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发布首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南泥湾精神也是其组成部分,说明了南泥湾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发展,对于中国应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关于南泥湾精神的具体内涵,还没有达成一个共同认可的规范表述,这是需要党史工作者,特别是党史理论工作者努力探索,梳理、提炼和厘清的。南泥湾精神之所以称为一个值得与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相提并论的精神现象,我认为是与其特有的精神现象所决定的。按照精神现象学的观点,本质不在现象之外,恰恰就在现象之中。因此,我根据南泥湾精神的各种独特而富有启示意义的表现,来对南泥湾精神的本质与特质做一个初步解读。
按南泥湾精神,从南泥湾的各种现象而言,可以从毛泽东的“难道饿死”质问看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从“气死牛”现象看到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从总司令亲自踏勘荒山野岭住茅棚看到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从“不得早到迟退”的纪律看到冲锋陷阵、奋勇争先的先锋精神,从军队种地、陕北种水稻看到敢作敢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总体上南泥湾精神应由这五个方面内涵组成,其核心关键词就是:自强、拼搏、开拓、先锋、创新。下面分别解读如下:
1、 从“难道饿死”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
南泥湾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开创起来的?大家都知道,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创起来的。当时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决定让军队到离南泥湾四五十公里外的“烂泥湾”去开荒?而且是一支战功赫赫的功勋部队?原因很简单,就是“难道饿死,唯有自救”的危机意识。从1938年起国民党开始对边区进行重重包围,接连发动反共高潮,边区果断以发动大生产来应对。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大生产动员大会上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自己动手。”因为当时国民党一次次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围困边区,目的就是要中国共产党人屈服,然后跟着他们的脚步,走假抗日真妥协的道路,最终走向消亡。这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判断很清楚,不能依赖国民党,必须自力更生,这样才有独立自主提出坚决抗日主张、坚持抗战到底路线的本钱。实质上,整个大生产运动,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国民党主宰边区的命运,就是要获得“独立”和“自主”的权利。因此,“自力更生”的内在含义就是“独立自主”,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独立自主。所有生活资源要依靠别人供给,就谈不上独立自主。因此,“自力更生”是被逼出来的,是自救。如果不能自力更生,又不愿屈服,那么,摆在八路军面前的,就只有饿死、解散或自救这三个选项。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当然不可能选择前二者,那就只有自救。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实现丰衣足食。毛泽东对“饿死、解散还是自救”的严峻拷问,击中了问题的关键。
那么,自力更生意识,是整个延安大生产的出发点,它与南泥湾又是什么关系呢?“自力更生”既然是大生产的出发点,也正是南泥湾的出发点。而与“自力更生”密切相连的,也就是“独立自主”观念,则正是为了摆脱国民党的控制,而其核心观念“自强”,也就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内核。南泥湾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个“自强”,通过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现独立自主。应该说,它在南泥湾精神中体现得更加集中、更加突出、更加典型,实际上南泥湾精神成为了大生产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标志。说到底,南泥湾精神,就是大生产精神,但是南泥湾精神更具有标杆意义。南泥湾精神不仅贯穿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而且以三五九旅和南泥湾开荒全体将士的突出精神面貌、突出生产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成为边区生产的标杆和形象代表。“一手拿枪一手拿镢头”更成为这一时期八路军形象的经典写照。
2、 从“气死牛”看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
南泥湾开荒中“气死牛”英雄郝树才的故事,可说脍炙人口,尽人皆知。虽然那头牛之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个真实事件所反映的南泥湾精神特质,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意识的驱动,南泥湾精神中贯穿了一种与抗日将士英勇作战相匹配的“战斗”“拼搏”精神。就如120师师长贺龙所说,对于边区部队来说,“生产和教育任务等于战斗任务”,“在前方,拿起枪战斗,在后方,拿起锄种地”。这就是在南泥湾部队将士信中的“艰苦奋斗”的实际含义。
