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综述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座落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前身为高台烈士陵园,园内掩埋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近3000名革命先烈的忠骨,是目前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全面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甘肃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甘肃省三八红旗集体、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自建成以来,接待过习近平、胡耀邦、丁薛祥、王晨、刘鹤、何立峰、马凯、刘延东、孟建柱、洪学智、迟浩田、李铁映、彭佩云、张震等党政军领导人及中外各界知名人士、干部、部队官兵、群众、学生累计2500多万人(次)。目前已成为纪念西路军21800多名将士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精神的重要场所。
建设历程
为纪念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将士,1951年由社会各界倡议,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57年建成高台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65亩,主要建筑物有:大门、烈士纪念碑、公墓、烈士纪念堂、战史陈列馆、董振堂纪念亭、杨克明纪念亭、无名烈士纪念亭等。上世纪80年代,对董振堂纪念亭、杨克明纪念亭、无名烈士纪念亭进行了维修。2008年投资4100万元对陵园进行了改扩建,2009年,高台烈士陵园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改扩建后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沿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递进排列,建有通透式大门及大门组雕、“血战高台”英雄群雕、西路军纪念碑、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西路军纪念馆展陈馆。前园南、北保留了无名烈士纪念亭各一座。纪念碑南北两侧分别保留了董振堂、杨克明纪念亭。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红西路军纪念馆这一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纪念馆整体形象与品位,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工程,于2012年7月开始在纪念馆东南侧实施纪念馆二期项目,投资6500万元,建成4200平方米的第二陈展室,2500平方米的军魂广场,32000平方米的红五军、九军、三十军纪念林以及游客接待中心,2016年10月,第二陈展室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景观寓意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整体宏观概念以“軍”字为主题,以军魂为精神文化核心,形成一种象形概念的场地精神文化主题景观。景观表现手法主要采用特定富有人文含义的树种——红军槐、青海云杉、祁连园柏,搭配组成序列感较强代表三军的景观林区,使整体景观形式与功能达到较好的统一与协调。
以国槐为主体树种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纪念林,主题:“高台壮志,槐念五军”。红军槐历史:在高台战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年仅16岁的一名张姓护士长因痛斥敌人的暴行被活活钉死在这棵槐树上。“红军槐”见证了红军长征中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所以此处种植国槐树,意在让人们以此来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伟大长征精神。
以青海云杉为主体树种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九军纪念林,主题:“魂归河西,忠贞不渝”。青海云杉,松科云杉属常绿针叶乔木植物,喜寒冷潮湿环境,青海云杉就好像是红九军战士们的灵魂,虽然他们的血肉之躯已葬身在这片土地里,但是他们的精神却长久流传、亘古不变!
以祁连圆柏为主体树种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三十军纪念林,主题:“凤凰涅磐,戎马边疆”。祁连圆柏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甘肃河西走廊及南部、四川北部(松潘)。耐旱性强,四季常绿,适应性强,常生于干旱环境,就像第三十军将士们顽强的斗争精神,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走出祁连山,回到了党的怀抱!
陈展布展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展馆总建筑面积约3600㎡,于2008年6月破土动工,2009年8月1日竣工开馆。
陈展设计坚持重点反映西路军将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献身于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理想高于天,热血铸祁连”这一陈列展览主题。把握“史”和“事”两个脉络,通过对大量图片和文物的多维展示,讲述西路军英勇悲壮的历史和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从而讴歌西路军将士的崇高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在重点反映“悲壮”、“惨烈”气氛的同时,通过色彩、光线的变化,突出弘扬主旋律,给人以“始终充满希望”的感观效果!
总体平面规划遵循主展线顺时针的展示原则,通过点、线面相结合,以点带面穿插进行。根据西路军作战计划和战斗历程,馆内设“序厅”、“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策应河东,建立永昌山丹根据地”、“血战临高,呼应西安事变后的局势”、“石窝分兵,西行支队进入新疆”、“全力营救保存革命火种”、“忠心耿耿,西路军将士铁骨铮铮”“光照千秋,西路军精神永载史册”8个展厅、1个英烈厅以及接待室、操作室等附属设施,充分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段,真实、准确、完整地再现红西路军西征史实,科学合理地再现红西路军真实战斗场景,表达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总体空间构成和装饰风格与展示主题相呼应,色彩上,土黄色代表地域特色,红色出现在版面设计中,作为底色暗喻了理想、旗帜、信念、荣誉、烈士的鲜血等元素,同时告诉人们这是英雄战斗的历程。黑白灰三色组成了色彩的弹性纵深空间,张弛有度的控制着展馆中每个时期的力度和情绪。照明则采用人工光与自然光相结合,减弱自然光,加强人工光的手段,增强展览效果、防紫外线以利文物保护且保温节能。地面以美观舒适的橡胶地板为主。天花采用密实吊顶与隔栅吊顶相结合的装饰手段。
序厅的立意是以精神启人。中心矗立着大型组雕“西路军军魂”。运用朴素凝炼的雕塑语言,通过刻画西路军将士英勇奋战的情景,从而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崇高精神。顶部通过立体结构透光藻井,将阳光普照大地,升华了“崇高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的创意构想。背景壁面上采用高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祁连山麓和河西风貌,艺术地再现了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悲壮历程。粗糙的材质肌理夸张的大体量战士形象与序厅高大的建筑空间相呼应,诠释了主题思想的精髓。雕塑主题表现:悲壮、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雕塑由浅浮雕和高浮雕组成,断裂的浮雕打破了常见的平整形式,一方面是表现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与整体环境的空间关系有机融合,以取得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艺术效果。浅浮雕断裂成几个部分,分别表现祁连山、西路军战士头像、西路军战士杀敌场景、西路军女战士英勇作战;两个主体人物表现指战员紧紧搀扶着受伤的战士,两人怀着对党的信念、对红军的忠诚,英勇顽强、冲出敌人的层层包围,勇猛向前。
展厅主展线长度430米,陈列图片350余张,文物100余件。以详实的史料、图片、实物、艺术品、雕塑为主体,以电动图表、触摸屏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共设计大型景观3个、幻影成像1座、雕塑4座、浮雕5幅,展出图片300余幅、电文史料50多幅、图表12幅,展出实物120余件、艺术品7幅,多媒体显示屏5个、电子触摸屏4个。首先在展墙上通过造营西北夯土墙的建筑元素,反映了河西走廊的地域特色。副展线自然光采光顶下,西路军将士战斗场面的浮雕传递着序厅情感的延续,同时,也呼应了主题精神。
展厅的前半部分:从“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策应河东,建立永昌山丹根据地”、“血战临高,呼应西安事变后的局势”、“石窝分兵,西行支队进入新疆”四个单元,力求展现西路军在各战役中所经受的坎坷和磨难。从展线走向到文物展示方式设计都以不规则的形式为基本元素,隐喻西路军征战河西曲折艰辛、悲壮惨烈的征程和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展线基础主色调采用夯土墙的土黄色,不仅突出事件的地域特色,而且配合照明灯光,制造压迫感和紧迫感。同时,通过光线的层次变化,来衬托照片和文物的神圣感。展厅的后半部分从“全力营救,保存革命火种”、“忠心耿耿,西路军将士铁骨铮铮”、“光照千秋,西路军精神永载史册”三个单元的主展线设计则采用流畅简洁的设计元素,使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从对烈士的缅怀中感受崇高的奉献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充满希望之感。
特别感谢:甘肃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提供资料。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