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毛泽东识人用人艺术(3)与周恩来结下半个世纪牢不可破友谊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6-23 12:05:04

毛泽东作为一位具有永恒魅力的历史伟人,在革命生涯中的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举才之德、容才之量、护才之胆、育才之识,达到了令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他的带领下,革命事业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近半个世纪的战斗生涯中,毛泽东与周恩来结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来说,周恩来和毛泽东是不可分的两个人。


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周恩来是伟大的活动家。毛泽东高屋建瓴,统筹全局,提出大政方针,周恩来认真负责地具体落实;毛泽东管宏观,运筹帷幄,周恩来管微观,细致周到;毛泽东豪迈挥洒,周恩来谨慎细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则可能被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他还说,在漫长的战斗生活中,周恩来“小心翼翼地让聚光灯集中在毛泽东的身上”。这些话未必准确科学,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周恩来忠于职守的品格,鞠躬尽瘁的精神,堪为中华民族的楷模。


除毛泽东之外,周恩来是我党我军及共和国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是党和国家领袖集团中最受人们爱戴和尊敬的一位,名望甚高。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中最早摸到枪杆子的人,他拥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远见卓识,他的凝聚力如同激光一样聚能与远射。


毛泽东曾评价说,“中国共产党懂得直接准备战争组织军队的重要性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的”,即从周恩来开始。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军事部长即中共中央军事部长,他成立了中共参与领导的第一支部队——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即后来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任中央前委书记。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第一枪。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支持,早在1929年古田会议之前的“九月来信”时就开始了,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周恩来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在共和国元勋中,最早发现毛泽东帅才的是周恩来。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确立后,得到了恩来的终身倾尽全力辅佐。

朱毛会师后在作战指挥和军队使命任务等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矛盾。这些矛盾在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时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结果在大会选举时,朱毛双双落选,陈毅当选前委书记。会后红四军作战、建设屡屡受挫,陈毅只好到上海向中央主管军事工作的周恩来汇报红四军及朱毛之间的矛盾情况,周恩来听了汇报后,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正确的,应恢复毛泽东前委书记职务。周恩来主持指导陈毅为中央起草了“九月来信”,“九月来信"对统一红四军党内思想,开好古田会议,推动赣南闽西苏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古田会议也是确立毛泽东在红四军稳固地位的关键。古田会议成为人民军队的铸魂之举。


周恩来坚守原则,明辨是非,一心为党的事业的严谨作风不仅维护了毛泽东在红四军的领导地位,更是为以后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红军准备长征之前,被排挤而赋闲中的毛泽东给中央写了封信,说自己准备留下来,坚持在苏区的斗争。这封信送给了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博古看到这封信时,感到是大事,自己不敢拿主意,于是就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看完信一下子就急了:我们为什么被迫长征,就是没有听毛泽东的,把他孤立起来了,中国革命要想胜利,不能再让毛泽东离开。


于是他立刻让警卫员备马,连夜赶到毛泽东住处,找他谈话,核心是劝毛泽东跟着走。那个谈话进行了一个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谈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第二天凌晨,周恩来返回瑞金,见到博古,就讲了一句话:“他同意跟着走了。”事实证明,周恩来劝毛泽东跟着走的这个决定,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接下来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红军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经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庄,周恩来同博古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谈话,周恩来推心置腹地说:“你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适合做统帅。在中国历史上,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懂得底层人民的人,你和我都是留洋出身的,理论水平或许没问题,但对中国国情都不是那么了解,但是我们有一个最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就是毛泽东,红军历次兴衰都证明,只要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一定兴旺,而一旦把他排除出去,红军一定陷人低潮,你这也是经历过的,只是很多人不想承认而已。”


博古还想争辩,周恩来接着问:“你觉得蒋介石这个人怎么样?”博古说:“这个人很有能力。”周恩来说:“我跟他共事多年,很了解他的为人。从北伐时期,就不断有人想搞垮他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反而处处都被他占得先机。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杀邓演达,刺杀汪精卫,用大炮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爵和金钱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多少实力远在他之上的人,都被他一一压在了脚下。这样的人,你觉得你能对付得了吗?”博古无言以对。


周恩来说:“你自然不行,我也不行,要我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能对付得了他,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的话感动了博古,当天晚上政治局常委开会研究分工,周恩来提议由毛泽东接替博古,但毛泽东说,张闻天是五中全会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又是莫斯科留学回来的,共产国际容易通过,会上大家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后来,毛泽东在与张国焘的较量中,博古毅然选择站在毛泽东一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恩来被推举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代表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武汉、重庆做统战工作。


1947年中央军委撤出延安后,周恩来同毛泽东转战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彭德怀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后来他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部署、指挥了名震中外的三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为政务院(后改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他在组织领导国家建设、处理国际关系、维护毛泽东领袖地位等方面,功勋卓著。他对毛泽东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是杰出的纵横捭阖的外交家,是从容自信、智慧过人谈判家,是毛泽东治国理政的最佳搭档和帮手。


周恩来直接领导外交工作26年之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他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大展风采为新中国的外交赢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地位和尊严。


周恩来从国家利益和革命事业全局出发,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而内心确实钦佩毛泽东,相信毛泽东考虑重大问题要比自己高明。他对毛泽东的思想脉络十分了解并能准确把握。梁漱溟曾讲过:“周恩来是绝顶聪明的人。”而毛泽东对周恩来办事细致周密也十分放心。


周恩来没有什么财产,也没有子女。1972年以后又病得那么严重。可是他仍然一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文化大革命里我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毛泽东、周恩来之间的关系,相得益彰,有着高度的默契。毛周身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就是对人类美好理想的追求,把民族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极大责任感,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宽阔的胸襟,顽强的意志,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巧妙结合,对克服困难、挫折表现出来的韧性,等等。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费尽心血的周恩来病逝。当向身患重病的毛泽东宣读周恩来病逝的讣告时,毛泽东静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流淌着泪水。此时,难以用什么话来表达几十年同舟共济,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得力相助。周恩来先走一步,永远离去了,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在一起共事多年,他们在完成核心目标上完全一致,他们凭借强烈的历史自觉达成了近乎完美的历史和谐。他们三人不是同年生,却是1976年同一年去世。


(作者黄学禄,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斗。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2年离职后,致力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和党史军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先后撰写出《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等著作,被中宣部推为“时代先锋”。)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