何为“艰苦奋斗”?就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力地拼搏抗争,最终斗倒敌人。而在南泥湾,“艰苦奋斗”这个成语,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这里的“艰苦”,不仅仅是指生活环境的艰苦,缺衣少食的艰苦,也不仅仅是野狼成群、野兽出没,而且是大兵压境、重重包围。这里的“奋斗”,不仅要与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野兽斗,更要与侵略者斗,与国民党摩擦派斗。所以,在这里的奋斗,是异常艰苦、异常凶险,既需要在荒无人烟的荒地中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家园,也需要以在战场上白刃格斗、殊死搏斗的勇气,去搏取生存的权利。
南泥湾精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南泥湾大生产中,这种拼搏精神是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的。各种资料表明,南泥湾大生产中,战士们每天高强度劳动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超出了体能的极限,无数将士始终处于生死搏斗的状态,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犹如在战场上面临生死考验,而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躲避。因此,南泥湾精神中的拼搏精神,包含了区别于普通生产活动、也区别于普通战争概念的“艰苦奋斗”和“出生入死”两个核心意识。但这两方面又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这是南泥湾的又一个标志性精神。实际上,“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也同样体现了这样两种意识:这是两种武器不同、方式不同但艰巨性、危险性都相同的战斗。这一点,南泥湾也比边区其他地方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八路军三五九旅新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被毛泽东称赞为“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是南泥湾人的典型代表,他就是拼命干得手肿到饭碗都拿不住的境地。这样的感人故事可说俯拾皆是,就因为这种拼搏精神早已融入南泥湾人的血液。实际上三五九旅从旅长到各团、营、连、排、班,每一个战士以至于炊事员,都编入了生产队列,因为战争是不会因职务不同而避免战斗的。
3、 从总司令住茅棚看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
1940年当朱德总司令带人第一次到南泥湾踏勘的时候,那里“鸟兽纵横,蒿蓬塞路”,“晚上只能找到一个茅棚住宿”,他心里就很清楚,不管这里历史上曾经是否兴盛过,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就是一片蛮荒之地,等待着我们去开拓。然后,三五九旅指战员在一路奋力拨开荆棘开进南泥湾的时候,他们也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总司令开路、全旅齐上阵。虽然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开垦并非边区最早的部队开展生产活动。但在整个大生产中,南泥湾的生产与边区其它各地的生产,有很大的差别。陕北虽然普遍贫瘠,各地也有不少上山开荒的情况,例如延安演出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所反映的故事,原型就是马丕恩马杏儿父女上山开荒的故事。但在南泥湾,几乎所有的田地都是需要开荒才能生产的。就是说,开荒在其他地方是局部拓展,而在南泥湾基本上是全部新开拓的。而且,南泥湾地区的原始面貌,远比其他地方恶劣。在三五九旅进驻以前,基本上就是荒无人烟,荆棘遍地、野兽出没。在这里开荒,其难度和工作量,远远高于其它地方。所以,在这里的“拓荒”,是名副其实的“披荆斩棘”,相比其它地方,这里的开荒更加具有一种“开疆拓土”“开辟蛮荒”的境况。南泥湾人的精神,也更加具有开拓精神。
同时,南泥湾的开拓也并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除了风餐露宿,还有犲狼虎豹,有毒水体,以及重重包围。吃粮要到100多里之外去运,肩挑手提,长途跋涉,生活、生产的艰难程度,难以尽述。三五九旅上上下下所克服的艰难,南泥湾开荒的历程表明,通过在这里的短短几年开垦,把南泥湾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如果说,在陕北人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同样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南泥湾则是旧社会把人间变地狱,新社会把地狱变天堂。南泥湾从荒无人烟之地,变成一片晴朗的新天地,这一切都是八路军开拓所带来的。
南泥湾八路军的开拓精神,具有一种披荆斩棘的勇敢精神、一往无前的无畏气概。这与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奋勇开拓精神是完全同构的,但又有南泥湾的丰富、独特的内涵,这就是亦军亦民,边战斗边生产,这是其它地区所难以比拟的。这种开拓精神,可说是南泥湾所特有的,所以,南泥湾在当时就具有了比其他地方更加受关注的标杆意义。
4、 从“不得早到迟退”看冲锋陷阵、奋勇争先的先锋精神
南泥湾最典型的先锋精神表现,就是那条唯有在南泥湾开荒中才能见到的“不得早到、不得迟退”的罕见规定,它最典型、最突出地体现了南泥湾拼搏精神的典型特征。因为全体干部战士个个争先,为了多开荒,他们上工越来越早,收工越来越晚,这会过度消耗体力,是不可持续、也是不科学的方法。为了保持战斗力,所以三五九旅发出了这样奇特的禁令。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干部战士精神面貌,则是一种像在战场上一样奋不顾身、冲锋陷阵争当先锋精神。
相比其它地方,进驻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原本就是一支饱经战火考验,能征惯战的铁军,从上到下充满着冲锋陷阵、奋勇争先的先锋精神。恐怕中央命令这样一支部队进驻南泥湾,也很可能是看到这种特点,并寄予厚望的。而三五九旅也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在南泥湾的开垦历程中,充分展现了这支队伍冲锋陷阵的先锋精神。
