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弘延活动】云南龙乃:用延安精神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幸福之歌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9-26 11:59:3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青山含远黛,白云自空流。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苍茫翠绿而又连绵不绝的山峦中,隐藏着一个美不胜收的村寨——龙乃村。6月的一场大雨过后,山峦翠绿,雾气弥漫,如水墨一般,山村显得异常秀美。只见白墙红顶的特色民居次第排开,干净的水泥路通组入户,道路两旁种满了树木,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花草,蓝色苍穹下,勐董镇龙乃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回归纪念碑十分显眼,五星红旗随风飘扬。登高望远,一幅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景象映入眼帘。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自治县党委、政府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方面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到2019年底,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唱响了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讲好龙乃村回归祖国怀抱的故事


龙乃村曾经是一个贫困的佤族山寨,1960年10月才回到祖国的怀抱。据龙乃村的回归纪念碑碑文记载:“龙乃村自古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1894年中英两国签署《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把班老、龙乃、永和等地纳入‘中缅南段未定界问题’范围。1941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换文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边界协议,即‘1941年线’,将班老、龙乃、永和等1250平方华里的区域划入英属殖民地缅甸。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缅两国政府开始洽谈关于解决中缅南段未定界问题。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将‘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永和寨和龙乃寨’划归中国”。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用这8个字来概括曾经龙乃村村民的艰苦生活。近年来,勐董镇龙乃村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谱写了龙乃村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固守的新篇章。

龙乃村把爱党爱国爱家乡作为村规民约的第一条,利用好“火塘会”、文化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讲好“1960回归”“纪念碑”“1941年线”“钢铁长城故事”、“三八红旗手”陈南茸事迹等守土固边、爱国爱党故事,强化“算账、对比”和“诚信感恩”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持续开展以“讲好延安故事,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系列党课,用延安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锤炼对党的绝对忠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筑牢“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的思想共识。

赵爱军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用情讲好党带领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红色故事,奋力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红色故事的生动诠释者、红色文化的模范践行者”。


在建设“美丽家园”中践行“延安精神”


2017年,龙乃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发生率4.5%。为改变现状,村两委班子秉承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资源优势,把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认真分析村情、挖掘资源,组织村组干部外出交流学习先进经验,谋划出符合龙乃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举措。

打好“颜值”牌。上龙乃自然村地处偏远,出行极不方便,成为制约村寨发展的最大瓶颈。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一起走路线,丈量公里数,到县里、到市里要项目、要资金,终于打通了上龙乃自然村和下龙乃自然村的道路,村到自然村全部通柏油路和硬板路。2020年,上龙乃自然村确定为全县睦邻友好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示范点。2021年11月,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情况总结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现场会在沧源召开,龙乃村作为其中一个现场观摩的示范点,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称赞和认可。

打好特色牌。按照“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种植甘蔗530亩,提升改造茶叶提质300亩,养殖蜜蜂600箱,新建养殖小区、种植饲草发展生态猪养殖业;“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出龙乃树屋、观景台、中缅胞波纪念碑、171走廊等旅游景点,在游客服务中心销售佤族织锦、特色农特产品,逐渐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6万元,人均收入达19531元。


在维护“民族团结”中弘扬“延安精神”


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村规民约》,组建“火塘小分队”“边境宣讲小分队”、守村护寨队等队伍,把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十位老支书回信精神作为传承延安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素材,通过讲回归故事、讲过去和现在、讲境内外对比,宣讲好党的政策,进一步增强群众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思想共识,更加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高度认同。

以“先锋模范”促进民族团结。积极发挥党员队伍、致富带头人、大学毕业生、回乡公职人员的“宣传员、引导员”作用,积极回村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重点关注因病、因贫、因愚等原因信教的群众,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发展成果、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要信就信共产党”“要富就勤劳致富”。通过教育引导,群众陆续自发拆除教堂5座,改建成党员活动室、回归纪念广场、产业基地等,群众从过“国外洋节”转变为过中国传统节日,龙乃村从宗教任务重点村转变为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守护“神圣国土”中传承“延安精神”


注重用延安精神育人。将延安精神融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法治宣讲、巡回法庭、法治走边关、普法强基补短板、强边固防等活动,坚决防止“靠边吃边”的腐败因子在边境线上滋生,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同时,讲好回归历程、基层治理、守土固边故事,不断构建“干部学、党员学、群众学”的全民学习延安精神的格局,增强抵边党员、群众“为国守边、无上光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幅度提升。以做好、教好、管好、带好“四个好”作为工作标准,引导干部、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龙乃村1418名村民中有大学生187名、服兵役人员22名、现役军人10名、公职人员40名,培养致富能手65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18名,把村组干部培养成党员13名。

“我们村现在平均每家都有一个大学生,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所以我们相信党中央、感恩共产党,我们觉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管什么都会变得越来越好。”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介绍,村子建成了龙乃村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内设电商服务中心、红十字会救护站、为侨服务站等,全方位为村中归侨侨眷提供了温馨的服务。

建好“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强边固防实际,全面落实“党建+联防所长+段长+网格长”责任制,定人定段定岗定责,将边境段长制与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结合起来,靠前指挥、分段包保、定点布防、带队巡逻,建立联防所“排班分组”联巡联防机制,分班分组进行轮守轮防,确保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管护到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组建以党员、民兵、网格员为骨干的应急管理志愿服务队1支40人,积极调动党员群众参与边境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放牛也是巡逻、种地也是站岗、采茶也是守边”的全民守边新格局,锻造佤山铁军。

“中缅两国‘胞波’情长,我们紧邻的这些边境村,关系一直以来都很好,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节假日的时候我们都会组织一些文体联欢活动,邀请他们过来参加。”赵爱军说。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龙乃村不等不靠,积极实施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系列工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村一品”,一跃成为边境线上的小康村。赵爱军情绪激昂地说:“我们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使延安精神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俸红健、严雪梅,系沧源自治县延安精神研究会,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