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一二九后代忆父辈】欧阳晓光:母亲黄葳从清华才女到抗日先遣队员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12-09 15:19:09

87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在那个充满阴霾的冬日,凛冽的寒风挡不住爱国青年们走上街头舍命请愿的热情。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当年投身一二九运动的那一代青年学生本可以埋头读书、专心治学,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难的革命道路。他们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能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来临之际,特邀请一二九运动参加者后代做客《中华魂》网,口述父辈们从这场运动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以缅怀前辈,激励新时代知识青年接过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火炬,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二九运动人物简介】


黄葳,女,曾用名戴中扆、陈源,1915年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县。1935年在清华大学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留校任助教。1937年冬到长沙临时大学任助教,参加抗敌工作团。1938年2月,到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机要部门工作。1939年1月到陕西,先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妇委委员、秘书,中共陕西省委及宣传部所办刊物《西北》编委,西北民族解放先锋队妇女部部长。1939年10月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1940年6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支部书记。1941年5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局四局资料科科长、友区研究室经济组组长、西北局研究室研究员。1943年10月再次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6年至1948年,先后任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财委秘书、共齐齐哈尔市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热河宁城县委副书记。1948年起,先后任大连中苏远东电业金属机械厂副经理、机械十七厂副厂长、大连起重机厂厂长。1955年10月起,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委员、哈尔滨汽轮机厂副厂长、代厂长,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副院长兼原子能所所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候补委员,黑龙江省科委副主任、黑龙江省科协主席、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曾任国家科委党组成员、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负责人、劳动人事部顾问等职。1985年离休。曾当选第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9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在北京西郊美丽的清华园里,有一个普通的长椅,长椅一边的标牌上,写着这样几个字“戴中扆(黄葳)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32级本科青葱学女,由此起步,终身许国。”我的故事就从这个椅子说起。



戴中扆是黄葳的原名,本文以黄葳的名字讲述这个故事。1932年我的母亲黄葳从苏州振华女中毕业,考入了清华大学,那一年振华女中有四个学生(黄葳、何泽慧、蒋先端、齐季庄)考进了清华大学,一下成了轰动当地的大喜讯,振华女中被誉为清华大学江南“预备班”。


1932年夏,黄葳在苏州振华女中毕业合影。前排左起:黄葳(一)、蒋宪端(四)、何泽慧(七)


母亲黄葳出生在上海嘉定,戴家是嘉定的一个大家族,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幼丧父,靠我的外婆独自抚养7个孩子,日子很艰难。深知求学不易,母亲一直是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在清华大学这个大师云集、文化开明的学府中,母亲不仅学习了最前沿的知识,也吸收了许多新文化新思想,她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留下了一生中最多的照片。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蚕食中国领土主权,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判断日军全面进攻华北只是时间问题,开始准备南迁,从清华园静斋女生宿舍的楼顶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生物馆、物理馆、化学馆灯火通明,这是校方准备把图书和贵重仪器装箱南运。叮叮当当钉箱子的声音敲打在大家的心上,清华学子们怅然泪下,难抑悲情。当时是母亲进入清华的第四个学年,作为应届毕业生,做好论文,毕业找到好工作是最重要的。但是面临国家危亡,母亲无法专心学业不问国事,作为物理系学生会代表,她常常与同学们探讨抗日救国问题。


1935年12月9日她与同学们走上街头,参加抗日救国请愿大游行。那天清华大学的队伍被阻在西直门外,他们就地举行群众大会,同学陆璀手持话筒宣传抗日救国。这张照片后来刊登在《大众生活》周刊的封面,传遍全国,传向世界,成了一二九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照片。


12.9游行至西直门外,陆璀在群众大会上讲话的照片刊登在《大众生活》周刊的封面


后来,在1935年12月16日北平学生又举行了一个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接受12月9日被关在城外的教训,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分别组成了先遣队,提前进城以便接应大队伍。母亲参加了先遣队,当晚她住进正在协和医院学习的清华同学严仁英宿舍。


12月16日一早,清华大学大部队行进到宣武门时,两扇紧闭着的城门又挡住了学生们。站在最前面的学生发现,城门下有一条缝。身材娇小的陆璀问同学:“如果我能爬进去,这城门开得开?”“那当然啦!”“那我就爬进去,把城门打开,好不好?”陆璀毫无畏惧地伏到地上,平贴着地往里爬,后面还有同学帮助推她的身子。真爬进去了!她跳起来,飞快地抽掉了铁门闩,这时10多个巡警已向她飞奔过来,她对着门缝大喊:“冲呀!冲进来呀!”她被巡警抓到警署。在警署,她趁警察不注意,悄悄地用手指擦掉玻璃上一小块薄冰,把眼睛贴上去向外看。就在这一刹那,戏剧性地,窗外也有一双眼睛从这同一个地方向里看,里外的眼睛正好相遇。然后,陆璀就看到一张西方人的脸,窗上随即传来三声轻叩,温和的声音用英语问:“我可以进来吗?”惊喜的陆璀也用英语低声答:“当然啦!请进来吧!”


