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弱强转化、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导演了许多出奇制胜、用兵如神的活剧,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极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形成了指导弱强转化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弱强转化的思维、方法和艺术,对于提高战略思维层次、赢得世界变局主动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陕北战场正在激烈战斗之时,在山东战场上,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共60个旅约45万人的兵力,在蒋介石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下,向鲁中山区发动进攻。
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对敌人的进攻不要性急,不要分兵,不要扰敌后路,不要天天同敌人接触,让敌人放手前进。
粟裕与陈毅
陈、粟按照毛泽东的指示,首先用一部分兵力进行临蒙路反击战和泰安战役,歼敌一个多师,然后诱敌深入,将主力后撤到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待机破敌。
1947年5月10日,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自汤头、蒙阴、新泰、莱芜之线,向北、向东跟踪追击。
陈、粟大军立即抓住向坦埠冒进的蒋军王牌中的王牌整编第74师,乘其孤立突出之机,集中主力部队,于5月14日发起孟良崮战役,将该师包围在狭小的山区内,经过三天激烈战斗,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魄,把该敌3万余人全部歼灭在孟良崮地区,气壮如牛的中将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这是改变山东战场局面的一个大胜仗。
整编74师是蒋介石卫戍部队,国民党军五大王牌军之首,全部美械装备,有美国军官训练,战斗力强。师长张灵甫是蒋介石的亲信,有名的少壮派,骄狂不可一世,蒋介石对他爱得不得了,呢称其为“生铁蛋”。
蒋介石在南京好几天打不起精神来。74师被歼灭,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哀叹道:74师的覆没是最痛心、最惋惜的一件事。整编74师被歼灭后,国民党兵团司令汤恩伯因此被撤职。蒋介石不得不暂时停止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进行了战略性反攻。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了豫北攻势作战,歼敌4万余人,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
晋察冀野战军进行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共歼敌5万余人,解放石家庄周围及其以西广大地区。
在东北战场上,东北野战军于5月13日至7月1日发动夏季攻势作战,共歼敌8万余人,收复城市42座,进一步沟通东满、西满、南满三个地区的联系。
一年的激烈战争过去了,可把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战略指导作个比较:
蒋介石的战略是:全面进攻,抢占地盘,寻求决战,速胜速决,要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结束战争。
毛泽东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以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先弱后强,各个击破;不性急,不分兵,一切做持久打算。
毛泽东说:多歼灭敌人,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师),约78万人,歼灭国民党非正规军34万人,共计歼敌112万人。其中,俘虏67.7万人,起义1.7万人。这一年,国民党的将级军官被击毙26名,被俘虏176名。这个数目使蒋介石焦虑不安,他痛心地说:“前方高级将领被共军俘虏,以致影响整个战局。”他连声哀叹:“这是我们最大的损失,最大的耻辱。”
1947年7月至9月,在毛泽东提出的外线进攻战略方针指导下,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华东、西北、华北、东北五大战场上,先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7月1日,位于战略进攻主要方向上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4个纵队共12万人,突破蒋介石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并发起鲁西南战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歼敌4个整编师共9个半旅,约6万人,取得初战胜利。
解放战争中的毛泽东
随后,毛泽东及时果断地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敌占区打运动战,建立根据地。这是毛泽东独具匠心地布下的棋局。它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使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经过两个月的艰苦作战,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完成占领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从而在国民党的战略腹地插进了一把尖刀。
毛泽东导演的这一战略上的突变,蒋介石事先根本没有料到,因此他毫无准备,只能在惊恐中被动应付。
1947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中央会议(也称十二月会议),这是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在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转折点的历史时刻,回答了怎样打倒蒋介石,怎样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在报告的一开头毛泽东就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已经扭转了美国及其走狗蒋介石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之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这个事变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当战争发展到一个转折关头,一般人还看不到转折的来临和伴随而来的新问题时,毛泽东则能够更早地看清这一切,及时抓住关键性问题,并拿出办法,指明前进的方向。这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也是他战胜对手的奥妙所在。
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他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蒋介石,在军事方面来说,是因为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我们的军事原则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虏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毛泽东讲完这十条原则之后,接着说以上这些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的,并完全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
1928年毛泽东提出“十六字诀”,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奠定了基石,到1947年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整整20个春秋。在这20年的历程中,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指导下,不仅打败了所有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而且创造了一整套作战原则,这些原则中十大军事原则最具有代表性。
20年前,毛泽东提出“十六字决”以后,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战争活剧。然而,这些活剧都是以敌进我退为基础的,而且大部分带有浓厚的游击战色彩。到了20年后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时,中国革命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开始了“我进敌退”的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攻势战争。
从“十六字决”到十大军事原则,都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作战指导方针和原则,它来源于战争实践,又经过长期战争的反复检验,证明是最有效的基本原则。它不仅是战役战斗的准则,也是战略指导原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战原则,而是毛泽东用以战胜对手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十条原则,全文不过600字,然而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而且充满了军事辩证法。它反映了毛泽东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核心指导思想,把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全歼敌人作为主要作战方法,他把敌军分为分散的、孤立的和集中的、强大的,运动的和防守的,守备薄弱的、中等的和坚固的,在此区分的基础上,规定了对敌军作战的不同原则。既要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又要注意阵地攻击;既要把歼灭敌人放在每战集中优势兵力的基础之上,又要强调每战要有准备,要有把握,要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他把歼灭敌人与夺取和保守地方的关系,把夺取乡村与中小城市和夺取大城市的关系,把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与注重阵地进攻的关系,把俘虏敌人与补充自己的关系,把作战与休整的关系,都作了统一的决定,这就把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把原则性与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毛泽东在提出十大军事原则的同时指出:“蒋介石和美国在华的军事人员,熟知我们这些军事原则。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办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帮蒋介石训练军队,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的失败。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是革命的正义战争,有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而国民党进行的是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十二月会议后,随着春天的来临,陕北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蒋介石要捉拿毛泽东和驱赶毛泽东出陕北的企图已经彻底失败。这时,毛泽东觉得可以离开陕北了,于是他决定东渡黄河,到华北同刘少奇、朱德会合,以便于指挥即将到来的同蒋介石的战略决战。
(作者黄学禄,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斗。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2年离职后,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和党史军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先后撰写出《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等著作,被中宣部推为“时代先锋”。)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