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从1936年6月成立到1945年8月,在极其艰难险恶的战争环境下,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抗大坚持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校训,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大批优秀军政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许多女性冲破封建牢笼,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勇气与豪情参与了伟大斗争。
一、抗大女学员是中国革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红军到达陕北后,“为适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之开展,供给各个抗日战线上的领导人才,决定招收各地革命青年爱国志士来校学习,以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领导民族革命战争,争取中国民族独立自由与彻底解放”,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19日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最高学府。抗大是人民军队将才的摇篮,培养了一批共和国栋梁之材;抗大是驰名中外的“窑洞大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成长;抗大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熔炉”,淬炼出了大批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抗大是航标灯塔,引导无数爱国志士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
抗大女学员是烽火硝烟中党和军队发展壮大的缩影
抗大在烽火硝烟中,历经瓦窑堡到延安、深入晋察冀敌后根据地、挺进晋东南、返回陕北边区绥德四个时期。经过封锁与反封锁、扫荡与反扫荡战斗洗礼,抗大克服重重困难,对我党抗日部队各级指战员和地方抗日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并广泛招收全国各地爱国志士,学习理论知识为第一课堂,亲临战场学习战争为第二课堂,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抗大学员英勇善战,作风顽强;抗大学校逆势做大,声名远扬,时任抗大副校长罗瑞卿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毛泽东主席称赞“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抗大在9年多的时间里,东迁北返,转战各地,边学习边战斗,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力量,尤其是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人才,为抗日增添了一支重要生力军。抗大本校总部共举办八期,与其分校及附设学校共培养军政干部10万余人,女性学员约2万多人,包括第一期的于瑞英、郭涛、邓远征、童云、邱一涵、张梅等;第二期的康克清、林月琴、李贞、蹇先任、王长德、王一平、曾广澜、陶焕荣、金维映、程克、韩雅兰、张明秀等;第三期的贺子珍、汪荣华、冯明英、丁雪松、林心平、林枫、任锐、孙维世、钟萍等;第四期的张琴秋、郝志平、高向明、沙家英、傅涯、陈慕华、姚向梅、黎琳、严金萱、刘稚灵、张家惠、邹靖华等;第五期的郑织文、马飞、陈逊、黄翠英、王克、沈萍、李鸿彬、刘桂萱、魏逸玲等;第六期的徐冰、高芝珍、田铁军、肖湘等;第七期的刘峰宜等;第八期的坤立、刘健、刘葆英、许声、贾清、陆坚、谭志玲、唐玉珂、李淑清、李桂英、李秀娥、齐凤颜、解明德等。
抗大女学员是抗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延安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抗大师生自己动手挖窑洞、筑校舍、开荒种地、挖煤烧炭,没有纸张就在沙盘上练字,没有钟表,就用石晷计时。“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磨练了师生们的革命意志,凝炼出“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品格。“抗大”期间,师生们除了学习外,还积极响应号召参加生产建设,她们开窑洞,解决了上课和住宿问题;开荒地,解决了粮食问题;勤动手,保持了“富裕不忘勤和俭,以苦为乐经磨练”的高贵品质。这些抗大女学员,一个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一个群体就是一条长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她们同男儿一样,站在时代潮头,冲破封建压迫,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她们中大部分没有留下名字,但她们都无愧于这个英雄的集体——抗大女学员。身为女学员,同时又是战斗员,尽管体力不如男学员,但是她们个个好强,不甘示弱,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称女生队为“巾帼英雄”。这期间有许多学员在战斗中牺牲,或毕业后在战场殉国,或在抗日工作中被捕杀害,成为无名英雄,但她们一样英灵不朽,永远印在了共和国的旗帜上、凝结在抗大精神的谱系中。
二、抗大女学员是中国女性淬炼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在旧社会,中华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最深,她们渴望翻身解放,更知道没有国哪有家的朴素道理,一些觉悟的女性,纷纷进入抗大,立信仰,学本领,为了理想和目标,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精彩人生。
抗大女学员用行动唤醒了国民沉睡的爱国意识
为国家图生存,柔弱身躯,肩担重任。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片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国家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纷纷挺身而出,誓死保卫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党中央适时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成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并强调了办好红军大学,培养抗日干部的极端重要性。于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包括大批觉醒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抗大,奔赴前线,她们是千万革命女性的杰出代表,以柔弱的双肩担起国家生存的重任大义。虽然家庭出身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驱除日寇,还我中华”。女中豪杰刘稚灵,又名刘稚琳,出生于殷实家庭,师范高中毕业任教,后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抗大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以笔为枪进行抗日,1942年2月投身反扫荡战斗,5月25日刘稚灵所在八路军分队突围时,中弹牺牲,年仅25岁。
为民族求独立,巾帼女杰,民族英雄。抗大女学员普遍年龄较小,早早参加了革命,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和家庭的怀抱,经过抗大学习训练和战火洗礼,迅速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她们有的虽如流星划过,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长滆女杰”林心平,又名林秋逸,16岁参加革命游击队,勇闯特务营,智取日炮楼,“虎胆英雄”威震苏浙地区,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以“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回答日寇,敌人气急败坏,枪杀后用硝酸水毁尸,牺牲时年仅23岁。“红色谍报之花”张露萍,原名余硕卿,进入抗大改名黎琳,接受党的委派化名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发展组织收集情报,在隐蔽战线屡立奇功,被捕后关进重庆白公馆及息烽集中营,面对各种威逼利诱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牺牲时年仅24岁。