通过三五九旅的开荒竞赛活动历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部队开展的开荒竞赛中,突击手不断涌现,模范班长李位,教导营第一队三排长刘顺清、补充团战士尹光普,连长白银雪等,单人的日开荒纪录不断被刷新,从2亩多一直提高到4亩多。这样争先恐后,人人争先,然后出现了“气死牛”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南泥湾指战员的先锋精神,既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南泥湾屯垦的独特标志性意义。
以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为例,毛泽东同志曾公开赞扬他:“他率领全团走了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驮米,全团的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这又充分反映了这支部队干部的先锋精神。1942年2月,陈宗尧出席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英模会并被评为特等模范。在会上,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们三五九旅的干部,从旅长到排长,在大生产运动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表现了高度的创造精神,不愧为全军的模范。”“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足以说明这种先锋精神。
当然,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冲锋陷阵、奋勇争先的精神并不少见,但在南泥湾,这种精神又打上了南泥湾特有的烙印,就是把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人在战场上的应用作战作风,带到了劳动生产中,特别是在为摆脱敌人的围困,加强边区建设,为“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中,呈现了南泥湾特有的风貌,具有特别亮眼的新型先锋特质。
5、 从军队种地,陕北种水稻看敢作敢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在南泥湾精神中,还贯穿着一种创新精神。首先,军队种地,全集是一种创新。1945年毛泽东曾这样说:“军队的生产自给,在我们的条件下,形式上是落后的、倒退的”,因为“在形式上,我们违背了分工的原则。”虽然中国古来就有“屯垦戍边”的做法,也类似于南泥湾的垦荒。但是到近代,随着军队的近代化,社会分工的细化,军队一般都不再从事劳动生产。很清楚,军队种地,这是违反军队职能的,毛泽东并不讳言这一点。他承认“现在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的军队都没有,也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什么生活资料生产自给的怪事了”,所以军队垦荒是“落后的,倒退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毛泽东自豪地指出:“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我们这样做,就是进步的了”,“实质上是进步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八路军这样做,既是迫不得已,也是一种打破成规,大胆创新。
南泥湾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陕北山区种植水稻。最初是第三五九旅供给部政委罗章,他把江西家乡耕种水稻的经验介绍给指战员们,使南泥湾第一次出现了江南才有的水稻田,创造了陕北山区种水稻的奇迹。分析这种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看到,创新已经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一种特质。由于军队开荒,打破了成规,干部战士转换了思路,自觉进入新的战斗境界,迸发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因此,他们不仅创造出并不断刷新单人日开荒新纪录,而且向多方面拓展。不仅大规模屯田,而且开展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写道:“三五九旅的领导同志掌握了以农业为第一位,以工业与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的方针……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的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打下了一个能够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虽然在边区,军队开荒并不是从南泥湾开始的,但是在南泥湾,军队实现了大规模开荒生产,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军队自给率达到全军、全边区最高,成为边区军队大生产成功的标杆和标志,从而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说到底,整个大生产就是一个创造活动。而南泥湾被誉为“陕北的好江南”,也是这种创造活动的结晶。
南泥湾的五种独特“奇特”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也就是南泥湾精神中自强、拼搏、开拓、先锋和创造精神的本质特征的生动反映,正是由这些本质特征的综合作用,并外化成了南泥湾的诸多独特现象,构成了南泥湾精神的特质,并构成了其足以与其他党的精神谱系相提并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地位。回顾南泥湾精神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总结其经验,解读其内涵与内在密码,对今天在应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发扬南泥湾精神和一系列党的精神谱系资源,开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将提供极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作者:高慧琳,系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