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行”悟初心(1)梁家河的“大学问”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6-21 13:08:36

在广藵的中国大地上,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开办“‘行’悟初心”专栏,旨在通过对党史、国史、军史遗址的寻访,感悟历史、致敬英雄、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在回望历史中观照现实,在涵养心灵中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难忘2018年10月的那个日子,我以亲身之感悟,思考梁家河的“大学问”。


梁家河,地处陕西黄土高原腹地延川县的一个小山村。如今,这里正在成为党性教育大课堂,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初心,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7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7年间,青年习近平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现在,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他的7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这一思想的根基与源头。


阳光洒在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色彩如一幅油画。来到梁家河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自豪和感佩,都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我们和梁家河村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习近平回北京上学后的村支书石春阳的一席谈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总书记与人民的淳朴情怀。1954年出生的石春阳,小名随娃。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他任大梁家河党总支书记。


在谈到习近平当村支书有什么鲜明特点时,石春阳告诉我们:


“大家选习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干部有一颗真诚的心。


1974年,时任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这口沼气池,这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


“习近平刚当梁家河村支书的时候,我们村里接到上级分派下来的一批救济粮。粮食到了村党支部,大家都很高兴,但到了分粮食的节骨眼上,谁都说自己家困难,谁都想多分一些粮食。村里人开会商量这个事,说着说着大家就吵起来了。习近平说:‘都别嚷了。咱们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竞谁有多少粮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习近平说完就站了起来,带领大家到各家各户去看,看每家有多少粮食,当众记录在册。从夜里10点多,一直看到凌晨5点把各家存粮的情况第一时间都弄清楚了。散会的时间和到各家各户考察的时间是“无缝对接”,谁也没有机会投机取巧,想要当众跑回家,把粮食藏起来的机会是没有的。看完以后,谁家粮食最少,就给谁家。”


“后来,大家议论这个事说:咱村这个事,也就是习近平当支书敢这样做。别人当支书,肯定不敢这样做,就算这么做了,村里人也不一定听。”


“比如习近平打我们村最大的淤地坝,当时村里有一些观念保守的老人反对,但是习近平一点一点地做工作,还找了王宪平帮他做工作,把思想工作做通了,让大家都信服。最后这个坝打成了,灌溉方便,农作物产量也提高了。实际效果一出来,大家的思想观念也都转变过来了。”


“习近平当我们村支书,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做敢当。”


“习近平当年是梁家河村的支部书记,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的心一直牵挂人民。”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回到梁家河。还没到村口,习近平就提前下车了,他和前去迎接他的村民一起往村里走。路过当年修建的淤地坝时,习近平站在坝边看了好久。冬天的坝地上,矗立着一排排笔直的树苗。习近平问我:‘随娃,种树苗比种粮食收入高吗?’我说:‘高一些,而且更好管理。’习近平又仔细看了坝地的溢洪道,还有石头垒起来的护坝坡,看到都没什么问题,他就放心了,还嘱咐我要加强管理和排查,注意雨季的土地安全。”


村民梁耀才握着总书记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义忘不了。


“习近平关心村里老人的保障,问我:‘现在梁家河的老年人每个月都有补助吗?’我说:‘有。咱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个月125元;随着年龄增加,补助也会增加。’习近平又问我:‘合作医疗覆盖情况怎么样?每个人都有保障吗?’我说:‘都有,所有人都在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内,投保率是百分之百。村里人到延川县去看病,可以报销百分之七八十;到延安市区看病,可以报销百分之五六十。’”


“那天,我们和习近平站在山顶的果园,向四周望去,是一道道沟和一座座岭,一派黄土高原的冬日景象。习近平隔了这么多年,又回到他年轻时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心里肯定有很多回忆和感想。他张口说的、问的,都是老百姓的收入、医疗、养老……从这里,大家能看出他的务实和诚恳,看出他心里一直惦念的是什么。”


石春阳和大家交流完,我请他在我的笔记本上题签了“深入群众,了解真情”的话语。我感受到梁家河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寄予的深情期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梁家河岁月,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深深扎根黄土高原,扎根中国大地,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的历史画卷。习近平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谁不喜欢呢?


(作者班永吉,曾服役于原第38集团军、原北京军区总医院。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文集《心路弯弯》《心海漫行》《心地边关》等7部。)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