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一二九后代忆父辈】 林炎志:母亲郭明秋与父亲林枫“一明一暗”的主要领导人!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12-07 14:31:25

87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在那个充满阴霾的冬日,凛冽的寒风挡不住爱国青年们走上街头舍命请愿的热情。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当年投身一二九运动的那一代青年学生本可以埋头读书、专心治学,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难的革命道路。他们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能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来临之际,特邀请一二九运动参加者后代做客《中华魂》网,口述父辈们从这场运动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以缅怀前辈,激励新时代知识青年接过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火炬,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二九运动人物简介】


郭明秋(1917年-2001年),女,直隶(今河北)涿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部长,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是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之一。后任中共晋西南区委妇委书记、中共中央妇委秘书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实验学校副校长、全国妇联东北工委主任、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顾问。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5月14日逝世。


林枫,原名郑友孝,又名郑伯樵、郑凌风、林硕石。1906年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天津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书记,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中共中央东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77年9月29日逝世。


母亲是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郭明秋


母亲郭明秋,出生于河北省涿鹿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郭宪是国民党少将,思想开明,不许给女儿裹足,并送她到宣化、北平读新式学堂。母亲先后就读于宣化女师和北平女一中。1935年春,在北平女一中上高中的母亲由同班同学杨彤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夏,黄河水灾泛滥,北平工委通过党领导的外围秘密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成立了黄河水灾赈济会。赈济会由武卫会负责人周小舟领导,以彭涛、母亲郭明秋和姚依林为内部核心组建的。这个组织在北平市社会局备了案,党组织就利用它的合法地位,对外公开活动,做了许多工作,为进一步团结广大学生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打下了基础。


赈灾活动结束后,党组织不失时机地把黄河水灾赈济会转化为半公开的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 简称学联或北平学联。11月18日,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由母亲担任学联主席,清华大学学生姚依林任秘书。学联机关就设在母亲所在的女一中。


12月9日晨,国民党关闭了城门,清华、燕京等学校的学生就在城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唤起民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城里的学生们纷纷涌向新华门,递交了请愿书。国民党驻华北代表何应钦拒绝见学生,只派了一名专员出来应付。代表们义愤填膺,决定按原计划举行游行示威。


当天,母亲与姚依林、女一中教师孙荪荃、爱国教授张申府在西单亚北咖啡馆会合,组成四人指挥部。当队伍走到现在的鸿宾楼附近时,军警持枪托、皮鞭、木棍,突然扑向学生队伍。同学们迅速散开,接着又合拢在一起和军警们搏斗着前进……母亲和姚依林也遭了毒打,队伍在王府井被打散了。


第二天,母亲一进女一中校门,立刻被同学们团团围在传达室。他们纷纷关切地询问下一步怎么办?东北中山中学的徐迈伦同学淌着热泪说:“真对不起,这么大的事我们不知道,昨天的抗日游行没参加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求学联再来一次!”母亲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民众的情绪。于是她立即返回中大女生宿舍向领导这次运动的彭涛、黄敬等同志汇报。黄敬立即说:“这是群众的要求啊,再来一次吧! ”


12月15日下午,母亲和姚依林先来到现在北京饭店旁的长安饭店,开了一个房间。彭涛、黄敬、刘江陵、孙敬文等同志也先后到来,在这里举行了秘密会议。他们认真检查了第二天游行示威的准备工作,决定游行如期举行。


12月16日,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准备成立的当天,北平再次爆发了由学联组织的大示威。北平万余学生和市民在天桥集会,通过了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决议。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广泛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迫使日寇、汉奸的阴谋破了产。


父亲领导的运动第三阶段对历史影响最深远


完整的一二九运动,应当从1935年5月至1937年7月,历经酝酿准备、爆发游行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黄河水灾赈济会阶段,这实际上是个酝酿阶段,我母亲当时是女一中的学生会主席。然后在第二阶段上街游行过程中,她是北平学联主席。这两次大规模群众游行,她直接站在前沿指挥,是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公开群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纽带。


37年前,我曾亲自组织进行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会,走访聆听了许多当年亲历者的讲述。通过他们的讲述,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二九运动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高潮虽然在第二阶段,即1935年12月9日、16日两天,但对于中国革命、对于整个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实际上是第三阶段,是组织青年学生进入共产党,然后跟党结合的阶段,那时候我父亲林枫是北平市委书记。


林枫


父亲林枫,190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南开中学。受《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影响,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前后,他恰好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直接领导这场运动。经过多番努力,地下共产党人与学生运动这两条“战线”实现了联合。