门缓缓地推开,一位西方人悄悄地侧着身子进来,他伸出手和她握了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埃德加•斯诺,是个美国记者。我亲眼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我是跟着你们走过来的。你愿意告诉我你的姓名吗?你是哪个学校的?”陆璀都如实回答,他迅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你们为什么要上街?”“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要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刚交谈了几句,几个武装警察就把陆璀吆喝着推出门去,推上警车,开往另外一个警署。

这位后来写下《西行漫记》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当时在北平任《伦敦每日先驱报》的驻远东记者,同时也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和《纽约太阳报》等报纸撰稿,“一二•九”当天他已发了专电,这一次,他把对陆璀的采访作为独家报道,以引人注目的标题——《中国的贞德被捕了》在美国报纸上刊出,使这件事一时间名传遐迩。


学生大部队最终冲进城里,母亲与学校的队伍汇合,并担任交通纠察队队员,在学生们强烈抗议下,警署释放了陆璀。

“一二•一六”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一二•九”,学生游行的沿途还有许多市民参加进来。人们同仇敌忾,队伍高呼“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收复东北失地”“反对广田三原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一路前进。爱国学生示威活动受到反动军警更残酷的镇压,很多人受伤。


轰轰烈烈的两次示威游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激起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热潮。


一二九运动之后,北平学生们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母亲参加了民先队,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不久母亲大学毕业,被留校当助教,稳定的工作并没有减弱她抗日救国的热情。


黄葳毕业照


经过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斗争和社会体验,她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抗日救国的,她愿为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去奋斗。1936年10月8日,母亲由同学蒋宪端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书记杨学诚在学生宿舍里主持了宣誓仪式。


母亲作为一个学习自然科学并毕业不久的理工大学助教,加入共产党后,非常渴望了解更多党的理论和知识。当时共产党是秘密状态,她只能在学校党内流通图书馆零星看到过党的刊物,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她自己说“当时懂得马列主义的道理并不多”。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爱国热情深深根植在她心里,她一心想为党工作,为抗日救国出力。


1937年初,母亲一边做好物理系助教工作,一边积极组织各种为抗战服务的活动。她开始组织实用科学研究会,负责无线电组,吸引了平日不太关心政治的理工科同学参加。为了推动科学为抗战服务,她举办一个展览会,普及防毒、战地通讯等知识。母亲和一些同学研制了无线电收发通信器材。展览会在1937年4月25日正式开幕。这一天正是清华的校庆,来参观的人很多,母亲和同学在展览会上做说明讲解。展览会很受大家的欢迎。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形势愈来愈紧张,7月29日,北平沦陷。那天早晨,日军从清华园车站下来,学生们听到消息后,都纷纷进城躲避。在北平耽误数日后,母亲与亲友五人结伴到天津。兵荒马乱,遍地难民,一路上,她们尝尽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更激发了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后来在清华同学会的帮助下,母亲一行辗转到了长沙。


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母亲到临时大学报到后,一边在临大工作,一边在长沙市小学教员及中学女学生中开展民先工作,她在清华学生中又发展了几个党员。


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临大师生们不得已又向云南昆明搬迁。这时候母亲面临两个选择,她可以跟着学校一起转移,到昆明继续做大学助教,走科学救国道路。可是面临国破家亡的现实,她再也不能安心书斋了。她最后选择离开长沙去武汉,当时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中共在武汉组建了长江局,对外称为中共代表团,领导南方的革命工作。母亲到武汉后参加了中共长江局秘密党员培训班,从此完全投身到抗日的革命工作中。


黄葳在工作中


一二九运动改写了母亲的人生轨迹,如果继续走科学家的道路,毋庸置疑,她一定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大家。但是国难当头之时,她决绝放弃了原来的理想前程,离开了书斋,走向了抗日斗争的前线。明知这是一条艰难危险的道路,甚至有可能牺牲,但她义无反顾。


(口述人欧阳晓光曾任职国家科委信息中心计算机通信部主任、国家科委世界银行贷款星火项目办公室主任,退休前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员。本文由林静、王博娴整理)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