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2023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30年前的12月26日,在韶山冲的上空,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星星,是这颗明星照亮了古老的中国前进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30年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海外华人甚至外国友人,注目韶山,从记忆里、从心灵处缅怀巨人中的巨人,隆重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
感党恩、励初心,是纪念伟人的目的。纪念伟人,最好的方式是到韶山、游韶山。不管天气如何,无论天晴下雨落雪,无论天冷天热,都无可削减人们去韶山的热情。
此时此刻,我非常乐意为您当一次“韶山导游”,带你走进韶山冲,拜谒伟人铜像,赴一场神圣的“寿宴”,品一顿丰美的精神大餐,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瞻仰毛泽东铜像
走进韶山冲,首先去毛泽东广场参观。
冬日的韶山,阳光明媚,晴空如碧。广场周围,松柏苍翠,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毛泽东铜像,这便是毛泽东广场。
人们怀着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崇敬之情,缓步来到毛泽东广场,可以看到,高达10.1米的毛泽东铜像矗立在松柏环绕的广场,伟人手握书卷,双目炯炯有神注视着远方。站在铜像前,耳边仿佛响起巨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登上台阶,缓步走到铜像前,三鞠躬,向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然后,由左向右绕铜像一周,回到铜像前,面向东方,拍照留念。
离开广场,向右转,直抵毛氏宗祠,只见宗祠门联上写着:“注经世业;捧檄家声。”上下联各用了一个毛氏典故。上联“注经世业”,讲毛家的事业留传千古。汉代鲁之大毛公毛亨、赵之小毛公毛苌,先后注解“五经”之一的《诗经》,从而引申说毛家以注经为世世代代的事业,自然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下联“捧檄家声”,说毛氏家风远播。东汉庐江人毛义有孝名,南阳人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毛义拿到府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毛义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捧檄家声”,大意就是要奉孝出仕,彰显家族声望,以光宗耀祖。
韶山毛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毛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乾隆六年(1741),由毛尔达、毛彝生等人倡修宗祠,二十三年(1758)动工兴建,二十八年(1763)建成,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668.8平方米。祠堂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为敦本堂。堂中安放毛氏始祖毛太华以下祖宗的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祠堂内还陈列着韶山毛氏家世图片。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这里创办了农民夜校。中厅为夜校教室,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曾在这里讲过课,一面向穷苦乡亲传授文化知识,一面宣讲革命道理。
毛氏宗祠后是引凤山,山麓建有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64年,是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基地,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纪念馆大门牌匾刻着邓小平手书金色大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纪念馆主要有生平展区和专题展区(即遗物馆)两处,用于举办《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展览和《毛泽东同志遗物展》《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等专题陈列以及有关临时展览,集中反映了毛泽东从立志救国、探求真理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辉煌人生历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世纪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遗物馆紧挨着毛泽东纪念馆,于2006年8月12日破土动工,2008年12月20日竣工。由广州设计院设计,长沙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负责主体施工,浙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负责金属屋架屋面施工,北京清尚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负责陈列布展的设计与施工。
毛泽东遗物馆对面建有毛泽东图书馆。该馆位于韶山张旭冲,于1986年动土兴建,1993年12月6日奠基,1995年竣工,1996年12月20日正式开馆,由江泽民题写馆名。主楼3000多平方米,可藏书40—50万册。馆藏内容主要是毛泽东生前阅读和批注过的书报期刊、毛泽东文稿和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各种毛著版本、国内外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文章、专著。目前已征集到图书11万多册。该馆的建成和开放,旨在使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有一个比较集中、齐全的资料中心。
参观毛泽东故居
到韶山最有“朝圣”之感的,还是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冲上屋场,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凹”字型典型建筑,总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侧为毛家宅院,共14间;西侧为邻居宅院共5间;厅屋两家共用,门额为邓小平手迹。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毛泽东故居于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7月被中宣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毛泽东故居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故居前人山人海,人流如潮,需排队参观,往往要排上两三个小时,而参观就那么十来分钟,甚至连照像停留的时间都没有。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依旧排队,秩序井然,毫无怨言。
