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开办“‘行’悟初心”专栏,旨在通过对党史、国史、军史遗址的寻访,感悟历史、致敬英雄、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在回望历史中观照现实,在涵养心灵中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局部抗战是从东北地区开始的。而缅怀东北抗联斗争,不能不提到周保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武装主要在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杨靖字、李红光、李延禄、周保中等领导的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1936年2月,东北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在各地区进行英勇的斗争。
活跃在吉东地区的是抗日联军第五军主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下辖2个师。1936年5月以后,日军对以宁安为中心的绥宁地区的“讨伐”更加残酷。第五军除留少数部队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向穆棱、密山、依兰方向发展,并于1937年3月攻克依兰县城,在依兰及其周边数县内展开活动,打击日、伪军,开辟新的游击区。坚持在宁安地区的部队也进行多次战斗,扩大了队伍。第五军发展到约5000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14年中,打击日寇的炮火,一天没熄灭过。血战的14年,是与东北抗日联军不可分离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不可分离的。东北抗联将士们,同凶残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顽强抗争,铸就了军人生理上的奇迹,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奇迹,铸就了共产党人的奇迹。
周保中190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原名叫奚李元,考入过云南讲武堂,是朱老总、叶剑英的小师弟,被誉为“铁狮将军”
周保中将军的简历,是这样铭刻在历史的回廊上的。周保中,1902年2月生于云南省大理。原名奚李元,白族。1922年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经参加“靖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受党中央派遣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第二路军总指挥。1942年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旅长,1945年8月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曾获苏联授予的“红旗”勋章和“战胜日本”奖章。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6年4月亲自指挥攻打长春,参与领导解放东北地区的战斗。1950年随第二野战军参加解放西南的战斗。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中共云南省省委委员、省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长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第三届政协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64年2月,在北京病逝。
周保中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团队中,是功勋卓著、威望崇高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荣获党和国家授予三枚一级勋章的最高荣誉。毛泽东曾多次对周保中作出高度评价,赞誉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义勇军领袖”“一贯地执行党的路线的抗联同志”,“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文武兼备。在14年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由他亲自写的电文、报告、书信、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文件,粗略统计就有200多万字,连同他的百万字的游击日记,作为国宝保存下来。
1963年4月29日,周保中在《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自序”中写道:“1936—1939年,是中国共产党东北党组织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由发展到高潮顶点、到挫折开始的历史时期。我保存着这一时期日记手稿,现分订成两部。由于经常处于紧迫或不利的环境,所以即使能系统记载,也不敢把重要事情过多地写出,目的只是保存片断的记录,以供将来作为追寻历史事实的一个凭据。关于东北地下党和抗日联军全貌和重要关键历史,在这日记里是难以看出的。”
《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充分证明了周保中在14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领导作用。这些著作不仅是周保中的代表作,更是东北抗日联军自觉贯彻遵义会议以来党中央政治路线的成果,是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反击当今日本右翼分子等妄想抹杀、篡改历史的铁证。
1932年10月的一天,周保中指挥部队攻打宁安县城。他亲自带领敢死队冲入城内,炸毁了敌人的军火库,毙敌若干人。在战斗中,他腿部受伤,一颗子弹卡在小腿的两根骨头中间,但他忍痛指挥部队,直到战斗结束。在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他让人用铁工钳子把子弹拔了出来,并用刮刀刮去了被子弹打烂的皮肉。大家称赞说:“周参谋长刮骨疗毒真豪迈,胜过昔日关云长。”
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左四)和远东方面军参谋部军官
周保中经历了东北14年抗日斗争的全过程。东北抗联将士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给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牵制和消耗日本关东军70多万人的武装力量,消灭日、伪军20多万人。从1936年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已建立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他们的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国的东北战场环境十分险恶,条件十分恶劣。作为男儿,周保中从温暖如春的彩云之南来到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甘愿抛家舍业,不惜断头洒血,于粮绝弹尽中苦战,在饥寒交迫中坚持,创造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人间奇迹。
作为军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免遭侵略者蹂躏,自己的民族得到独立和解放,他们履行着中华儿女的职责,书写着华夏儿女的壮志。面临的无论是枪林弹雨、弹尽粮绝,还是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他们都始终坚定表现了那一代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党和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
(作者班永吉,曾服役于原第38集团军、原北京军区总医院。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文集《心路弯弯》《心海漫行》《心地边关》等7部。)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