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到夏天我就会回庾家河(今丹凤县庾岭镇)避暑。大人一句走,回庾家河,我就会开心好久。庾家河是外婆和舅爷从小生活的地方,杨家药铺是他们的家。在我的记忆里,回去的山路蜿蜿蜒蜒好像看不到尽头,晕车呕吐接连不断,当车不再颠簸时,我就知道要到了,车驶入街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桩黄泥色墙体的房子和大大的“春茂永”三个字,一进门墙上挂了许许多多的照片,都是姥姥(舅爷的父亲)与不同人的合照,姥姥拉着我的手挨个给我讲,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只觉得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长大,开始了解一些历史,才知道原来杨家药铺是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是红色革命地,而庾岭这个地方是红二十五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只留下红二十五军一部坚持斗争。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开始长征,1934年12月9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省洛南县庾家河镇(今丹凤县庾岭镇)。听舅爷讲,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误会,红二十五军进入庾家河后,当地居民因为反共宣传,纷纷向镇外跑,在逃跑的人群中,杨春荣(舅爷的爷爷)身穿长袍马褂,皮肤很白,红军战士误以为他是当地的豪绅,就给抓了起来。杨春荣被带到镇上临时军部门口时,有很多当地群众议论,徐海东走出来了解情况,才得知,杨春荣是个大夫,医术高超,平时乐善好施,在当地有“杨善人”的美名,于是决定让他回家。杨春荣却说:“这就是我的家啊。”原来,红二十五军临时军部所在的“春茂永”药铺,正是杨春荣开的。徐海东等人就在杨春荣家住了下来,杨春荣让妻子和儿子照顾他们的生活,自己则背着药箱,为红军伤病员治病。
次日,鄂豫皖省委在此召开会议,讨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等问题,会议期间遭敌60师突袭。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程子华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海东负伤下来了,接着我也负伤了……这一仗很危险,部队打得很苦,伤亡也大,223团团长牺牲了,224团团长腿打断了,其他干部和战士也伤亡不少。”杨春荣不顾战斗仍在继续,冒险爬上山采药,回来用土方子配了几服止血药,给两人内服外敷。天黑后,两人的伤势终于好转,到了11日清晨,因为怕敌人再次来袭,程子华和徐海东没有同意杨春荣让他们多调养几天的建议,坐着担架离开了庾家河镇。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他们1934年11月中旬从大别山区出发,1935年9月中旬抵达陕西延川永坪,其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而如今丹凤县庾岭镇,还有一家小小的中药铺,它曾见证了90年前,红二十五军在这里经历过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对红二十五军来说,庾家河只是他们长征路上无数次虎口脱险中的一次,而对于杨春荣来说,这场战斗让他们一家四代都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杨春荣冒险爬上山采药为伤员治疗,将伤员留在家中养伤,并在红二十五军离开后,他和乡亲们一起将战死的红军尸体集中掩埋在岭下,坚持为红军烈士守墓。杨文聪(舅爷的父亲)从小不仅跟随父亲学会了看病,还继承了爱党拥军的传统。多年来,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自己家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墙报展览,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达3000多人。他作为见证人并且自任讲解员,通过图片资料和记忆向群众宣扬红军故事和红军精神。我的舅爷杨青山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他叫“青山”也是有缘由的。他告诉我在解放前夕,游击队战士杨青山被国民党杀害于庾家河一带,他的爷爷杨春荣和父亲杨文聪冒生命危险掩埋了烈士忠骨。1954年在他出生后,为了继承先烈遗志,所以取名为“青山”,意为青山埋忠骨,绿水伴忠魂。他也不负名字所寄予的厚望,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课堂让学生从小了解和学习红军精神;在退休后,坚持义务接待全国各地接受红色教育的团体,每年开展接待宣讲200余场、万余人次。他致力于维护文物保护单位原址原貌,当政府决定将此处改为红二十五军纪念馆时,他义不容辞的同意了。杨明明(舅爷的儿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红色氛围中成长,聆听父亲讲述那些关于坚毅、勇气和牺牲的红军故事,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并追随父亲的脚步,也成为了一名红色宣讲员。虽然时代在变,但红色精神的传承永远不会停止。就像那燃烧的火炬,从一代人手中传递到另一代人手中,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未来。
在去年的时候,我跟着外婆回了一趟庾岭,现在的路变得更平坦了,很少感受到颠簸,一路青山绿水,景色十分宜人。翻过岭就看到大大的四个字“红色庾岭”。车驶入街道,药铺的门口还是没有变,只不过多了很多称号: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陕西革命纪念地等等。走进纪念馆,已经一改往日模样,舅爷骄傲的说,自从成立了纪念馆,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很多高校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时来到了庾家河红二十五军纪念馆,他也非常的热情,耐心的为他们讲解,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拿出手风琴唱几句,“天上升起大明星,东边来了徐海东。徐海东,真英雄,率领红军闹长征……”,舅爷用音符记录历史,用旋律传递感情,他创作的100余首关于红军的歌曲,每一首都是历史的见证,这些歌曲穿越时空,让新一代的青年人能够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勇气与牺牲。
纪念馆里除了展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展馆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小本子,本子上填满了各高校学生来此学习后的感悟,他们在参观完后表达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他们也明白了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有多么来之不易。杨家药铺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影响着青年一代,激励着他们奋发向前。如今,舅爷已经70岁高龄,但他仍守着这一间小小药铺,而且继续着自己的宣讲事业,从庾岭镇的学校到县城中的学校,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红色传承、红色教育事业。
传承精神永远不只是嘴上说说,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维护,而杨家这四辈人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家人一辈子围绕着红军,围绕着红军精神。凭着对红军文化的一腔热忱,守护在大山深处;凭着血脉的传承,不计个人得失。身在农村,却心中装着家国情怀,他们用实际行动,让革命精神传承不朽,绽放出新的光芒!
(作者:徐毓晨,丹凤县委史志办公室干部,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