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弱强转化、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导演了许多出奇制胜、用兵如神的活剧,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极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形成了指导弱强转化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弱强转化的思维、方法和艺术,对于提高战略思维层次、赢得世界变局主动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率领国民革命军贺龙、叶挺部两万余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李立三在两年多后说:“南昌暴动在革命史上有它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革命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但这次起义也有深刻的教训,没有直接到当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而是按照中共中央计划南下广东夺取海口,准备在取得外援后攻打大城市,结果失败了。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在汉口秘密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会议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坚决批判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首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以亲身经历,从国共合作时不坚持政治上独立性、党中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意见,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领导权等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对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提出了独到见解。
关于军事工作,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蒋介石)唐(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却不管。”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这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
恩格斯说过:“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经验中’学习。”毛泽东所以能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正是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总结的。
当然也是毛泽东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出的结论。一部中国的历史儿乎就是一部战争史。特别是从中国近代以来,列强侵略、农民战争、革命党人起义、军阀混战的历史中,毛泽东感悟到,中国的事历来是有枪为大,“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
最先给中国革命带进军事的是孙中山,最先给中国政治带进枪杆子的是袁世凯,最先把枪杆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的是蒋介石。
孙中山一次次地武装起义、筹款、购买武器、组织会党,然后组成革命团体,艰难地策划与发动起义,这是他革命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蒋介石一次次事变,“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次次驱除、屠杀、“围剿”共产党人,战胜一个个对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枪杆子。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毛泽东从中国国情、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国革命特点之一,也是为中国革命选择的唯一出路。
用枪杆子对付枪杆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共产党人要拿起武器,开展武装斗争。在中国离开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不可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这不是任何人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是国民党、蒋介石实行的白色恐怖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蒋介石用枪杆子逼着共产党人也要拿起枪杆子同他进行斗争。用毛泽东的话说:这叫“逼上梁山”。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湖南省委组织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在修水率第一团宣布起义,但没有来到铜鼓与第三团会合,而是单独向平江方向推进。战斗打响前,去武汉报告工作的卢德铭回到部队,就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总指挥。10日夜,安源工农武装和矿警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向萍乡方向前进,这就形成了三路分别向平江、浏阳、律乡推进的态势。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当时全国革命形势趋于低潮,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地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从湘赣边界来说,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本身就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各自为战,行动并不统一,进攻目标都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这个计划本来是难以实现的,还由于起义前夕收编的黔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袭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第三团进攻浏阳时,因力弱而失利。第二团在攻克醴陵、浏阳县城后,因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攻,部队全部溃散。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况,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长沙,退至浏阳文家市集中。这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已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到1500余人,受到严重挫折。
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了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他指出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是不可能攻取长沙的,断然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向全师指战员宣布了行动方向的决定。他满怀信心地说,现在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有枪杆子才能打倒反动派。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毛泽东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
起义军在文家市住了两天,便沿湘赣边界南下,在行军途中接到宋任穷从江西省委带回来的信件,得知罗霄山脉中段的宁冈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以前,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曾听王兴亚谈到这个情况,现在又得到了证实,但详细情况不是很清楚。
9月29日,起义军连续行军,长途跋涉,翻过山口,来到永新县三湾宿营。这里群山环绕,追敌又被摆脱,又没有地方反动武装,比较安全。部队在村里住了五天。毛泽东在这里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
改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把已经不足一千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还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共有700多支枪。改编时,毛泽东宣布愿意留的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的还欢迎。第二,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第三,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长官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权参加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
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是毛泽东的一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实行这一举措,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一套制度和习气,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式军队的基本模式和优良作风;纠正了农民的自由散漫习性,树立了革命军人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毛泽东这一惊人改革,显示了极大的魄力和领导才能。历史证明,三湾改编是建立党指挥枪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罗荣桓元帅回忆说:秋收起义后的三湾改编,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整编后,毛泽东向部队全体人员讲话说:“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700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现在我们人是少了,但是很精干,大有希望。”毛泽东指出:“敌人在我们后面追,放冷枪,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大家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一百个,最终我们还是要战胜他们的!”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三湾出发很快到了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里,进可攻,退可守,对于弱小的工农革命军来说,这里的确是一个理想的落脚点。
井冈山自古就是一个土匪聚集、“山大王”占山为王的地方。当时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各有一百五六十人。
工农革命军要想在井冈山落脚,就要做好争取这两支农民武装的工作。经过毛泽东再三说服感化和送给他们枪支,袁文才、王佐两支武装最终归顺了毛泽东,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的一个团。这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毛泽东在井冈山站住了脚。
毛泽东在井冈山落脚之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了一些胜仗,但因缺乏经验,也打了一些败仗。1927年1月中旬,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由宁冈西进,击溃茶陵县靖卫团,占领茶陵县城;12月底,敌人一个团来进攻,与敌人激战一天多,虽然杀伤了一些敌人,自身伤亡也很大,被迫撤出战斗,退回宁冈。
1928年1月中旬,敌军一个团向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对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很大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遂川召开前委和万安县委联席会议,总结了前期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的经验,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进”的十二字游击战原则,要求大家用这个原则对待敌人的进攻。在毛泽东提出的十二字游击战原则基础上,万安县委又提出了一个,“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进,敌疲我扰,敌少我攻”的与敌人搏战二十字策略。按照这些作战原则和策略,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连续打退敌人四次“进剿”。
1928年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发动湘南暴动后,于4月28日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全军编为4个团即第28团、第29团、第31团、第32团,总兵力6000余人。这四个团,战斗力较强的主力部队有两个团,一个是第28团,另一个是第31团。第28团是由南昌起义部队组成的,这个团的老底子是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为基础形成的,有2000多人近千支枪,训练有素,装备齐全,有战斗经验,战斗力强。第31团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带出来的,有2000多人,武器装备也比较好。该团因受到毛泽东亲自培养教育,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第29团是由湖南暴动的农民组成的。第32团是由袁文才、王佐的部队改编组成的。
朱毛红军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朱德的到来,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此后,红军采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连续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
4月底,毛泽东率领红军第31团阻击敌人,掩护朱德指挥第四军在黄坳歼灭敌人一个营,接着又在五斗江歼灭敌人一个团大部,然后乘胜追击,在永新城附近击溃敌一个营,一举攻占永新县城,打破了敌人第二次“进剿”。5月中旬,红军第28团运用伏击、袭击、追击等多种战法,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团;乘胜第二次攻占永新城,歼敌第27师一部,击伤敌师长杨如轩,打破了敌人第三次“进剿”。
一个月后,敌人5个团再次进攻永新城,发动更大规模的“进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第四军主力,在龙源口一带一举歼灭敌人一个团,击溃敌两个团,第三次攻占永新城,打破了敌人第四次“进剿”。
连续打破敌人四次“进剿”,三次攻占永新城,井冈山军民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不仅打了胜仗,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游击战的经验。
1928年8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再次向井冈山大举进攻。
红军英勇抗击将敌击退,毛泽东十分欣慰,乘兴写下著名诗作《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看到红四军已在井冈山站住了脚,毛泽东以“岿然不动”的传神之笔,道出了他必将战胜对手的信念。
(作者黄学禄,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斗。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2年离职后,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和党史军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先后撰写出《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等著作,被中宣部推为“时代先锋”。)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