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奠基陕北。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以坚贞之志节和务实之作风,办党,办政权,办人民武装,办群众组织,办工农业生产,办文化教育,办一切革命事业……移风易俗,建立起一个新世界。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战的堡垒,民主的模范,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圣地。本文采撷革命者和边区人民过春节的几个片段,由此可以窥见延安时代艰苦奋斗、朝气蓬勃的崭新气象……
1939年春节,《黄河大合唱》诞生,毛泽东创词“为人民服务”!
1939年,中国的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大批流亡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才是可以拯救民族希望之所在,纷纷涌向陕北,寻求抗战救国的出路,一时间,天下人心归延安。
延安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陕甘宁边区1939年颁发的《各机关津贴标准》将机关工作人员的津贴划分为五级,最高的一级,5元,发给中央领导及各部门局长以上干部,毛泽东、张闻天、朱德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都是每月5元;营团级4元,连级3元,排级干部每月2元,最低的五级是1元,发给勤杂人员、战士等。同时期,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员一律12元,助教6元,知识分子(包括作家、艺术家、医生、技术人员等)的待遇,明显高出党政军系统。
国民党在1月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并且对陕甘宁边区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针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毛泽东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应对策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16个字,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毛泽东的金句。
为了应对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对边区的封锁,1939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2月2日,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逐渐开展起来,最终发展成大生产运动。
春节前夕的2月1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延安。医疗队的五位大夫为表示对中国的热爱,均在各自的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卓克华、木克华。印度的传统饮食是甜的,几位医生在延安吃不到糖,个个想念糖的甜蜜。春节期间,他们看到延安纷纷扬扬的大雪,感叹说:“看上去像糖,如果下的是糖该有多好。”
2月18日,除夕夜。在延河边上的一个窑洞里,煤油灯忽明忽暗,在医院疗伤的词作家光未然(张光年)一口气朗诵了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1938年秋冬在黄河两岸行军,祖国壮丽的山河让他激动,八路军奋勇抗战的事迹让他感动,他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根据作曲家冼星海的建议,他把《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歌词。除夕之夜,是《黄河大合唱》歌词的首次亮相。冼星海一听完光未然的朗诵,霍地一下子站起来,一把把歌词本子抓在手中,激动地说:“这个东西由我来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光未然知道冼星海谱曲时有吃水果糖的习惯,可是满延安没有一个卖水果糖的店,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白砂糖的柜台,买了二斤给冼星海,那砂糖1元1斤。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为天才的飞腾提供了有力的跳板。冼星海一边拿着铅笔写谱,一边抓把砂糖吃,转瞬间,糖水化为美妙的乐句。没有钢琴,作曲家打着手势,摇头晃脑地哼唱,眼睛熬红了,头发散乱了,嗓子沙哑了。在第五天晚上,他放下手中的铅笔。伟大艺术的母胎里,新的生命哇哇诞生。这一年,冼星海34岁,光未然26岁。
“鲁艺”是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学院乃至整个延安没有大提琴、小提琴和竖琴,更没有钢琴。演奏《黄河大合唱》的乐器不够,鲁艺音乐系的师生自己动手做。洋油桶蒙上晒干的羊肚皮,插上一根一米多长的木头作琴杆,又从饲养员那里讨来马尾做弓弦,做成了延安历史上第一把大低音胡。茶缸里装上沙粒做成沙锤,把钢勺子放在水缸里搅动出水声波浪声……这些“土乐器”为《黄河大合唱》的伴奏作出了历史贡献。
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前来观看。《黄河大合唱》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阅尽苦难、排山倒海的力量。演出取得空前成功。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黄河大合唱》今晚演得相当成功。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站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
历史还不会忘记2月20日,这天是大年初二。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概念。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认同,成为每个共产党人心中的信条和行动准则,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显著标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功的最根本秘诀。
责任编辑: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