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弘延活动】抗战中的邓发:一个心眼只为党!

来源:广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4-09-24 10:35:2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邓发,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等职。1930年后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中央苏区保卫局长,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在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时年40岁。他一生铁骨铮铮、廉洁奉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在新疆从事党的统战工作

1937年9月,邓发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委托的使命,从苏联莫斯科回国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化名方林。党中央决定,让他留在新疆,接替陈云同志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兼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并负责领导原红军西路军总支部队(对外称“新兵营”)的工作。

此时,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我党的努力,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不能被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到的地区之一,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抗日运输线和重要的国际交通线。

为了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邓发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积极战线的方针,利用当时新疆地方实力派盛世才标榜实行联共、反帝、亲苏等“六大政策”的有利条件,坚持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开展了大量工作。

他根据盛世才的请求,向党中央建议,从延安先后选派了130多名共产党员到新疆各地工作。他派共产党员担任 新疆日报等报社的社长和编辑,利用报纸书刊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新疆所呈现出来的抗日进步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称赞,吸引了诸如杜重远、萨空了、茅盾和赵丹等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进步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千里迢迢自内地奔赴新疆,从事讲学、办报和戏剧演艺等活动,促进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疆新文化运动。

他选派黄火青到新疆各族民众反帝联合会担任秘书长,使“反帝会”真正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性的进步组织。我党通过该会多次成功地发动和领导了新疆城乡的募捐活动。新疆各族人民曾经捐出几万件皮大衣和一批药材运往延安。

邓发还推荐共产党员林基路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到新疆学院任教,用抗大精神办学,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

他经请示党中央同意,将从延安去莫斯科治病路过新疆的毛泽民留在新疆,担任财政厅长。经过毛泽民同志一年多的整顿治理,新疆财政经济出现全面好转的局面。

邓发还组织西路军总支队广大指战员学习汽车、炮兵、装甲兵、无线电、空军等军兵种军事技术,并领导建立了人民军队第一航空队。


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1937年12月。邓发任中共政治局委员。1939年秋,他奉命回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邓发亲自主讲“党的建设”课程。大家印象很深 :“他能够理论结合实际来讲,特别是结合他本身经历来讲。”

邓发非常强调工农分子与知识分子结合的必要,他说: “我过去虽然做过一些工作,但对于理论的学习,如果没有革命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主义书籍翻译过来,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了解程度。而革命的知识分子,有理论上的知识,如不吸收工农分子的经验,那么,他也将是一个教条主义者。”那时,邓发又兼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他更多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在中央机关刊物《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文章。

多年后学生们回忆时说:“他名气很大,资格很老,但没有一点老资格的味道。”“(下课后)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说广东话,非常亲切,他深入学生实际,当年盖礼堂,他也亲自(参加)劳动。”他对大家的态度十分谦虚。一次几个知识分子同志帮助他抄写“讲授提纲”,他说:“我写的不够有条理,麻烦你们在抄的过程中也研究一下,给我提些意见”邓发很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常常亲自到班上来,详细地研究全班的学习计划,检查对计划执行的情形;吃饭的时候,他也常来检查饭菜的好坏,经常与校务处同志研究如何使学生们能多吃些肉、面。他还经常与学生交淡,讲解革命伟人的史迹,对于年轻的学生,不断地勉励,又不断地要求他们虚心……

当1943年国内反共高潮的时候,邓发曾有整整两天没有睡觉,看材料、研究、开会、总结工作、做报告,参加职工委的基层工作……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记得有一次上大课,学生们都觉得:邓校长太忙了,他已经两天没有睡觉了,最好今天让校长休息。教务处也很同意。可是,在将上课的前一刻钟,邓校长从中央开会回来了,他马上叫人通知上课。大家要他休息,而他只要10分钟的吃饭时间,绝不愿因为他一个人的休息影响了一千多人的学习,使得既定的教学计划时间延长。

他到课堂来了,敬仰、钦佩的眼神都向着他。邓发用坚定的语声告诉大家:“任何反动逆流我们都不怕,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也要加紧提高能力,学习掌握党的政策。在任何艰苦和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安心学习,按照计划来进行工作,绝不应该有所懈怠。”


一个心眼只为党

1936年7月,邓发受命离开延安前往苏联时,对夫人陈慧清只说要出去一段时间。去哪里,去多长时问,没有说。

陈慧清牵肠挂肚,五个月之后,邓颖超大姐告诉陈慧清,邓发安全到达莫斯科。1937年下半年,党中央正式通知陈慧清,邓发调新疆工作,同时告诉她,为了照顾他们的夫妻关系。组织决定派她到八路年驻新疆办事处工作。

1937年冬,陈慧清怀着急迫的心情,与几位同志从延安出发,1938年1月到了新疆迪化。当时,新疆大地冰封雪盖,早晚气温下降时,寒气侵身,陈慧清衣服单薄,浑身时觉发冷。办事处的同志看到这一情形,又知道邓发有点积蓄,就劝他给陈慧清买件棉衣。

邓发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时,组织给他发了一些津贴,他到迪化,在苏联驻新疆总领事馆兼职,每月也领一些津贴。这些津贴,他累积保存,牢牢藏在柜中。

陈慧清受冻,邓发何尝不知道?何尝不想给她买件棉衣呢?当他想到党的革命事业急需资金时,便舍不得花掉这

笔钱。

他怀着矛盾的心情,抱歉地对陈慧清说:按说,应给你买件棉衣,可是你知道,我们党的事业需要资金,共产国际和苏联总领事馆发给我的津贴,我想交组织。过些时间,气候就会慢慢热起来,你先将就点吧。陈慧清是党性很强的老党员,她理解爱人的心思,并且也主张这样处理。

同年秋,王稼祥从苏联回国,住在办事处。邓发拿出积存的津贴,说是他的党费,请王处转交党中央组织部。

邓稼祥知道邓发的大孩子寄养在老家,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劝他把这笔钱寄到老家,补助家里的生活。

邓发执意要上交组织,他说,党的革命事业需要资金,应先考虑革命事业的需要。他再三请王稼祥转交党中央。王稼祥看他态度坚决,表示带一点交党费,留一些寄给邓发老家。

在邓发一再坚持下,王稼祥无奈,只好将这些钱全部收下,带回延安,转交中共中央组织部。

1946年4月8日,邓发即将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突然接到老家三哥辗转寄来,时间已过去两个月的一封信。信中告诉他,家里生活困难,他寄养在老家的星儿,得病一年多,因无钱治病离开了人世。

邓发无钱接济家里,又因自己的孩子幼年夭折,心里很难过。他沉默思索了一阵,写好了通信地址,从手腕取下早年在香港结婚时买的一块手表,对王若飞的爱人李培芝说:我马上乘机去延安,有件个人的事来不及处理,请你代劳。我有个朋友,家里生活困难,你把这块手表买掉,按我写的地址,把钱寄给哪位朋友。

1946年,邓发在“四八空难”中不幸遇难,年仅40岁。党中央给邓发家里发电报,核对他家的地址时,才发现邓发所说的“朋友”,正是他的三哥邓章。之前由重庆红岩村工作人员拿去当铺卖了的那块手表,在邓发遇难后,工作人员再去当铺赎回,由邓颖超带回延安给了陈慧清。

一个心眼只为党,这就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情怀。


(作者:邓北生,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领导人邓发之子。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