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弱强转化、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导演了许多出奇制胜、用兵如神的活剧,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极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形成了指导弱强转化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弱强转化的思维、方法和艺术,对于提高战略思维层次、赢得世界变局主动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解放战争开始就流传着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深入浅出,是毛泽东战略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高度对战略思想进行总结。他的意思是说,战争中不要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不要被敌多路进攻或援敌所干扰,不受多种复杂情况所迷惑。总之,不要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要坚定自行,勇往直前,把握主动权,寻找好打之敌,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每一个歼灭战。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随即迅速发动国民党全部兵力,向各解放区展开大规模全面进攻,全面内战就此爆发。
蒋介石首先使用他早已部署在武汉、郑州地区的8个整编师又2个旅,共30万人,在空军支援下,采用南北对进、东西堵击的战术,向仅有3万多人的中原人民解放军猛烈进攻。蒋介石狂妄地宣称:要在48个小时内消灭李先念的部队。
为什么蒋介石要先在这里下手呢?说来话长,中原解放区是抗日战争中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王震、王首道等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位于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发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武汉市的战略包围态势。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进攻华北的战略枢纽。因此,蒋介石在全国内战爆发之前,就部署了20多个师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到内战前夕,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侵占,仅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商城、新县、礼山之间的狭窄地区,方圆不足百里,面积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地盘虽然不大,但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好卡在平汉铁路的咽喉上,等于在国民党北进的主要通道上安了一个钉子。所以,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企图先消灭中原人民解放军,扫除其进攻方向上的一个大障碍,打通进攻华北的通道。
蒋介石还有一个小算盘,他以为李先念的部队人数不多,孤立无援,早已经是摆在嘴边的一块肥肉,完全可以一口吞掉。他想先捡个便宜,来个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以此作为吹嘘的资本,达到政治宣传上的目的。
蒋介石叫嚣:“三个星期夷平苏北共区”,“半个月打通胶济线”。
在敌人疯狂进攻之下,人民解放军按照毛泽东关于先在内线歼敌的指示,冷静沉着,按既定战略方针,分别在各个战场上寻找歼灭敌人的有利战机。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毛泽东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是运动战。”他指导我军实行由抗日战争游击战向解放战争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1946年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合影
在蒋介石发动内战初期8个多月里,面对杀气腾腾扑来的国民党大军,毛泽东指挥我军放弃105座城市,消灭蒋介石71万军队,所用的方法,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得明明白白:“《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毛泽东用同样后发制人的方法对付蒋介石。
山沟里的毛泽东在琢磨南京城里的蒋介石,蒋介石也在日夜琢磨毛泽东。
蒋介石逐字逐句研读所有能找到的“共军”军事书籍和文件,要求前方各级将领认真学习,找出对付“共军”的办法,并不厌其烦地教导他的部下:“今后剿匪的工作,斗志尤重于斗力。”一年后,他又提出新的军事战略。为了遏制“共军”的运动战而彻底集中兵力,他置全国作战重心于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将原来分散部署的198万正规军组成10余个强大的“进剿”兵团,在中原地区放置7个精锐兵团。这些兵团全部机械化装备,以实现机动作战、以动打动,逼解放军决战的战略企图。
毛泽东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似乎退了一步。他说蒋介石在中原组织了许多机动兵团,企图同解放军决战,我们不急于同他决战,只要求华东、中野密切协同,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歼敌40个旅左右,到条件成熟时再说。
可是,蒋介石哪里晓得,料敌如神的毛泽东对他的图谋早有防备,岂能让他轻易得逞。鉴于中原解放区的孤立无援,又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我军力量比较单薄,为了保存实力,毛泽东决定不同蒋介石争这一块地盘的得失,下一步如何行动,他早就胸有成竹。
1946年6月1日,即国民党军发动进攻的前25天,毛泽东致电李先念等中原部队领导:“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预拟突围后集中行动及分散行动两个计划。”6月19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李先念:“蒋决定大打,你处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6月23日,即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的前3天,毛泽东又第三次发出急电:“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避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
中原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用一小部分兵力就地分散坚持游击战争,令皮定均带一个旅东进苏皖边区,以迷惑、吸引敌人。主力部队共2.5万余人,于6月底分两路向西突围,实现了战略转移。分路突围的中原人民解放军,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的指挥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和行军,战胜了优势敌人围追堵截,终于在七八月间,分别进到豫陕鄂地区和鄂西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创建根据地,组成了鄂豫陕军区和鄂西北军区。中原部队成功的突围行动,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并钳制了大量敌人,减轻了华北、华中解放区的压力。
赫尔利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徳会谈
一位美国记者对蒋介石与毛泽东这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作过有趣的描述:蒋介石像一根铁棍子,坚硬而有些僵化,更像一位循规蹈矩的军人;毛泽东则像一根湘竹,柔韧而又有些飘逸,像是一位放荡不羁的诗人。两人性格上的特点反映到军事指挥上,蒋介石用兵拘谨、保守、战法单一;毛泽东挥洒自如,多有神来之笔。
1946年秋的一天,美军观察团成员包瑞德离开延安回国,毛泽东、周恩来前来送行。包瑞德在延安住了三年,离别时,毛泽东从周恩来手中接了一包红枣说:“我们共产党跟朋友讲交情讲义气,只可惜延安太穷,你们要走了,我毛泽东也拿不出个大义气,就一包延安狗头枣,路上带着吃,礼轻情意重嘛。”
包瑞德接过红枣,说:“谢谢。我也衷心祝愿你们能够熬过这场战争。”
毛泽东说:“战争挡不挡得住,将来自然会见分晓,我只拜托你老包帮一个忙,好不好?”
包瑞德:“只要我能做到,你尽管说。”
毛泽东:“你帮我们断案啊。”
包瑞德一愣:“断案?”
毛泽东:“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一个老包(公),专门给人断案子的,断起案来铁面无私。我们那个老包是个黑老包,长得黑,你也姓包,不过是个白老包,也好,黑白分明嘛。你回去以后,记得把我们中国这个官司也断个黑白分明,告诉美国政府,还有美国人民,是谁在中国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好不好?”
包瑞德:“你放心,回国后,我一定实话实说,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毛泽东:“那就拜托你了。一路平安。”
(作者黄学禄,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斗。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2年离职后,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和党史军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先后撰写出《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等著作,被中宣部推为“时代先锋”。)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