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27年的红色坚守中,遇到了多位与母亲一样时刻爱护、关怀、扶持的晋绥老同志和八路军老战士,烈士之女王生梅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老区红色坚守了27年的郝文俊他们现在怎么样?他们可艰难哩。”在北京的晋绥老同志、八路军老战士、烈士之女王生梅时长了就询问身边照料她的女儿;“ 今年94岁的王妈妈身体怎么样?祝福老前辈万寿无疆吧。”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时不时地互相念叨着。
于是,王生梅老人又委托女儿再次向“研究会”郝文俊捐来1000元钱,并附言:“晋西北的天冷了,你们出去挖掘抗战资料多穿些衣服”。面对母亲般的“温暖”,从来没有泪的郝文俊双手捂住了湿润的眼睛。
这一天,是2024年12月4日。
2015年10月24日,贾丕铭(中)与老战友刘华香夫人林波(右1)、老战友王保(宝)烈士之女王生梅(左1)聚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王生梅(1930.11.12—),出生于山西雁北平鲁县大破石村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八路军120师独立第六支队二营五连连长的外祖父蒙蔚,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1942年8月5日,在雁北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父亲王宝被武装叛变的内奸枪杀。10月24《日抗战日报》以《雁北的模范敌伪工作者—王宝同志》做了报道。事后,雁北晋绥五分区司令员郭鹏和参谋长刘华香,将她和9岁的大弟王生明安排在偏关兵站。后勤部特别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两套军装,按战士待遇,从此成为两个小八路。
1943年5月,姐弟二人进入偏关城关完小读书,与田瑞卿(后为北进新疆干部)、李凤英、杨茂芳等同学结好。约在本年深秋,成立驻偏关的塞北(绥远)地区党政军机关及抗日军人家属学校,即“塞北实验小学”,姐弟二人入校。1944年5月塞北行署主任苏谦益,安排姐弟二人到塞北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报到,时年生梅15岁,生明12岁。生梅后入“战颁过奖。战争年代的演出,她与宣传队的同志风餐露宿,打起背包就出发,一天百八十里路行军,钻山沟,趟冰河,从没掉过队。转战演出于塞北的绥远地区。
1944年深秋,日寇向驻偏关县的塞北地区党政军机关展开四路围攻大扫荡,在分散突围中,她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战声剧社十余人与鬼子遭遇,距离仅一道小山沟,眼看着膏药旗在眼前晃过,屏住呼吸,匍匐卧倒,躲过一劫。她在战火硝烟中淬炼成长。
1945年2月塞北军分区改绥蒙军区后,她学习纺线,织毛衣,缝皮袄,给八路军、解放军做被服,扎的手指出血,但从来不叫一声苦。同时,还帮助饲养队打猪草,捡柴禾,开荒地,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成长。先后随军参加过绥远等战役。1947年夏,进入位于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大武村“贺龙中学”读书,提高文化。1949年4月5日光荣入党,与丈夫随同大军,参加解放大西北、西安、兰州等战役战斗。8月,选调西安西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
1961年转调到北京国家科委档案室工作。1966年4月调七机部安装公司政治处保卫干事。1970年丈夫调任航天066基地副指挥长,举家迁往鄂西远安,她任066工程指挥部政工组保卫干事。至此,在湖北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如一日。2003年,丈夫去世一年,她到京与女儿团聚。入党70余年,她无愧于初心,是下一代的楷模。
2015年10月24日,与老战友及其子女聚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左起前排:王保(宝)烈士之女王生梅、李登瀛夫人贾丕铭、刘华香夫人林波、王保(宝)烈士之子王生明。二排:王生梅之子李志军、杨植霖之子杨雨春、刘华香长子刘战平、三子刘忠平。三排:刘华香四子刘东平、杨效农之子杨启明。
2015年10月24日,与老战友及其子女聚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左起前排:李登瀛夫人贾丕铭、刘华香夫人林波、王保(宝)烈士之女王生梅。二排:李登瀛二女李平生、李登瀛三女李平晔、刘华香长子刘战平、李建侯孙女婿王顺、阎揆要之女阎笑武。三排:刘华香三子刘忠平、杨效农之子杨启明、王生梅之子李志军、杨植霖之子杨雨春、刘华香四子刘东平。
(编报:郝洪振 耿强)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