走进毛泽东出生的卧室,看到了一张木床。木床上架着红漆木架子,为蓝色的蚊帐提供了支撑点,人睡在里面,房子的灰尘被蚊帐挡住了。床上用品很简单,一床花色小被,一床蓝色床单。毛泽东就是在这张木床上出生的。
在毛泽东卧室里,挂着毛泽东的母亲、兄弟和妻儿的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叫文素勤,人称文七妹,是一位笃信佛教、心地善良的人,共生有七个儿子,只有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兄弟三人长大成人。1919年,毛泽东在母亲去世后写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我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当人们仔细端详毛泽东母亲的画像,便会发现她老人家长得慈眉善目,而在毛氏三兄弟中,毛泽东是长得最像母亲的一位。这位伟大母亲的品格,影响了儿子一生的成长。
毛泽东故居内分别挂着毛泽东六位亲人的遗像,他们先后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英勇献身,被称为“毛家六烈士”:1929年,毛泽东的妹妹、担任湘南耒阳县游击队队长的毛泽建,被国民党逮捕,牺牲时年仅24岁;1930年,毛泽东的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1935年,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他壮烈牺牲,时年30岁;1942年,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在新疆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后被秘密杀害,时年47岁;1946年,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跟随王震359旅北上,参加中原突围,到达陕西参加和平谈判时,途中被国民党部队截留,惨遭活埋,年仅19岁;1950年,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赴朝参战,不幸牺牲于朝鲜大榆洞,时年28岁。
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毛泽东恨之入骨,还多次派枪兵到韶山企图挖掉毛泽东家的祖坟。是韶山冲的老百姓拼死保护,拒绝说出毛泽东家祖坟的具体位置,国民党反动派才没有得逞。
毛泽东故居右侧是南岸私塾旧址。毛泽东8岁时在这里发蒙,读了两年私塾。塾师邹春培先教毛泽东《三字经》《百家姓》,接着教《论语》《诗经》《孟子》等儒家经典。从南岸私塾墙壁上介绍的情况看,毛泽东从小就与众不同,不是那种完全听话照做的孩子。邹春培先生教孩子们填字描红,只有小毛泽东偏偏不听,非要自己写。一次,邹春培先生有事外出,交代孩子们自习,毛泽东背熟了课文之后,就带着其他同学到他们家前面的那口池塘里去游泳。邹先生回来以后,撞见此事,便要罚他们对对子,对不出就要挨板子。邹先生出的是“濯足”,毛泽东对的是“修身”。令邹先生十分满意,才没有处罚他们。
离开上屋场、南岸,可以去对面的毛泽东纪念园参观,也可以驱车四华里,去滴水洞——被伟人称之为“西方的一个山洞”游览。
赴一场“寿宴”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这首歌曾经响彻全中国。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30年前的12月26日,韶山冲升起了一颗巨星,是这颗巨星照亮了古老中国前进的道路。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海外华人甚至外国人,都在自发的从记忆里、从心灵处缅怀巨星、纪念伟人。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无暇于个人生活,不必谈过生日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并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过生日:时间不定,方案不定,一切由他自己决定。不变的是,每年生日都要吃一碗长寿面。
199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韶山人民自发地聚在一起,用同吃福寿面的方式,纪念毛主席诞辰。
2003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在韶山村委会前坪,村民自发聚在一起杀猪宰羊、架锅烧水煮一碗长长的寿面寄托对主席的绵绵思念。同时,开展以“万人同吃福寿面、万人同唱东方红、万人长跑赛”为主要内容的“三万”活动,隆重纪念一代伟人的诞辰。
每逢12月26日,韶山毛泽东广场成为世人缅怀伟人毛泽东的必去之地。缅怀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人们满怀虔诚,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赴一场神圣的“寿宴”。“万人同吃福寿面,万人同唱东方红。”已成为每年12月26日韶山的一道靓丽风景。
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同时也为了感谢家乡人民的厚爱和支持,韶山每年都要举办“伟人寿面节”,让游客免费吃一碗长寿面,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怀念。通过十多年来的庆祝活动,通过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吃寿面已成为韶山民间新的民俗活动。
“伟人情,寿面节”,红色圣地,风潮迭起。一碗热腾腾的寿面,寄托的是感恩、缅怀之情,也是祈福之愿,让人无限遐想。
从12月25日午夜开始,韶山毛泽东广场人声鼎沸,鞭炮声和歌声不断。数以万计的游客和民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聚集于此,向毛泽东铜像行鞠躬礼、敬献花篮,在广场上舞红旗、唱红歌、跳红舞,用这种简朴而又特殊的方式表达追思。
零点时分,人们步行前往毛泽东广场,虽是寒冬腊月,天气很冷,一路上却车灯闪烁,悬挂着各地车牌的轿车和大巴车一辆接一辆,道路旁还有群众拿着鞭炮、捧着鲜花,匆匆步行,自发赶往同一目的地。
抵达毛泽东广场时,这场民众自发举行的“寿宴”正达到高潮,广场中央庄严肃穆的毛泽东铜像,在璀璨灯光的照耀下,仿佛多了一丝“亲和”。向“寿星”鞠完躬并合影后的民众,没有立即离去,他们或与带着红军帽的老人追忆往昔,或与“中国大妈”们跳舞,或合唱几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热闹非凡,自得其乐。
许多游客不管刮风落雨,不辞路远,自发而来,赶在毛泽东诞辰的凌晨到达韶山,为主席“拜寿”,吃完寿面,再驱车回去。这些游客中,以中老年人为主,年年都有不少“老面孔”参与,都觉得拜完毛主席回去,一年都能“平平安安,家庭幸福”。
在毛泽东广场上,还有不少其他打着旗帜或穿着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军服的群体,其中以银发老人居多,也不乏年轻人。临近省份如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游客,远道而来,有的甚至开了十几辆大巴车组团前来游览参观游览,给主席拜寿。
人山人海中,有时出现长相和装扮酷似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每当“毛主席”出现在广场,犹如聚光灯般,很快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全国有几十个,包括古月、张克瑶、王仁、唐国强、王仁君、刘承林、王一高、毛军儒等,演技都是出类拔萃的,外型、气质酷似毛泽东。
凌晨一时许,离开毛泽东广场时,“寿宴”仍在继续,场外赶来祝寿的人群仍络绎不绝。长长寿面,情意浓浓......
