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母亲留下一本书:《我的父亲朱德》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11-30 11:54:20

12月1日,是朱德爷爷诞辰136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再次捧读母亲撰写的《我的父亲朱德》。它不仅是一本女儿怀念父亲的书,更是一位伟人的传记。《我的父亲朱德》自出版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好评。


我们兄弟五个,是朱德总司令的外孙,照理应该叫他“姥爷”,但老人家觉得这个“姥爷”和剥削阶级的“老爷”是谐音,他说:“什么老爷、老爷的,我听了不习惯,孙子、外孙都一样,没有内外之别,以后都叫我爷爷吧!”所以我们这些外孙辈儿都改口叫他老人家“爷爷”。


这本书我时常翻阅,爱不释手,每到清明时节,或是爷爷、母亲的生日、忌日,我都会仔细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脑子里回想起爷爷、母亲的音容笑貌,耳边响起他们的谆谆教导,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父亲朱德》是母亲以女儿的口吻与视角撰写的传记。“平凡伟大”四个字确确实实是爷爷最为真实的生活写照。书中让我们看到了总司令驰骋疆场、转战南北的威武雄姿,而更多的笔墨让我感受到在我们大家庭中,我的爷爷——朱老总作为一位温厚的丈夫,严厉的父亲、同时又是和蔼可亲爷爷的角色更为鲜明,它让真正的伟大凸显在平凡之中。


打开书的扉页,两行醒目的大字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深爱爹爹,因为他是亲人。我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朱敏”这两句话是母亲对于爷爷情感最真切的写照。书中情真意切地描述了爷爷与母亲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悲欢离合的艰苦历程,也忠实地记录了母亲在白俄罗斯纳粹集中营饱受折磨的悲惨遭遇。每次阅读时,我都会被书中的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深深地体会到,母亲那种又爱又怨的复杂心情。在乱世纷争的年代,父女亲情与家国大事之间,永远是亲情无条件后置,先国家后小家的思想一直根植于我的爷爷——一代开国元勋的心中。正如毛泽东曾经对他的评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7月6日,是爷爷朱德的忌辰。爷爷离开我们整整46年了。每到这个日子,我们都无比怀念他老人家,手捧母亲的著述,想起爷爷生前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我思绪万千。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我和母亲朱敏从北师大宿舍去万寿路看爷爷,爷爷笑着问我:“小武子,你和妈妈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坐公共汽车来的啰!”我对爷爷的问话很不理解。爷爷拍着我的头说:“那你下次能不能步行来看我?从北师大到万寿路没有多远呀!”我在一旁小声嘟囔着“走着来,那多累呀!”。随着年龄增长,我才逐渐明白了爷爷让我步行的良苦用心。他是想让我们不忘过去,牢记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做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合格接班人。


爷爷非常喜欢游泳,常跟我们几个晚辈讲他喜欢在大海里冲浪的感觉,听得我心里痒痒的,总想去试试。那时我还小,母亲怕危险,只让我在游泳池里玩。终于有一次机会,在我10岁的时候,爷爷带我到北戴河疗养,我跟着爷爷来到海边,接过爷爷扔给我的游泳圈,往身上一套,迫不及待地紧跟着爷爷冲进了向往已久的大海。爷爷知道我从未下过海水,鼓励我说:“小武子,记住,好男儿就应该敢于在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成为吃大苦、耐大劳的人。”我时刻牢记爷爷的教诲,从容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爷爷非常尊敬身边的工作人员。爷爷到了晚年,喜欢散步。因为高龄,走路时拄着拐杖。我们每次看望他的时候,都会陪着他一起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每一名哨兵见到爷爷敬礼时,作为一名老军人,爷爷总是停下来,把拐杖挽到左手,回敬一个标准的军礼,表示对战士的尊敬。


这些事情虽很小,却让我从小就懂得了人无尊卑,职务没有高低,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爷爷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他这种“大德不显、大功不居”的高贵品格,让我们子孙后代受益终身。


《我的父亲朱德》书中提到,爷爷特别爱兰花,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战争年代,爷爷是总司令,身边带着军委二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没有他们啊,他们提供的情报既准确又及时,为爷爷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立下了汗马功劳。爷爷和军委二局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在延安窑洞里,他曾挥毫泼墨,为二局的马再生、吴世昌等老同志题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身作则”以资鼓励。新中国刚成立,爷爷住在玉泉山,离三部很近,时常闲庭信步来到三部大院,亲切看望三部的那些原军委二局的老领导、老同志,问寒问暖,重叙旧情,还把他亲手栽培的兰花赠送给他们。三部的一位老阿姨,还经常把自己培育的兰花,送给爷爷,交流园艺。


上世纪60年代,爷爷年事已高,仍然坚持研读马列著作。他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爷爷看书,年老眼花不方便,就经常让我们给他读报纸,因为我年纪小,有的字还不认识,爷爷就耐心地教我。有一次,读完一篇有关农业方面的文章时,爷爷对我说:“你长大了去当农民,好不好?农业重要啊。你看,你两个哥哥一个当了兵,一个当了工人,你就当农民吧!这样我们家工农兵都有了。”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讲,将来你们长大了,要“接班”,不要“接官”。那些只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的人,早晚要被人民打倒。作为爷爷最小的外孙,虽然我没有按照爷爷的意愿当农民,选择了参军。但我从最普通的士兵做起,曾经深入到边境、海防、深山和哨卡,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艰苦磨炼。我所在的基层部队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模范集体。2006年11月16日,我被授予“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的光荣称号。


我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和教诲,我也没有忘记母亲在书中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的成长道路与爷爷和母亲教育培养息息相关。


读着这本20多年前母亲撰写的父辈丛书,总是有一种深沉的记忆,总要勾起我无尽的遐想,正如王维的诗中写的那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作者:刘武,单位:海淀区农大路军休所)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