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军女战士何锐:跟着共产党就能走出草地!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2-10 13:10:21

开国女上校何锐


红军女战士何锐


1955年开国授衔女将军1人,开国女大校1人,开国女上校13人,校级以上女军官74人,何锐就是这13个女上校之一。她是随红四方面军两次过草地,参加过西路军战斗的红军女战士。


何锐生于1917年,原籍四川达县,从小随父母逃荒到陕西省宁强县茅坪沟乡落户。1935年初参加红军,两次过草地,受尽了苦难,但对共产党,对革命成功的信念从未改变。她多次负伤,曾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被授予三个勋章和多枚英雄奖章、劳动奖章。


何锐6岁那年随父母逃荒到陕西宁强县茅坪沟乡深山落户。一家人生活十分贫苦,她母亲勤劳、勇敢、性格刚强,虽然贫困,但教育子女们一定不能贪别人的东西,做人要正直,人穷志不穷,就是金山不是自己的也绝不能拿。


何锐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4岁那年,她临时为一家较为富裕的人家帮工。一天晚上,土匪包围了这家人,要他们交代家里的钱财藏在哪里,那家人说没有,土匪就将他们全家绑在桩子上,点燃了房子,主家一家人惨死在土匪的刀下和大火中的情景深深地刺激了她,她恨死了这帮残害老百姓的土匪恶霸。


家里生活不下去,只能给别人(杜长安家)当童养媳,过的不是人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做着连大人都难胜任的重工作。何锐从小性格刚强,认定没错的事,绝不低头,为此少不了要挨打挨骂。后来她不堪忍受婆家的虐待,逃离夫家靠卖柴卖草艰难度日。


1935年正月,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路过陕南,驻在茅坪沟,她为红军做饭,亲眼看到了红军人人平等,官兵一致,土匪、地主、国民党官兵都怕他们,这是穷人自己的队伍。后来何锐在自传中写道:我参军的动机自认是很纯洁的,这是由于我的生活处境和出身来决定的,当我正因苦过着悲惨生活的时候,当然也想到希望得到幸福,摆脱这种罪恶非人的生活,但在那种旧社会下一切都是幻想,希望总是变成泡影而落空,在我幼稚的幻想中,没有人引导并不懂得什么革命,幸运的是红军来了后,听到女宣传员们讲:“男女平等,打富济贫,反对和取消压迫剥削等等”,我觉得是我的救星来了,经过十多天的考虑,终于参加了红军。那时我不了解更多的、革命的大道理,但我知道我翻了身,穷人的队伍是好队伍,我必须要好好干,这就是我入伍简单的动机。


红军部队教她认字、学文化,唱革命歌曲,跟她们一起贴标语、搞宣传,何锐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跟共产党走,并立下了“革命不成功,决不回家乡”的誓言。她随部队离开故土,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第二团,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金川,何锐加入了共青团,任工作队副队长,在藏区卓上乡做少数民族工作时被敌人包围,敌人多次喊话,叫工作队投降。何锐带领大家坚决不投降,拼死反抗,敌人大刀向她头上砍去,她一躲闪,刀尖重重地划破左脸,顿时血流满面。这个伤疤伴随她一生。她率领队员们拼死反抗,杀死杀伤了几个敌人。敌人一矛刺中她腹部,肠子都流出来了,她把肠子塞回去忍着剧痛继续和敌人搏斗,身上多处负伤,手臂、腿部都有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杀死了好几个同志。


这时天色已渐黑,敌人的大刀向她砍来,何锐一躲乘势就地一滚,从二楼滚到一楼牛棚里,躲在牛肚子底下,因为天黑,加上离红军驻地较近,敌人不敢久留,也没能仔细搜查,同去的工作队员,牺牲的牺牲,被俘的被俘,就她一人脱逃,何锐躲过了一劫,但她却身负重伤,后被送往红军医院救治。由于她年轻,加上身体素质好,终于奇迹般活了过来。红军时代条件十分艰苦,这样的重伤号,只有两斤豆腐的营养品,后因此伤,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不久,就传来了红军要长征过草地的消息。部队领导找何锐谈话,说你的伤这样重,肯定过不了草地,部队没法照顾你,所以决定你留下来,坚持地方武装斗争。何锐一听大哭,说我生是部队的人,死也要死在部队,坚决不肯留下,一定要随部队走。她为了表现伤口已大为好转,忍着伤口的剧痛,坚持为医院扫地、打扫卫生、洗绷带和伤员的衣服,为厨房帮灶、洗菜、做饭,表示自己的伤已经大部分好了。由于她一再坚持,坚决随队长征过草地,部队领导同意她随队。


长征开始以后,才知长征过草地的艰苦,拖着这样重的伤残身体,每走一步都会引起伤口的剧痛,她咬牙坚持,但还是常常掉队。当时就和赖清云战友(当年才15岁的女孩)相依为命,坚持跟在部队的后面一步一步往前挪,有时甚至在地上向前爬行,赖清云常常搀扶着她。就这还要一路割些马兰草(一种比较结实的柔软的草,适合打草鞋)到驻地打草鞋送给战友,要他们不要丢下自己,战友很感动,常常力所能及地照顾她们一下。


