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五进四推”弘延活动】云县延会:发扬“四皮”干劲 创新弘延工作

来源: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4-10-08 14:39:2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实王晨会长“汇聚多方力量,凝聚起研究宣传阐释延安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求,《中华魂》网与省、市、县延会联合开展“‘五进四推’弘延活动”,即: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五进”活动中,同步推进《中华魂》网、《中华魂》公众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将所发稿件推送到相关群、号、网、端。让我们上下联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构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独具特色的融媒体矩阵。敬请关注支持:https://www.1921.org.cn/index.html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辉煌篇章,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纪念地,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塑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创新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利器,也是做好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坚持通过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发扬“‘硬’着头皮敢干事、‘厚’着脸皮敢找事、‘磨’破嘴皮办实事、‘跑’破脚皮办成事”的“四皮”干劲,推进延安精神在云县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闪耀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抓基础,创新工作思路

阵地、活动、队伍、管理是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四大要素。工作中,注重通过多渠道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延会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并进行情况分析,找出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困难,最终找到工作的突破口。首先,提高认识。研究会领导同志充分认清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性质和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只有认识到位了,才会有所思、有所想,才会在你心中确立目标,内生动力才会产生。有了内生动力,才会有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其次,解决好“四有”问题。即:有办公用房,有工作人员,有办公设备,有办公经费,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好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第三,注重建章立制。用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实行每日值班制,并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或会长办公会,总结、研究部署工作,让工作变得更加富有民主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第四,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因为这是做好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关键,也是内生动力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已成立分会组织28个,其中,乡镇12个(已实现全县乡镇全覆盖),县直学校9个,机关单位7个,全县有在册会员3200余名。28个分会,其班子成员都是单位分管党务工作的领导,会员全都是在岗人员。


抓队伍,创新工作方法

抓住重点探索破解工作难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加有效地促进工作,是推进工作创新的关键和核心。工作中,云县延会特别注重培养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创新意识。建强研究会班子。研究会内设有:办公室、组织联络组、信息史料组、理论宣传组和文化活动等5个小组,实行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负责,其他成员参加,充分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结合云县实际,延会按照“以县城为中心,以县延会为龙头,以机关、社区、企业为依托,以学校为重点,全面推进延安精神进农村活动”的发展思路,在教育、政法、涉农部门和窗口服务等单位组织成立分会,充分发挥其部门、行业的优势,推进弘延工作开展,让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活”起来,“动”起来。夯实分会组织。几年来,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始终把成立基层分会组织作为延安精神“五进”工作的切入点,抓实基层分会建设,搭建工作活动平台,把延安精神“五进”工作的一头热转化为两头热。把延安精神“五进”进校园作为重中之重。2023年,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体育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在县直9所中小学(幼儿园)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分会,其目的,就是整合资源,壮大队伍,凝聚合力,发挥优势。使其成为以县城为中心,以县直中小学(幼儿园)为龙头,以点带面,把延安精神进校园从“送”变为“种”,使其落地生根,形成一种常态化,让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更加“活”起来、“热”起来。目前,全县已建有基层分会组织28个,其中乡镇分会12个,机关分会7个;县直中小学校9个。全县在册会员3200多人。基层分会的建设,在我们临沧市开了一个好头,特别是乡镇分会的成立,在全市77个乡镇中首数第一。融入宣传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五进”工作,先后争取了中共云县委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意见》、中共云县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云县委县直机关工委《关于开展延安精神“进机关”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动员退休老同志、在职党政干部和事业职工、企业员工加入弘延队伍。同时,组建老兵宣讲团和艺术团,增强宣讲活动的感染力,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弘延工作的开展。


抓载体,创新工作形式

要做好新时代延安精神“五进”工作,必须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弘延工作走“新”,更加走“心”。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打造出了“三张品牌”:一是阵地宣传牌。以会刊《薪火》为宣传阵地,传递时代正能量。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创办的会刊《薪火》,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办刊,一年两期,每一期2000册,现在已出刊19期。我们的刊物一经发行,即引起积极的社会反响。会员、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学生成为会刊的读者群。多数读者反映,会刊的栏目中从“理论园地”到“社会实践”,从“历史回眸"到“学生园地”,都可以读出延安精神,都有延安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正能量。会刊已成为了云县众多文化刊物中,有特色、有品位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资政教化的有益读本。二是文艺宣传牌。高扬时代主旋律,用文艺来鲜活延安精神。2014年,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艺术团是随着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而组建。艺术团共26人,都是由退休的老同志组成。艺术团坚持以小队伍、小节目、小舞台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走进新农村,走进校园,以文艺的形式鲜活延安精神,以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时代正能量。几年来,艺术团创作文艺节目40余个,演出场次110余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2023年,艺术团被临沧市委老干部局授予“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光荣称号。三是红色宣讲牌。2021年,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了一个由军休干部、战斗英雄、参战老兵、退役军人组成的光荣团队——红色老兵宣讲团。他们以坚定的“老兵永远跟党走,延安精神代代传”的信念,坚持退役不褪军人本色,用独特的方式和视角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讲好云县故事,学习宣传研究延安精神。2022年,我们与县电视台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档《老兵故事会》电视栏目,把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云县地方党史讲给电视观众听。《老兵故事会》共6集,在全县有线电视和网络滚动播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几年来,红色老兵宣讲团现场宣讲100余场,听众达4万多人次;《老兵故事会》观众收视率达50余万人次。2021年,红色老兵宣讲团被临沧市委老干部局授予“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光荣称号。


抓活动,创新工作内容

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一向注重夯实载体和鲜活内容,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一是把宣讲平台拓展到农村、校园。把宣讲与座谈对话相结合,扎实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圆中国梦、我的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报告。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以文艺的形式来鲜活延安精神。把单一的口头宣传、专栏宣传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唱红歌,举办知识竞赛,送文化下乡、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相结合。三是把理论研究与宣传先进典型相结合。进一步办好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刊《薪火》,不断提升办刊质量,以典型引路,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云县故事,使之成为云县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理论阵地和窗口。四是与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相结合。把弘延工作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精神面貌得到改变,受到教育。


(作者:刘宏胤,系临沧市云县延会会长。责任编辑:徐晓羽、朱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