抗大女学员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前途命运中
为女性争自由,妇女先锋,时代楷模。抗大女学员虽然数量上只占较小部分,但其作用是独特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抗大总校第四期第八大队,即女学员区队成立开学典礼时说:“中华民族的责任不但男同志应承担,女同志也要承担;如果中华民族不能得到解放,妇女也得不到解放;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半数的女同胞积极参加,也就不能彻底成功。妇女要求得解放,必须要积极抗日,必须依靠妇女自已努力争取权利。”如韩雅兰反抗丈夫欺压投奔延安,决心“为改造不合理的世界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作一点有意义的事业”(10);还有傅涯、任锐等受“一二九”运动影响的大批女性青年学生,进入抗大。她们知识层次较高,是陕甘宁边区宝贵的新生力量,也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给边区带来了阴柔之美、灵秀之气。女学员发挥女性工作细心缜密的优点,努力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弱点,活跃在抗战前后方各个战线,从而带动千万女性冲破封建枷锁,投身到抗日斗争的伟大事业。
为人民谋幸福,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抗大女学员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陈慕华,幼年受父亲正直爱国影响,放弃优渥的家庭生活,17岁到延安,第二年入抗大参谋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参加一线战斗,解放后在国家计划委交通局和对外经济联络部任职,1971年起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部长,1980年9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86年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以女性之身擎起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大旗,1988年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在经济、金融、妇女、儿童、计划生育等工作中兢兢业业,成就显著。李贞,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6岁投身革命,1932年为湘赣边区红军妇女团政委,参加秋收起义和长征,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北军区秘书长,抗美援朝立有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唯一的开国女将军,逝后将全部遗产捐献给党和人民(12)。还有张琴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女部长;丁雪松为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总之,抗大女学员在新中国创立和建设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政、军、群等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从抗大女学员的家国情怀中汲取新时代前进的力量
“抗大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从中继承和发扬抗大女学员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
坚定政治信仰
当年的延安,虽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他仍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进步人士义无反顾投向他的怀抱,靠的就是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共同理想和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执着信仰。正因如此,毛主席才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抗大”教育方针的首位。心中有信仰,眼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当前,我军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干部要始终牢记军事不合格是“次品”,身体不合格是“废品”,而政治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应从抗大女学员身上感悟信仰的力量,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用“铁一般信仰”肩负起强军兴军的神圣使命、投入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生动实践中。
坚决听党指挥
“抗大”期间,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女学员们坚信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紧跟党的步伐,边学习、边生产、边战斗,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抗大”办校近十年,为我党培养了十多万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成为我党我军发展壮大、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砥柱中坚。纵观历史,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历史的经验、制胜的法宝和不变的军魂。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以史为鉴,更应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中“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坚定捍卫“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坚守我军宗旨
延安时期,陕北军队聚集,吃饭是个大问题。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抗大女学员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了巩固根据地,他们在战斗中保卫群众、通过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日常生活中服务和帮助群众,建立了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深情。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进入新时代,军队建设任务更重,军民融合程度更高,更需要巩固和深化军政军民关系。应像当年抗大女学员那样,时刻牢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切实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视人民如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强化爱民意识,树牢为民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巾帼树榜样,铿锵花正开”,一批批抗大女学员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又纷纷投向四面八方。从中央到地方,她们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外交、军事、卫生各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努力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而历史转折的各个紧要关头,她们也都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们始终没有忘记抗大精神,用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用青春和生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薇)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