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统一战线战略启示①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8-30 13:47:43

统一战线战略,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对整个新民主义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时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在国内,唤起民众。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进入新时代,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的严峻形势,认识到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


根据党的二大制定的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确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改组了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政治上形成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925年12月,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而忽视农民的运动右倾机会主义倾向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只注意工人运动,而对农民忽略的“左”倾机会主义倾向,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二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的这段话,可谓掷地有声,他开宗明义地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组织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不能团结大多数,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


1927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势力,先后背叛了革命,而当时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统一战线缺乏认识,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放弃了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结果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中国共产党辛辛苦苦积聚起来的力量一下子损失超过百分之九十。


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他强调,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乃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不同程度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他把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各阶级的爱国志士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毛泽东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现实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当前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我们不要关门主义”“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


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的蒋介石,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置若罔闻,采取不抵抗政策,并且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他还宣称:“抗日必先剿匪,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中国古训有言: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蒋介石放纵日本侵略行径,留给中华民族的祸患何其之大,耻辱何其之痛,教训何其之深。


由于拥有20多万兵力之众的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命令,致使日军一周之内,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三省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随后,继续向关内进攻,1933年1月占领了山海关,3月占领了热河全省,对于日本这一侵略行径,蒋介石却无动于衷。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开始降为次要矛盾,国内各阶级的关系发生了新的组合。原来附和蒋介石反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势力也开始改变政治态度,要求抗日的呼声不断高涨。


1935年10月,毛泽东等率领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当时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四面临敌。红军依然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


南面是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迎面而来“进剿”的张学良的东北军,西面是马步芳、马鸿逵的“马家军”,东面是阎锡山的晋绥军,再加上胡宗南率领的中央军,共六七十万人马,将红军围得水泄不通,实行“一围、二剿、三消灭”的战略。


蒋介石要消灭“共匪”,毛泽东要联合抗日。怎么办?


为了民族大义,也是为了红军的生存,初到陕北的毛泽东,即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上重要日程,他在主导成立了以周恩来为组长、叶剑英和李克农为副组长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同时,不断挥笔给一些受命“围剿”红军的实力派人物写出一封封声情并茂的信件,动员他们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列。


1935年12月1日,毛泽东、朱德等28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致信蒋介石,希望他能和共产党联合抗日。


信中说:“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这是以国为重、义正词严的劝告信,希望蒋介石放弃嫌隙,共同对敌。可是,蒋介石却把毛泽东的忠告视为软弱可欺,以为是向他求和,于是他速调30万大军对陕北红军进行“围剿”。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对面临的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同时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重性:在民族危亡关头,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同国民党统治营垒将会进一步分化。英美派买办集团在一定条件下,也将会被迫参加抗日。他号召全党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同盟者,调动浩浩荡荡的大军,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要牢牢掌握领导权。


会议强调,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政党以及武装力量,会重新改变与正在改变着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对不同统战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高超艺术。


毛泽东在分析国民党内情况时指出:“国民党是一个复杂成分的党,其中有顽固派,也有中间派,也有进步派,整个国民党并不就等于顽固派。”顽固派还站在支持其党的政策地位,但在数量上只占少数,它的大多数党员并不一定是顽固派。“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才能利用他们的矛盾,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用极大的力量去团结国民党的中间派和进步派。”


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要对于反对抗日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主张抗日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对于主张抗日又有动摇、主张团结又反共的两面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两面性较少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开明绅士,加以区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密切相连,因而,在国际上也要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开门见山地把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关门主义的策略进行对比:“一个要招收广大的人马,把敌人包围而消灭之。一个则依靠单兵独马,去同强大的敌人打硬仗”。“我们要组织千千万万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向民族的敌人进攻。我们一定不要关门主义,我们要的是置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于死命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党的策略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向“逼蒋抗日”。


(作者黄学禄,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斗。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2年离职后,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和党史军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先后撰写出《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等著作,被中宣部推为“时代先锋”。)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