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支前模范村”后营村:见证刘邓大军鲁西南经典战役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6-29 12:59:05

后营村位于山东省郓城县东南八公里处。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派兵马司来此选贵人,在此安设兵营,在前者为前营,居后者为后营,因该村居后,故取村名为后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后营村是支前模范村。特别是在鲁西南战役期间,刘邓大军的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曾设在后营村,后营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7年6月10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1、2、3、6纵队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要把解放战争发展到国统区去,威胁囯民党的统治中心,以减轻囯民党对解放区的压力。对于这一决策,毛主席曾生动地说:“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一伸,他的胸膛(指中原)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致命一刀,这一刀就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遵照中央的部署,6月2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发布强渡黄河命令,以1、2、3、6四个纵队12万人,从阳谷县张秋镇至今河南濮阳150公里的地段上,分7处同时发起渡河战役。6月30日,刘邓大军一举突破蒋介石谓之天险的囯民党军黄河防线,胜利渡过黄河。渡河之后,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郓城,当时郓城县县城虽然不大,但特别坚固,城内驻有敌55师师部及其第29旅、第74旅共计2万余人,不擒此虎,难以南下。刘伯承、邓小平在渡黄河前就决定了首先发起郓城攻坚战。


郓城攻坚战是刘邓大军渡过黄河的首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重视。6月30日夜,杨勇司令员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强渡黄河后直插郓城,7月1日至4日,一纵先后对郓城南关、北关、东关、西关发起攻击,至7月4日夜已将郓城外围之敌全部肃清,各部队开始实施艰苦的土工作业,以抵近城垣,7月7日20时,一纵司令部下达攻城命令,至7月8日凌晨5时郓城攻坚战胜利结束,全歼敌五十五师部及两个整编旅共1.5万人。之后刘邓大军将指挥部先后设在郓城的后营、唐官屯和巨野的丁官屯等村,在这里刘邓度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精密谋划了鲁西南战役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方案。


在后营村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妇女拥军支前,青年男子跟随部队上前线的佳话。据现任村支部书记张恩辉介绍,在刘邓大军指挥鲁西南战役中,后营村的“双枪女”李月飞拥军支前的动人故事传遍十里八乡。


今年96岁的李月飞老人仍然健在,谈起当年冒险支前的经历,老人家仍然兴奋不已,她说,刘邓大军来郓城之前,郓城驻扎的都是国民党军队,他们勾结当地的汉奸无恶不做,搞得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她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满脑子想着有机会一定为老百姓报仇雪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我党一名地下交通员,在这名交通员的引荐下,李月飞来到郓城当时的卷烟厂当了学徒工,以卷烟厂为掩护,打着护送香烟的旗号,做起了地下交通员,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骑马,后来组织上又给她配备了俩把盒子枪,刘邓大军到来之后,她踊跃参加支前,不分昼夜为部队看守押运军用物资,先后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定陶、巨野、羊山等大大小小十多资战斗的军用物资看守押运任务。


96岁的李月飞老人回忆,1947年,鲁西南战役时后营村108户,470人,除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外,都忙着支援前线。当时村文书张全相筹措900斤小米、50双军鞋、40双袜子等物资,送往前线。当时,后营村农会会长是张全林,他带领村里几名青壮年,牵着耕牛推着架子车为部队运送军用物资,运送队员李四钦由于连续负重步行,脚趾的血泡出现感染,没有及时治疗,只好截掉脚趾,多年以后,每当老人回忆此情此景,都会流下激动的泪水,儿女们问他后悔不?他斩钉截铁的说:“不后悔,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我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


据后营村的老人回忆,刘邓领导在后营村驻守的三天三夜时间里,为了不打扰驻地群众,两位首长偷偷地驻在了村西南一里多路的旧寺庙里,当地老百姓称这座寺庙为:“三官庙”,李月飞老人讲,当年有人在“三官庙”附近看见有一高一矮俩个干部模样的人,白天坐在“三官庙”门口碾盘上好像商量着什么大事,夜里煤油灯常常亮到鸡打鸣,村民们琢磨着这俩人应该是刘邓将军,后来从邻村了解到,与后营仅一路之隔的何垓村驻扎了很多刘邓大军,杨勇将军就住在何垓村,据村民介绍,当时这支部队白天打仗,晚上开会,抽空还为老百姓打水扫地。刘邓的部队打仗很勇敢,上去一班儿下来了,再上去一班儿!后营村的老人说,那一年夏天雨大,路上到处都是泥,刘邓走的时候,村子里大部分年轻人跟着参军走了,其他的壮劳力还自制担架,出动架子车救治受伤战士,为部队送去棉油粮食一直过了陇海铁路。


据后营村年近80张全跃老人讲,1947年,刘邓大军过黄河取得郓城攻坚战胜利后,在羊山战役、巨野战役中有些受伤的伤员随部队驻扎在后营村,个别伤势严重的伤员,救治无效,壮烈牺牲,就地埋葬在当年的“三官庙”附近,张全跃老人仍然记得,当时有一个年仅十八九岁牺牲的战士,村民们按照当地最高的礼俗对他进行了厚葬!农会会长张全相,把自家为老人准备的柏树棺木,捐献出来,安葬战士,几十年来,后营村的村民形成惯例,每年清明节都自觉地为长眠在这里的烈士祭扫墓地!



(作者:山东省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王志良、李传递)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