毛泽东29岁那年,杨开慧为将要前往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的丈夫,专门制作了一碗手擀面。这碗面可是难得的美味,更饱含着妻子对丈夫的爱意和即将远行的挂念......从那之后,毛主席就有了每年生日那天吃一碗长寿面的习惯。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12月26日吃寿面,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文化。“同吃寿面,致敬伟人”,怀念伟人、感恩领袖,纪念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弘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让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老一辈革命家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承接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吃寿面敬主席”,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已成为湘潭、韶山最朴实的民间纪念活动。相信每年12月26日“同吃寿面敬主席”,会成为中国人民自发纪念毛主席诞辰的方式,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缅怀毛主席,让毛泽东思想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品一顿精神大餐
红五星剧场,位于韶山市核心景区游客换乘中心旁。“红五星”是韶山的新地标,很多人都来到这里打卡。由张艺谋指导的《最忆韶山冲》自2021年12月25日首演以来,目前已演出几百场,也成为人们来韶山必看的演出。虽然《最忆韶山冲》整场演出只有短短1个小时,但舞台效果绝对可以与杭州《宋城千古情》和宁乡《炭河千古情》相媲美。
《最忆韶山冲》整个剧场占地1.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观众,是湘潭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还获得了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是韶山红色旅游的新名片。
最精彩的部分是它所呈现出来的灯光、河水、雪山、草地、雪花、人物表演等等,据说有的游客整场看完,还以为有的人物是投影,因为太专业,太不可思议了,实际上并不是,全都是真人演员表演,可谓精彩绝伦。
《最忆韶山冲》的表演舞台有2450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矩阵舞台,拥有570平方米超大LED屏幕,370平方米的水舞台、200+平方米的升降舞台配合背景弧形屏幕、两道纱幕组成的180度镜框式舞台,以及468根灯条组成的光影矩阵。除了硬件设施过硬外,还有演员的舞台表演十分专业,给观众呈现了一小时的视觉盛宴。
《最忆韶山冲》一共由八个篇章组成,由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红歌儿以及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串联起一幕幕红色往事。在观看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也跟着剧情起伏,久久沉浸其中。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韶山是伟人故里、红色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人们对于韶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永远怀念毛主席”,“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来到韶山,也许一碗寿面,一曲红歌,一场红色电影,一场《最忆韶山冲》,会给人留下余味无穷的回忆。
到韶山,值得参观游览的地方还有很多,如韶峰,上有韶麓宫及“韶山八景”;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特别支部陈列馆等等。还有毛家饭店、韶山情茶酒楼及周围各种农家乐、土菜馆,也可以去看看,喝一杯韶峰茶,或品尝一下毛氏红烧肉、韶山火焙鱼及韶山的农家菜,听当地老人谈古说今,讲一段舜帝南巡的传说,或听一听奏了五千年的韶乐,那滋味真是美极了!
当然,你还可以翻过云盘大山,去十几里外的毛泽东外婆家大坪棠佳阁走走,听文家老表的后人讲述一下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不过,要达到这个目的,你可能要进行两日或三日的“深度游”。
让我们走进韶山,以文明、朴素的方式,去追寻伟人的足迹,瞻仰伟人的风采,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并接受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吧!日出“东方红”,情系韶山冲!
(作者:赵志超,为湘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特聘顾问。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