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弘延活动】王奉璋:受到毛主席接见的丹东红色教育家

来源: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4-09-27 14:05:0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王奉璋,名温厚,字仁亭,号奉璋,1886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东安民村。王奉璋于安东县立师范简易科毕业后,曾任安东县龙泉山、汤山城高等小学校长,后又升任安东县劝学所劝学员、县视学、县教育会会长、洮南市市长等职。解放后,历任安东省教育厅厅长、辽东省政协副主席、凤城联合中学校长、辽宁省政协常委等职,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1951 年 10 月 25 日,王奉璋以辽东省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暗助抗联丹心耿耿 严刑拷打铁骨铮铮

22岁那年,王奉璋考入了安东县师范讲习所(简易科)。师范毕业后他当上一名老师,先后在龙泉山、汤山城等高等小学任教,实现了他父亲的愿望,成了一个“拿戒尺子”的教书先生。1923年2月,由师范同乡同学的举荐,王奉璋被奉天省省政府委任为复县(今瓦房店)公署第一科科长。王奉璋离开教育界,任科长的几年间,对官场上的黑暗与腐败越发深恶痛绝。1927年,在洮南县知事的推荐下,王奉璋被省公署委任为洮南市(今吉林省洮南市)市长。多年的官场生涯,他越发感到自己虽有一颗清廉之心,一腔报国之志,却难以有所作为。他不愿意与恶势力沆瀣一气,同时又觉着做好人难,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官更难,于是在1931年3月辞去官职回家乡务农。

1932年,在老校长李献廷的邀请下,王奉璋来到东边道安东林科高级中学任教。随着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1933年春,安东教育界人士秘密成立了“北平救国会安东分会”,林科高级中学校长秦有德为分会长。在分会的领导下,王奉璋以其兼任的训育员(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身份,在学校参与救国会活动,经常在教学中和与学生谈话中宣传渗透反满抗目的爱国思想。王奉璋的表现引起了日伪当局的注意,他被列入了敌人的秘密监视的黑名单之中了。

1936年,日本函馆地区发生大火,损失惨重。关东军要求东北各地的政府机关、学校和商户等为灾区捐款。抗日救国会则要求各地明面上大张旗鼓地为日本地震捐款,暗地里通过特殊的渠道把大部分捐款送到抗联手里。然而百密一疏,桓仁县有个盖姓街头混混,偶然知道了救国会捐款的内情,就到到日本驻桓仁的宪兵队举报。宪兵队经过秘密调查后,得知整个安东地区确有一个反日网络,于是几天之内逮捕了311人。这些人都是东北地区尤其是安东地区教育、商业、银行等行业的精英人物。最终有7人没等判刑就被折磨致死,有38人被判死刑,有许多人被判无期徒刑、有期徒刑。这一事件,史称“安东教育惨案”。

王奉璋也是这311名被捕者之一。开始他被关押在日本关东军安东守备队里,被刑讯逼供4次,每次都被打得死去活来。但他坚贞不屈,始终没向敌人说出“救国会”的半点实情。1937 年1 月,王奉璋等人以“反满抗日国事犯”的罪名押送到奉天省陆军监狱。到了沈阳第一次审讯,日本人把王奉璋绑在板凳上,掐着水管子往嘴里灌凉水,灌了三次;第二次审讯,是坐“老虎凳”,把两条腿使劲往上抬,几乎要断的程度;第三次是“上大挂”,吊起来打……王奉璋忍着严刑拷打,就是一句话:“我不知道,我是老师,我就知道学生会教育会,其他的都不知道。”

由于王奉璋拒不承认,日本人找不到证据,也可能是因为王奉璋当时只是一名普通教员,没有把他当作重点人物。最后他们把王奉璋遣送回家务农,还给戴了一个“帽子”,叫“要案视察人”。他的住处常常有特务监视。1943年5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到安东来视察。警察局又把王奉璋拘留,一直到溥仪离开安东才放了出来。

对于这段苦难经历,王奉璋始终刻骨铭心。他常常以自身的经历向各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残杀中国同胞的罪行,教育子女和他的学生,不忘国耻,团结一致,树立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


国共逐鹿爱憎分明 投身革命任劳任怨

1945 年 10 月上旬,八路军胶东各部队和地方干部数万人陆续在庄河、大孤山、大东沟登陆,进驻安东地区,接收伪政权。当时,在安东市内的几所中学里,国民党特务的活动相当猖獗,他们公开煽动青年学生参加所谓“保卫安东”武装暴乱活动。时任农林中学教员的王奉璋,凭借着他的良知和认知挺身而出,一针见血地揭露敌特的阴谋活动。他在学校里开导受学生说:“东北被日本人统治了 14 年,你们学生对中国的事情知道得很少,千万不要轻信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不要上那些特务的当。”

1945年10月下旬,国民党特务与日伪残余势力纠集、裹胁了240多人,来到了市郊同兴乡的三股流村,妄图掀起反革命暴乱。东北人民自治军驻安东部队闻讯立刻前去围剿,歼灭了这股反动武装。我军指挥员王选桥,曾是八路军蓬莱独立团团长。战斗结束后,他看到被俘人员中有许多学生,就问:“你们认识不认识王奉璋老师?”下面一个学生回答:“认识,他是林科中学的老师。”王选桥又问:“谁是林科中学的学生?”下面上百人的学生中竟然一个也没有举手,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当时林科中学在安东规模很大学生很多。后来还是认识王奉璋的那名学生解开了谜底:“就是这个王奉璋老师堵在学校门口,阻止他的学生离开学校。”王选桥一听,特别高兴。王选桥早年曾经在安东读书,王奉璋就是自己的老师。

