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奠基陕北。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以坚贞之志节和务实之作风,办党,办政权,办人民武装,办群众组织,办工农业生产,办文化教育,办一切革命事业……移风易俗,建立起一个新世界。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战的堡垒,民主的模范,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圣地。本文采撷革命者和边区人民过春节的几个片段,由此可以窥见延安时代艰苦奋斗、朝气蓬勃的崭新气象……
1943年春节,扭“拥军秧歌”,看“大片”《南泥湾》
“正月里来是新春,抬上猪羊出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1943年的春节,延安的老百姓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扭着秧歌,将猪、羊、鸡、鸡蛋还有军鞋等,送到部队驻地,慰问八路军,那真是热闹啊。
1943年,是中共中央进驻陕北的第8个年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抗击下,侵略者的败势初显,战略反攻指日可待。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打破了敌人对陕北的封锁,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在一派红红火火的气氛中,延安人民迎来了春节。
2月4日,农历除夕。延安南门外的广场上,几十支文艺团体竞相表演,各显其能,热烈的气氛驱走了凛冽的寒风。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艺术学院150人组成的“鲁艺秧歌队”。他们的节目以拥军优属、宣传生产为主题,“踢场子”“推小车”“跑旱船”“挑花篮”……抒发人民群众对翻身解放的感激之情,表达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与期盼。这些经过改造的秧歌,去掉了旧秧歌中的低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成为寓教于乐的“解放秧歌”和“翻身秧歌”,古老秧歌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最受欢迎的是王大化和李波的《拥军秧歌》。鲁艺戏剧系教员王大化放下身段,一身民间秧歌手的扮相,头上扎个朝天小辫子,腰间系着一根红布条,手拿一面小铜锣,脚上穿着一双带彩球的鞋子;学员李波穿着红花棉袄红棉裤,背一只小鼓,一副陕北村姑扮相。王大化会表演,只见他,上得场来,左右扭着腰,腿抬得高,脚落得轻,步子飘飘,几步扭下来,赢得一片喝彩;李波嗓子亮,“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一声未了,赢得一片叫好声。演出场地周围,屋顶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半面山坡上也站满了观众。老百姓说:“过去鲁艺的戏看不懂,这回看懂了。”延安的春节,成了人民的艺术节。
“天下闻名的朱总司令,一心爱咱们老呀百姓,为咱们日子过得美,发动了生产大呀运动,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发动了生产大呀运动……”
2月5日,正月初一,秧歌队闹春闹到枣园,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都来看演出。鼓声隆隆,脚步声声,尘土飞扬,黄尘滚滚。毛泽东身上落了一层黄土,他看得哈哈大笑。这时身边有人给毛泽东拿来一个大口罩,毛泽东不戴,一把把口罩扯了下来。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说:“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朱德总司令说:“不错,今年的节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他意犹未尽地说:“这都是去年开了文艺座谈会,你讲话的新气象!”曾几何时,日寇的飞机空袭来了,延河边的人们都慌着跑警报,老乡跑老乡的,知识分子跑知识分子的,两拨儿人连跑警报都不在一条道上跑。经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洗礼,“土包子”和“洋包子”打成一片,同心同德同娱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找准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打心眼里高兴。
这个春节,鲁艺等单位的新秧歌引起轰动,鲁艺秧歌队演出40场,观众两万多人。同时引起全城轰动的还有电影《南泥湾》,这是延安文艺工作者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把没有人烟的“烂泥洼”建设成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总政电影团把这一辉煌事迹拍摄成电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因为条件限制,拍出来的是无声电影。为达到更好的放映效果,在军委三局、鲁艺的支持下,电影团的同志借来扩音设备、留声机和唱片,在放映现场为影片配上音乐,现场进行解说,达到有声影片的效果,创造了延安自制“有声电影”的奇迹。这部影片除夕首演,受到朱德、叶剑英、贺龙同志的高度赞扬。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示,电影从2月5日开始在各单位轮流上映。大年初一,在总政军民联欢会放映;大年初二,在八路军大礼堂招待劳动英雄及文化界;从大年初三开始,到部队直属单位和中央直属单位放映。正月初九,在杨家岭大礼堂招待中央机关……
这一年的春节,延安第一次开展“双拥”(即“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和“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运动。春节之前的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确定1月25日至2月25日为边区拥军运动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元月15日《解放日报》上撰文《造成拥军热潮,增强拥军工作》,强调“军队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血肉相连而不可分开的”。 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和政治部也在1月25日发布《关于拥政爱民月的工作指示》,确定从2月5日至3月4日为拥政爱民运动月。2月1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公布《拥政爱民公约》十条,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个拥政爱民公约。
“八路兄弟们个个能,保卫咱边区陕呀甘宁,帮咱们种来又帮咱们割,哪一家百姓不呀领情,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哪一家百姓不呀领情。你领情来我也领情,赶上那猪羊向呀前行,一心爱戴咱朱总司令,一心拥护咱八呀路军,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一心拥护咱八呀路军。”鲁艺秧歌队、延安县秧歌队到部队慰问演出,陕甘宁军区司令员贺龙翘起大拇指说:“好节目,我非常赞成你们!”当即命令军需人员:杀猪,蒸馒头,招待秧歌队员。从这个春节开始的“双拥”运动,找到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载体和抓手。久而久之,“双拥”成为一个革命传统,一个革命仪式,成为革命文化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呼啸的西北风吹得窑洞门口的春联哗啦啦地响。春节期间,有人得知毛泽东今年50岁了,提出给毛泽东“做生”祝寿,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话题一转,说:邀请枣园村年过60岁的老人来做客,为他们集体祝寿。
正月十五这天,毛泽东站在枣园小礼堂的门口,把20多位老人迎进屋子。炭火烧得屋子里暖洋洋的。毛泽东问大家:干部和军队砍柴的时候,砍你们的树没有?借你们的东西还没还?把你们的家具用坏了赔没赔?放羊的时候,吃没吃你们的庄稼?买你们的东西,钱给够了没有?他们对群众的态度好不好……老人们争相介绍说,干部和军队好得很,说话亲切,态度和蔼,见了老汉叫老大爷,见了老婆子叫老大娘;见人不笑不说话,做事商商量量的;农忙时候,他们还帮助我们干活儿,不吃群众的饭,亲热得跟一家人一样;你想,对这样好的干部和军队,还能有什么意见!毛泽东说:“你们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只有批评我们,才能纠正错误把工作做好,革命就能早日胜利!”
延安革命者接待客人的最高标准是“四菜一汤”。毛泽东给老人们夹菜、看酒,他说:“我是这里的一个居民,跟大家接近得少了,这不对,今后,得和大家多接近。”其实,每年春节,毛泽东都要给驻地的乡亲拜年,乡亲们也年年拿着油馍和稠酒给毛主席拜年。一位老人说:过去,成年累月给地主干活儿,没吃过饱肚子,没穿过好衣裳,谁还给我祝寿?自从闹革命,翻了身,吃穿没困难了,毛主席还给我祝寿……
毛泽东说:祝你们健康长寿,希望你们发挥种庄稼的丰富经验,大大地发展生产,过上更好的日子。
从枣园回家的路上,老人们乘着酒兴,高兴地扭起了秧歌,撒下一路歌声:“正月里来是新春,抬上猪羊出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责任编辑: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