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毛泽东识人用人艺术(6)把沙子拧成绳子的人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6-28 14:57:02

毛泽东作为一位具有永恒魅力的历史伟人,在革命生涯中的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举才之德、容才之量、护才之胆、育才之识,达到了令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他的带领下,革命事业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知人善任,依着德才兼备的标准,善于长短搭配,用人之长,补人之短,力图组织最佳的人才结构。


1930年的春夏之交,红四军缺少一名能够和军长林彪搭配得来的政委。当时,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认为必须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依照毛泽东选人用人的标准,必须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必须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有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


毛主席给罗荣桓等帅授衔


毛泽东经过一番慎重考虑,结果选中了罗荣桓同志。罗荣桓是湖南衡山县人,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参加了三湾改编。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战士,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深受士兵爱戴,给毛泽东印象最深的是,罗任第31团三营党代表时,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使这个营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


1928年,毛泽东带这个营南下执行任务,行程数万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与罗荣桓出色的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感慨地说:“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他认为,罗的确是个人才,经他介绍推荐,罗以一个基层政治干部的身份,参加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当选前委委员。后来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代理政委。抗战时期任一一五师政委,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委,长时间与林彪搭档,配合默契。林彪长于打仗,但性格内向,个性强。而罗荣桓政治工作能力很强,善于做人的工作。


他从井冈山到太行山,从辽沈战役到向中南进军,所向披靡。毛泽东曾评价罗荣桓:“荣桓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自己严,对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罗荣桓不负众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后任总政治部主任,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员巨匠,是唯一的军队政治工作元帅。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毛泽东非常悲痛,遂写成七律一首——《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大国有疑难可问谁?”可见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信任和倚重之深。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刘邓大军”,其领导人刘伯承和邓小平是两位领导风格迥异的统帅。刘伯承元帅的领导风格是“举轻若重”,意为谨慎、周全、万无一失。而邓小平的领导风格是“举重若轻”,意为大刀阔斧,气魄雄伟。毛泽东将这两位不同类型的领导放在一起,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刘邓二人前后共事13年。宋任穷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说:“在战争年代,他和刘伯承同志一个政委,一个司令,十余年里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工作非常协调,堪称合作的模范。”


毛泽东知人之长,也善于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其手下的良才猛将各展其长,各显其能。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彭德怀在于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与毛泽东亲切交谈。


彭德怀作为毛泽东的战友和下级,在革命战争年代两人曾有过长期合作的历史。彭德怀一身正气,性格刚烈,自我要求严格,关心部属,恰似一团火,一团是非分明、立场坚定,随时准备摧枯拉朽的烈火,是百战沙场、勇猛机智的武将。对这一个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毛泽东对他总是充分信任的。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在华北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百团大战,取得了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的胜利,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


1947年3月,胡宗南以25万兵力进攻陕北,此时身为军委总参谋长的彭德怀主动提出,由他指挥西北野战军两万多人的部队作战,毛泽东欣然应允。在与敌军周旋的战斗中,彭德怀大胆指挥,扭转了西北战局,受到毛泽东的赞扬,继长征之后再一次写下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褒奖诗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毛泽东点将彭德怀挂帅出征,率百万中华英雄儿女入朝作战,历时近三年,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初期,胶东地区日寇、伪军土匪犬牙交错,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大小小的“司令”有70多个,严重地阻碍着胶东抗日局面的开展。毛泽东决然点将,命令许世友横刀胶东大地,打开胶东局面。许世友一踏上胶东土地就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许世友以他独有的威猛凌厉,迅速荡平了胶东。不久,胶东大地上只剩下一个“司令”,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兵不卸甲、马不停蹄,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向江南各省市进军。上海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下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上海,简称“沪”,也称“申”,是中国最大的海港城市。从地理角度讲,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紧挨长江入海口,素有“江海要津”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上海在明末清初经济和文化就较早地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业城市和大商港。由于其作为沿海通商城市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也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9世纪40年代,在外国侵略者的大炮威逼之下,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殖民主义者开放,开始了屈辱的历史。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了全国经济金融、外贸中心。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入,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同时,开埠后的上海,又是来自欧美的地痞、流氓、无赖之类“冒险家的乐园”,十里洋场充斥着富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上海解放后,一些资本家和不法商人认为共产党搞军事100分,搞经济0分,于是相互勾结,利用“两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书写好上海历史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早就开始了谋划,挑选解放后上海市的掌门人。毛泽东深知,作为当时闻名遐迩的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口岸城市,作为拥有500万人口、工业产值和贸易均占全国一半的上海,其地位十分重要,能否接管好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进城“考试”的重要一役。因此,接管上海负责人的确定,成了毛泽东重点考虑的问题。谁能担此重任呢?毛泽东反复思考,反复比较,逐渐把目光集中在陈毅身上。


1958年,毛泽东和陈毅


对于陈毅:毛泽东可以说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他是四川省乐至县人,1901年8月26日出生。陈家是“耕读传家”“义门世家”,家风和顺。陈毅的父亲陈昌礼读书颇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懂一二。有这样的家庭熏陶,陈毅国文功底深厚,知识面丰富。另外,陈毅年轻时还赴法国勤工俭学,对西方的文明也有一定了解。正是在法国期间,陈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李富春等人组织的工学互助社。


1922年,陈毅经蔡和森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担任过重庆《新蜀报》的主笔,撰写了大量抨击时弊和反抗军阀暴政的文章,在知识界和青年中颇有影响。1923年11月,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在北京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从此,开始投身革命,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战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战略转移,陈毅作为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与项英一起领导游击战争。在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期间,陈毅出生入死,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华中指挥部副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


解放战争期间,陈毅是华东野战军(后改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率领部队所向披靡,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可谓战功赫赫,一代名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陈毅还是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中的“儒将”之一,他特别喜爱写诗,即便在敌人重重围困的情况下,仍于丛莽之间写下了令人叹服的《梅岭三章》,连诗词造诣极深的毛泽东也称贺他的诗写得“有些诗味”。而且,陈毅性格豪爽,善于和各方人士交朋友,做统战工作是其特长。柳亚子先生早在1945年就曾赋诗称赞陈毅是“兼资文武全才”。正因如此,毛泽东认为陈毅完全适合担当重任。


毛泽东的主意定下后,曾在1949年1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征求陈毅的意见,陈毅表示:愿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他还向毛泽东建议,希望中央像当年重视东北工作一样重视上海的接管工作。不久,在中共中央召集的人事安排座谈会上,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方面人事安排,陈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为了慎重起见,毛泽东还就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之事,征求了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人的意见。他们对陈毅大名早有所闻,一致赞同毛泽东确定的人选。这样,毛泽东正式确定由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并委派深谙经济规律和经济斗争策略的陈云到上海,协助陈毅指挥经济战线的“淞沪大战”,几个回合下来,将资本家和不法商人打得一败涂地,不得不“俯首称臣”。


历史已充分证明,以“儒将”而闻名的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是完全正确的。上海市在陈毅的领导下,战胜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破坏和捣乱,出色完成了接管任务。半殖民地的上海变成人民当家作主的上海,这也充分证明毛泽东选人用人的正确性。


(作者黄学禄,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斗。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2年离职后,致力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和党史军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先后撰写出《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等著作,被中宣部推为“时代先锋”。)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