等部队一进安东城,王选桥首先去农林中学,拜见了自己的老师。以后又隔三岔五与王奉璋促膝谈心,向他赠送革命书籍,介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畅谈国共两党的关系和中国革命的前景。几次交流,王奉璋受益匪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才是人民子弟兵的道理和现实。

1945年11月,安东省人民政府成立,王奉璋被选为省教育厅首任厅长兼安东联合中学校长。1946年1月23日,在省政府为他就任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省政府副主席刘澜波紧紧握着王奉璋的手,非常真诚地对他说:“我们之所以请您老出山担任省教育厅厅长,因为您老是安东教育界享有很高声望和影响的安东人,过去曾遭受过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相信您老不会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定能担负起教育厅长这副重任。”王奉璋十分动情地向刘澜波表示:“奉璋虽老朽不才,但建设国家匹夫有责。既然你们这样看重我,我当竭尽全力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久,王奉璋又被推选为省政府参议员。任厅长后,他为开辟解放初期安东地区的教育事业和团结、教育、争取知识分子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1946年10 月,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安东地区,人民解放军奉命进行战略转移。王奉璋不顾年老体弱,毫不犹豫地跟着机关干部跋山涉水,绕道朝鲜新义州转移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并担任了牡丹江市文教局长兼市联合中学校长。1947年5月,东北联军发动夏季攻势。6月10日,安东市第二次解放,王奉璋随省直机关重返安东,仍担任省教育厅厅长一职,并当选为省人民代表、省人委委员。


抗美援朝竭尽全力 领袖接见一生荣光

1949 年4月,安东省撤销建制,北部划归吉林,南部与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省教育厅正副厅长一下子增加到4人。王奉璋主动向省委提出申请辞去省教育厅厅长职务,请求到安东市图书馆或浪头小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省委经慎重考虑,接受了他的辞呈,任命他为安东市重点高中--凤城联合中学(今凤城一中)校长。从此,王奉璋又为恢复发展凤城县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6个春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凤城市高中教育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并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王奉璋经常在全校大会和市民集会上作政治报告,谴责和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在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吃住都在学校,发动和组织教职员工腾出部分教室,留给志愿军伤病员做“后方医院”,并组织全校师生给前线的志愿军将士写慰问信、组织女学生为住院的志愿军伤病员洗衣服、送慰问品、演唱文艺节目,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志愿军陆军第 43 医院以极大的支持。为此,凤城一中多次受到军区和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嘉奖。

为了更好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时候,王奉璋也带领学生闻鸡起舞操练刀枪。王奉璋在大小会议上,在与学生交谈中,告诉学生们要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召唤。1951年3月,凤城中学就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许多优秀的学生奔赴到抗美援朝前线了。凤城中学的学生能踊跃报名参军。这不能不说是王奉璋政治立场坚定、治校有方的结果。

1952 年初,美帝国主义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悍然向朝鲜北方和我国东北地区发动细菌战。地处中朝边境地区的安东、宽甸、凤城等县屡受其害。身为一校之长的王奉璋不顾年老体弱,组织师生昼夜印刷传单、贴标语、排练文艺节目,向群众宣传反细菌战常识。他还亲自带领师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拉大网方式,上山捕杀焚毁美国飞机设下的毒虫、毒物,为安东地区反细菌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时任辽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奉璋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同周总理共进午餐。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对王奉璋说:“你们凤城中学的拥军工作搞得挺好啊!部队医院的同志们汇报说他们很满意,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从北京开会回来,王奉璋兴奋不已,逢人便讲,周总理日理万机,记忆真好,不仅能叫出我的名字,连我们凤城中学为志愿军做的这点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真是了不起。他又说,听了毛主席、刘少奇、彭真等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觉得他们讲得入情入理,高屋建瓴、水平很高,有他们做中流砥柱,中国大有希望。


身居高位生活淡泊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1955年8月,年近70岁的王奉璋离开了他所钟爱的教育岗位,赴沈阳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专职驻会常委、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从此,人们经常看到他身穿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戴一顶黑色的前进帽,风尘仆仆地带领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到工厂、农村搞调查研究。在炉火熊熊的鞍山钢铁公司炼钢炉旁,在风景如画的大伙房水库护堤大坝上,在车水马龙的中街太原街繁华商业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至诚精神参政议政,向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呼声。

王奉璋以助人为乐,但对自身要求却相当严格。1959 年至 1961 年,正是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饱甚至浮肿。当时在沈阳药学院读书的王家相常在课余时间到省政协大院看望爷爷。王奉璋虽然很喜爱他这个念大学的孙子,也有条件领他到机关的小餐厅吃点“小灶”,但他从来不这样做,而是领着他到大餐厅同一般工作人员一起就餐,餐后又一分不少地照交粮票、钱票。1963 年冬天放寒假,王家相随爷爷回安民老家过年。省政协工作人员专门给安东市政协挂去了长途电话,让安东市政协派专车将他爷俩送回安民。王奉璋执意不肯,下火车后他领着王家相挤公共汽车到浪头镇,又步行10多里到家。

1964年10 月,78 岁的王奉璋经省委批准离职休养。1972年3月28日因病与世长辞。这位饱经沧桑,与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的教育家走完了他那艰难坎坷、充满英雄色彩的人生之路,享年 86 岁。

(作者:尹璐,丹延会组稿,作者系《丹东市日报社》原编辑。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