第一次过草地,何锐的伤势很重,行动十分困难。有时伤口痛得昏倒在地,稍一清醒,站不起来,就强忍着剧痛,一点点地往前爬,赖清云看着何锐这么重的伤,这么坚强的意志,心疼得直掉泪,有时稍好一点,就把她扶起来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赖清云看着何锐说:“姐,我们能走过草地吗?这么多战友都死了,你的伤又这么重,我们会死吗?”何锐坚定地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走,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走出草地,就能胜利!”到了驻地以后,大家都已吃完饭,有的泡了脚睡去了。除了哨兵以外大家都睡了,炊事班的老班长,还给她们留了一点稀糊糊和泡脚的热水。何锐她们感动得直落泪,把一双已经打了几天(因伤手、脚不灵便)的草鞋送给老班长,那个时候除了草鞋再没有其他的鞋。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草鞋穿不了几天就坏了,何锐她们能送给战友的“贵重”礼品就只能是一双草鞋,很多战友都穿过何锐编织的草鞋,尤其是“同志哥”他们有些人不会打草鞋,有时只能赤脚行军,大大地影响了前进的速度,何锐看到就主动送上一双草鞋,“同志哥”非常感动,一个重伤号艰难地跟随队伍前进,还抽空打草鞋送给他们,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这样的“同志姐”深受战友们的喜爱和尊重,她手脚麻利,用脚的大拇指勾着,很快就织出一双又结实又好穿的草鞋。(解放后的许世友将军、袁克服将军等还常穿着用废布条编织的草鞋,觉得又舒服又不捂脚,最不习惯穿的是硬邦邦的牛皮鞋)。


过草地途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药物治疗,痛得厉害就强忍着直到满头大汗,为了怕伤口发炎,到驻地以后就用开水和盐,用破布清洗,好在没有发炎,不然在红军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只有等死,何锐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在过草地的行军途中,董必武看到何锐艰难地拄着树棍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当他得知何锐是一个重伤号,坚决要随部队长征过草地时,就主动要把自己的马让给何锐骑。何锐坚决不肯,董老一再谦让,她就对董老说:“让我拉着你的马尾巴吧!”就这样何锐一手拄着树棍,一手拉着董老的马尾巴艰难地往前走。借着马的拉力,何锐轻松了许多,热泪从眼眶里涌出,红军中的阶级感情、阶级友爱、官兵一致人人平等,处处都有体现。何锐终于能在董老的马尾巴的帮助下和战友们同时到达驻地了,这段异常艰苦的长征、过草地的经历是何锐终生难忘的。这段艰苦的经历磨练了她的意志,增强了她的信心,也考验了她决心和跟共产党走永不分离的信念。


红四方面军二次过草地,她的伤已经好了,但身体还是比较弱。在途中正走着,一个极微弱的声音叫道:“同志姐(红军时代,不管年龄大小,对对方的尊称,就叫“同志哥”“同志姐”),救救我吧,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快饿死了。”何锐正走着,路边的一具“尸体”突然发出了微弱的声音。这个人大约30岁,脸色黑黑的,满脸胡茬,由于长期缺少营养,脸色十分难看。何锐摸了摸自己的干粮袋,已经干瘪得只剩下一小碗炒面,这一小碗炒面也不知道是今后几天的干粮。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草地。这时何锐毫不犹豫地从自己一小碗炒面中舀出满满的三勺炒面,合水搅拌,慢慢地喂着这个素不相识,快要饿死的“同志哥”。


“同志哥”慢慢地缓过来了,把碗舔得干干净净。有了一点精神后,他对何锐千恩万谢,感激的热泪涌出眼眶,连声说谢谢“同志姐”,谢谢“同志姐”救命之恩!说着要下跪,何锐赶忙扶起他,默默地转过身,慢慢地走了。她根本不知道她救的人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他叫“同志哥”,是红军战士。


何锐随部队西征,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一路上荒无人烟,行军途中始终被马匪的骑兵骚扰,敌人倒是机动灵活,打一下就跑,红军没有骑兵,追不上。一路上人烟稀少,没有群众和百姓的支援,得不到粮食给养,加上南方人没有经过西北地区的天寒地冻,伤病号不断增加,弹药越打越少,根本不敢随便开枪,直到有把握才打,部队越来越困难。后来被敌人团团围住,也没有增援部队,部队在坚守了三天三夜后,领导决定突围。兄弟部队某连的一个排长,带领全连仅剩的战士向领导请命,说同来的兄弟们都牺牲了,我们要随他们而去。后半夜,他们向西北方向突围,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大部队向东南方向突围创造了条件。他们半夜突围,借着夜色故意弄出响动,向西北方向冲击,吸引了敌人向他们奔跑的方向追去。大部队乘机悄无声息地向东南方向突围,这些素不相识的同志,明知这次吸引敌人是必定牺牲的,马匪对被捕的红军一律斩首,从不留活口。何锐说到这些故事就泪流满面,他们素不相识,连姓名都不知道,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用自己的生命为素不相识的红军大部队的同志打掩护,如果没有这些同志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支部队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在坚持西路军的各个战斗中,何锐亲眼见到多年的战友,一起长征过草地的战友,一批一批的倒下去,心如刀绞。后来她突围返回陕北,见到了许多战友,才知道马匪十分残酷,对红军被虏人员格杀勿论,对女战士强奸、侮辱,分配给匪兵,很多红军战士躲藏在民间,不敢说话装哑巴,怕露出南方口音被杀害。


在返回延安的途中,他们昼伏夜行,也不敢生火做饭,怕烟招来敌兵,实在饿极了,就揪一点戈壁滩上的沙葱吃,沙葱辛辣无比,对胃刺激很大,加上没有粮食吃,何锐他们吃了沙葱,胃钻心得疼,痛得在地上打滚,就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走完了全程,胜利回到了陕北苏区。


(作者:袁继春、袁萍)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