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各地延会工作 > 正文

【延会巡礼】延川县延会:弘扬延安精神,要从娃娃抓起!

来源:延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 2025-03-10 14:15:51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和市委《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去年开展了“弘扬延安精神,要从娃娃抓起”的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先后走进延远中学、永坪中学、永坪镇一小(延川红军小学)、南关小学四所中小学校。调研采取走访询问、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各学校弘扬延安精神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建议,以推动延安精神在中小学生中传承与弘扬,力争在全县形成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基本情况

调研的各中小学情况具体如下:延川县延远中学创建于2003年,学校现有教学班级44个,在校学生2100多人,教职工190人。学校坚持以“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办有温度、有质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厚德尚善,开拓进取”为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永坪中学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21个,在校学生800多人,教职工175人。学校积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开展特色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延川县南关小学创建于1984年,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多人,教职工126人。学校以“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为党建品牌,不断在教育中强化延安精神。永坪镇第一小学(延川红军小学)始建于1927年2月,现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137人。学校作为永坪会师的地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积累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2013年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延安延川红军小学”。  

二、主要做法

各中小学能够积极围绕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延安精神在中小学生中落地生根。

(一)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红色校园

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延安精神元素,如通过校园道路、建筑、景观等命名方式,将延安精神的内涵植入校园,使学生在日常校园活动中学习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永坪第一小学(延川红军小学)在校园内设置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红色文化长廊,打造朱德等10大元帅挂像,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延远中学在校园走廊处专门打造了延安精神专栏和党的历次党代会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长廊,融合战斗英雄呼荣碧的事迹创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二)利用革命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延川是革命老区县,是延安革命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各学校利用延川红军东征纪念馆、永坪会师、太相寺会议等旧址,教育师生理解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延远中学定期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延川红军东征纪念馆、延川革命烈士陵园等,了解革命事迹,感受革命历史的艰辛与伟大,使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定的革命信仰、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延远中学呼艳丽老师主持开展的《延安红色资源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旨在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延安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发展。

(三)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爱国情怀

各学校将延安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述延安时期的革命故事、分析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思政教师结合“四史”教育,将延安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南关小学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教育,教师在讲解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时,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延安精神元素,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等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永坪中学通过剪纸、书法、绘画等形式展现红色传统文化,感悟延安精神,还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唱响红歌、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  

(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延安精神

各学校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研学旅行,通过现场讲解、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历史的厚重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在研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永坪镇第一小学组织学生走进永坪会师纪念馆当小小讲解员,让学生在讲解中切实感受延安精神;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览、红色主题板报等,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精神,进一步增强其传承和弘扬的自觉性。

三、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当前青少年在理想信念、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暴露出我们在开展延安精神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位。

(一)家校合作不够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蒙课堂,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然而,在延安精神教育中,家庭教育却呈现出明显的缺失状态。许多家庭对于延安精神缺乏深入了解,甚至对其历史背景和意义都知之甚少。这导致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无法接触到延安精神的精髓,更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出现脱节,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在延安精神教育上的缺失。

(二)教育方法单一

在中小学教育中,延安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的教育内容往往过于单一,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体验。这使得孩子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实质。同时,教育方法也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延安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专业教师,真正具备延安精神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为数甚少,难以满足校园教育的需求。部分教师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教学中有效传授。同时培训机制不健全,针对延安精神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教育目标和内容,难以实现延安精神教育的有的放矢。

四、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要培养青少年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也要求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务必从娃娃抓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努力,切实让延安精神弘扬光大,根植于每一位炎黄子孙。

(一)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教育引导作用在弘扬延安精神中不可或缺,尤其重要。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广泛宣传延安精神,让家长主动承担起培育孩子爱国情怀与艰苦奋斗精神的责任,多给孩子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多带孩子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孩子全方位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将延安精神的种子深植于孩子心中。同时,加强与妇联、关工委、县团委等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建育人平台、共造学习氛围,确保延安精神教育在家庭与学校的无缝对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丰富教育载体

中小学应积极探索延安精神教育的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分类分级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工作,在小学一二三年级中,重点开展延安精神宣传教育,从组织学生看红色电影、听“五老”讲红色故事、参观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文化长廊方式进行,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奋斗史;在四五六年级中,弘扬延安精神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组织学生参观延安红色革命遗址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加红色故事报告会,积极参与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红歌比赛、剪纸、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在中学生中,弘扬延安精神重点要在践行上下功夫,要积极组织参加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弘扬延安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延安精神。同时要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如制作延安精神教育视频、开发在线学习平台等,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深度,提高践行自觉性。

(三)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延安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延安精神教育的培训和研讨,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到延安红色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亲身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和崇高。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培训效果得到落实,切实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延安精神专业教师。

(四)促进师生互动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的历史重任。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的种子在娃娃们心中生根发芽,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此,课堂上要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共同讲述红色故事,宣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仰和优良作风,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延安精神,领会延安精神。课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践行延安精神,比如参观红色革命旧址、参与红色研学活动、开展红色讲解和志愿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延安精神,自觉把延安精神融入自己的行动中。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确保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现阶段,要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尽快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齐抓共管,同向发力,使娃娃们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从认知延安精神、理解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努力成长为有文化素养、有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