。红二十五军是唯一发展壮大的长征队伍,是长征途中唯一创建了根据地的队伍,也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西北地区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红二十五军长征艰苦卓绝、迭挫强敌,不仅是红军将士英勇的奋斗史诗,更是对党忠诚的光辉典范。回顾红二十五军在丹凤的革命活动,深入解析其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新时代丹凤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二十五军在丹凤的主要活动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在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2月9日,部队翻越蟒岭,进入丹凤县庾家河街宿营。
庾家河“春茂永”杨家药铺
1、庾家河会议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丹凤县庾家河“春茂永”杨家药铺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会议。会议由省委书记徐宝珊主持,会议根据中央1934年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信,主要讨论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的根据地问题。讨论并通过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会议决定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年召开这次会议的中药铺如今其主人将房屋作为展馆,保存有当年红军存放银两的木柜,开会的桌凳,红二十五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接待国内外游客,宣传红军精神。
庾家河战斗发生地七里荫岭
2、庾家河战斗
1934年12月10日上午,在河南镇守朱阳关的国民党第六十师先头部队一个团(360团),从鸡头关推进到庾家河街东之七里荫岭。当时,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在庾家河街“春茂永”中药铺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建立新的根据地问题。由于红二十五军布防七里荫的排哨被偷袭,敌军很快抢占了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并向军部驻地庾家河街发起进攻,午后1时接火,手枪团迅速进入前哨阵地,一面拼命阻击敌人,一面派人到军部报告。听到枪声,鄂豫皖省委立即停止会议。这时,手枪团派来报告的人员也到达了,军情紧急,省委立即组织部队奔赴前沿。副军长徐海东首先带领223团跑步出发,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各带一个团迅速跟进,指挥部队实施反击。徐海东带领223团向敌猛烈冲击,夺回了东山坳口。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各带224团和225团攻占坳口南北两侧山坡,争夺制高点,协同223团将敌军打退。这次战斗,从军长到炊事员、七名女护士全部投入战斗,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红二十五军共毙伤国民党军300余名,挫败了国民党军的进攻,迫使气焰嚣张的国民党第六十师于黄昏时分狼狈地向卢氏方向退去。庾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长征途中最险恶的战斗之一,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斗中共伤亡干部战士100余名,军长、副军长身负重伤,团营干部6人牺牲。这一战斗的胜利,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内留守部队继续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庾家河战斗纪念亭
3、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鄂豫陕根据地西征北上,留下红七十四师继续在鄂豫陕根据地坚持作战,直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才撤离。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在鄂豫陕边区转战半年多,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区域东起河南卢氏、西峡、淅川,南到湖北郧西和陕西旬阳边界,西到陕西佛坪、洋县,北抵陕西蓝田、长安边界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辖13个区、52个乡、314个村的革命政权,人口近50万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打乱了国民党当局的“围剿”部署,有力配合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存在了二年又四个月,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4、红二十五军整训
1935年5月4日至11日,红二十五军在龙驹寨对部队进行整训,省委向全军指战员进行形势教育和反“围剿”的政治动员,军部在丹江北岸沙滩开展军事训练。结合总结5个月来的工作,省委整顿了党支部,改进了领导作风,加强了连队和机关建设,并协助建立了龙驹寨苏维埃政府,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分地分粮和扩军活动。
红二十五军整训期间军部旧址——龙驹寨福音堂
二、红二十五军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
1.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红二十五军从诞生到改编为八路军,从鄂豫皖到鄂豫陕,再到陕甘边,共有近2万将士为了捍卫理想信念而献出宝贵的生命。红二十五军战士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18岁,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童子军”,但这支“童子军”不避生死,始终坚持革命到底。坚信革命必将胜利,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动摇、不放弃,百折而不挠,最终铸就了长征的辉煌。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出发时就做到了政治头脑特别清醒,尤其是转移方向。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会议上研究,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转移方向以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或豫西的伏牛山区为目标。红二十五军行军到达桐柏山后,发现此地不易立足发展。于是省委果断决定,向豫西的伏牛山挺进,在那里相机创建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区后,省委经过认真勘察和调查,发现这里也不适宜创建根据地。省委经过研究,决定到陕南去开辟根据地。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3.讲政治顾大局。红二十五军是一支顾全党和红军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红军队伍。长征出发,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训令执行的。长征关键时刻,红二十五军得知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毅然北进,成为中央红军的先导。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长途劳顿,经济困难,毛泽东写信找红二十五军借款2500元。尽管红二十五军当时也很困难,可徐海东二话没说,从账上仅有的7000大洋中直接拿出5000大洋给中央红军,首先保证中央所需。毛泽东曾多次称赞红二十五军的主要领导人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既是对徐海东个人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勇做先锋的高度评价。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后,红二十五军迅速张贴《什么是红军》的布告,宣传红军的主张。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期间,省委决定在组织红军主力反对敌人“围剿”的同时,派出一部分红军和干部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鄂豫陕苏区苏维埃建立后,苏区党政干部牢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宗旨,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正因为党和苏维埃政权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所以赢得了苏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据地人民群众在踊跃参加红军的同时,积极参加游击武装,承担战勤工作,慰劳红军,救护伤病员等,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5、艰苦奋斗的精神。丹凤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构成了对红二十五军的严峻考验。山区的崎岖道路、物资的极度匮乏、敌人的频繁进攻,都给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然而,正是在这种逆境中,红二十五军不断磨练意志,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战斗,如何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红军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依靠野菜、野果充饥,依然坚持行军和战斗。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红二十五军革命精神启迪丹凤县高质量发展
1、红二十五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启示丹凤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初心,为了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丹凤县坚定“一县五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丹凤葡萄酒首位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入选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荣获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坚定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信念,不因短期内的困难而动摇。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道路。
丹凤葡萄酒庄
2、红二十五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激励丹凤在发展的道路上敢于攻坚克难。面对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社会治理中复杂矛盾的化解,勇于突破,去创新。就像红二十五军在战斗中勇往直前一样,丹凤县在招商引资方面,敢于主动出击,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在发展新兴产业时,大胆探索,不怕失败,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5G低碳智慧谷等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地,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红二十五军讲政治顾大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丹凤在推动各项工作中提供了借鉴。丹凤县不断强化组织建设,积极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提高干部队伍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促进各部门、各群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时,交通、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县域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丹凤发展的良好局面。
4、红二十五军紧密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提醒丹凤,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丹凤县始终关注民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为人民谋福祉。在教育领域,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医疗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就业领域,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措施,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丹凤县金山康养城
5、红二十五军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丹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勤俭节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丹凤县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精打细算,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被评为国家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康养旅游百强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总之,红二十五军的革命精神为丹凤县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激励着丹凤在新时代不断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叶丹喜,陕西省丹凤县委史志办主任、丹凤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