一二九运动爆发的第二天,正在宣化的父亲得知9日北平爆发了学生大游行。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共产党组织的活动。于是当天赶回北平,通过隐蔽战线的同志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河北省委得知父亲回到北平后,决定立即撤销临委,重建中共北平市委,由父亲担任市委书记。


父亲就职后,即与彭涛、姚依林、黄敬等分别直接联系,了解情况并布置工作。12月16日的示威游行就是由父亲在幕后领导开展的。游行当晚,彭涛、黄敬带着父亲的意见,与母亲郭明秋、姚依林等人,在彭涛家开了一夜的总结会,讨论下一步如何使运动不断扩大和深入。


12月下旬,经父亲倡议,北平市委领导北平学联成立南下扩大宣传团,组织一批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向各地工农士兵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从而把一二九学生运动引向了一条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在这一阶段,激烈斗争的爱国学生,纷纷南下宣传,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响起了抗日救亡的战争号角,进步的爱国学生经过斗争的洗礼,大大提高了觉悟和认识。


1936年1月下旬,父亲与姚依林、黄敬在骑河楼清华大学学生会举行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抗日救亡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支队伍的建立和壮大,是一二九运动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爱国青年学生与工农相结合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一二九运动酝酿、爆发和深入发展的策划组织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前方的学生领袖,暗线是在白色恐怖之下秘密开展组织工作的共产党人。我的母亲郭明秋和父亲林枫,便是这场运动“一明一暗”两条“战线”上的主要领导人。在共同的战斗中,他们结下深厚情谊成为革命夫妻。


父母亲的革命历程让我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郭明秋与林枫夫妇合影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二九运动?因为一二九运动是一次抗日救亡和维护祖国领土统一的学生运动。而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同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二九运动,而是应该站在社会历史进程的高度去重新认识它,认识它的影响意义。


正如毛泽东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的讲演中指出,“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它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唤醒的作用,是对全国人民抗战爱国热情起了一个明显的动员作用,是一个信号,是一个震动。


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在这个运动中使得共产党团结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然后通过这个渠道和这种运动动员,组织这些青年学生进入到后来抗日主力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因为中国共产党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白色政权的封锁,当时的红军,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知识分子很少,但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八路军、新四军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到敌后去建立根据地,而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除了需要有枪杆子以外,还需要有大批的知识分子。


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干部队伍现在从历史上看,很多都是一二九运动动员和组织的这批学生。因为当时抗日战争八路军整编时,开往抗日前线的总人数是4万人,一二九运动动员到八路军到共产党里的知识分子,大概有两三万人。确实这是主力,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都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比如姚依林、宋平等。


当时,我父母组织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进入到革命队伍中。这些知识分子受的是四书五经的教育,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带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进入延安进入解放区的,那么共产党怎样团结他们呢?实际上,这个团结的过程就是这些青年学生和党结合的过程,而与党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毛泽东思想结合的过程。


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父母给我的影响最大。父母亲用他们一生的革命历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同时让我深刻领悟到;一二九运动这支学生知识分子队伍和共产党结合、和毛泽东思想结合、和工农兵结合,最后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民主革命思想与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结合;一二九运动成为土地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使得我后来在清华北大、在全国学联做知识分子工作,都受这方面影响。


“林枫计划”旨在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郭明秋与林枫之子林炎志在清华大学讲述红色故事


我的书房摆满了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书都是当年父亲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的,一直保留到现在。父亲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操守,这与他喜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分不开的。


每年11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林枫计划”)选拔都开始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这项由我及家人所设立林枫基金出资支持的培养计划从2012年开始,每年秋季学期从大二、大三本科生中选拔约15名同学,开展以2年为周期的因材施教。


该计划全程匹配各类学习实践资源,旨在引领项目学员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传播。


这项计划为何以“林枫”命名?为何把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项目宗旨?这与我父母所经历的“一二·九”革命岁月分不开,我心中永远忘怀不了他们给我讲过的热血革命往事,忘不了他们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时眼中闪耀的炽热光芒。


这些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潜移默化接受的家庭教育让革命的火种在我的心中深深扎根,“一二·九”三个字不仅意味着一段峥嵘的历史,在我看来更象征着青年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与力量。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产生不同的青年,在当代青年追逐的星空中,同样需要“一二·九”精神“恒星”的照耀。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弘扬一二九运动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虽然不需要像当年的热血青年一样发起运动、抛头颅洒热血,但要接过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火炬,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革命年代虽然渐行渐远,但“一二·九”精神不能有断代。



(口述人:林炎志。林炎志,1948年4月生,黑龙江望奎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原副书记、吉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1982年),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1999年),清华大学法学博士(2008年)。曾担任清华大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校团委书记等职。一二九运动重要领袖林枫、郭明秋之子,清华大学“林枫计划”创立人。)


(本文由林静、管书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