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0年3月,在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提议下,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批准在陇东分区所在地的庆阳县城创办了陇东中学,毛泽东主席亲笔为陇东中学题写了校名,中央主要领导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也为陇东中学的创办题词祝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陇东中学的关怀重视和陇东中学独特的政治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9年中,尽管历经战争洗礼,陇东中学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和培养目标不但为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树起了一面旗帜,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更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有效尝试和成功实践。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0年3月,经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提议,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批准,决定在陇东分区所在地的庆阳县城创办陇东中学。这是我党在陇东解放区创办的唯一的一所普通中学。学校从1940年3月开始创办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近9年中,不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有效尝试和成功实践。
1、 陇东中学创办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地位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之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南梁创建了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之后,就特别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在合水太白镇和华池南梁政府所在地创办了两所列宁小学。1936年“西安事变”后,八路军进驻庆阳、镇原、合水等县之后,使小学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1940年初,陇东解放区已有完全小学11所,模范小学18所,普通小学190所,在校学生6195名,小学毕业生在完成小学学业后的升学问题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当时在庆阳周边只有延安中学、关中师范和平凉中学。延安中学和关中师范是解放区的学校,平凉中学是国统区学校。这些学校距庆阳最近距离都在二三百里以外,按当时的条件,一个小学生要到那么远的地方上学确实是困难重重。另外,1939年国民党在西峰办起了庆阳县立初级中学,解放区的许多小学生都跑到西峰去上学,再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国统区和解放区无形中就展开了一场争夺青少年的活动。所以,在陇东解放区创办一所中学不但是陇东解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保存革命力量和争取青年参加革命的迫切要求。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作出创办陇东中学的决定后,边区政府教育厅就直接选派陆为公和孙萍二人前往陇东分区具体筹办。陆为公和孙萍到陇东后,他们首先到庆环分区所在地的曲子县向庆环分区特委书记马文瑞和庆环分区专员马锡五传达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并商定将陇东中学创办在庆环分区即将迁至的庆阳县城。随后,陆为公又提议并报请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同意,由特委写信转呈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请毛泽东主席为陇东中学题写了校名。与此同时,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也为陇东中学的创办题词祝贺。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共同为一所普通中学题词实属罕见,这足以证明陇东中学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心目中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更为值得注意的是1942年陇东中学首届学员毕业后,由陇东特委提议并报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批准同意,组织了以陇东中学毕业学员为主的由56名学员组成陇东学生参观团赴延安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期间,不但朱总司令在王家坪接见了参观团全体成员,并由参观团代表向朱总司令敬献了绣有“抗战砥柱”字样的锦旗,参加团成员还和朱总司令合影留念。参观结束前,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交际处特意安排毛主席在杨家岭中央礼堂接见了参观团全体成员并由参观团代表向毛主席敬献了绣有“人民舵手”字样的锦旗。在接见过程中,毛主席不但对全体参观团成员进行了语重心长谈话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在带队老师余佑野的提议下,毛主席又一次为陇东中学题写了“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横匾。毛主席在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百忙之中连续两次为一所普通中学题词和亲自接见这所中学的毕业学员,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二例,凭此一点,陇东中学的历史地位就不言自明了。
事实并不仅仅是这些。在陇东中学创办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对陇东中学领导班子的配备也有超乎寻常的地方。1940年3月,陇东中学筹建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就直接任命时任庆环分区特委书记的马文瑞兼任校长,开学3个月后,边区政府教育厅又选派赵长远(梅生)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赵长远同志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北平市委主要负责人兼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汾阳特委书记、河北省军委书记、吉鸿昌直属教导团代理团长等职。30年代初在中国革命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发表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后因受王明极“左”路线的排挤被调到陕甘宁边区在薄一波领导下做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11月调任陇东中学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他在陇东中学主持工作期间,不但起草了《我们陇中和边区外面学校的比较》《陇东中学暂行简章》《陇东中学办事细则》等规章制度,规范了陇东中学的办学行为,还委派教员艾提和石林编写了二年半时间的《陇东中学简史》,为陇东中学保留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1943年在“整风运动”中被关押,1945年含冤去世。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其冤案进行了平反并恢复党籍,认为他是“为党的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是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1993年,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也刻上了赵长远的英名。他在任陇东中学副校长不到3年的时间里,为陇东中学稳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文瑞调走后,陇东中学校长仍然由陇东地委书记段德彰兼任。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直接选调时任延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刘泽如任陇东中学校长。刘泽如更是一位传奇人物。他青年时期因撰写的一篇论文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而被安排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工作。接着就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相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从事革命活动。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山东省委书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等职。在任洛阳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时刘少奇发现他在学术理论上有极高造诣,遂调他回延安马列学院工作。后曾任陕北公学师范部主任、延安大学教育研究室主任、延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1947年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带领陇东中学部分师生随同延安中央机关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多的战略转移,1948年调任延安大学教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他不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有极高的学术理论造诣。30年代初就是全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曾发表和出版过许多重要学术理论著作。他在任陇东中学校长的两年多时间里,撰写的《陕甘宁边区的普通教育》《陇东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陕甘宁边区学校中的政治思想教育》《谈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等论文,不但对陇东中学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也提升了陇东中学的办学水平,更为陕甘宁边区普通教育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他的许多教育观念,对今天的普通中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以上这两位具有特殊经历和卓越成就的人物前后担任陇东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和担任陇东中学校长,这也充分体现了陇东中学所独特的历史地位。
二、灵活创新的办学思想为新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陇东中学创建、发展、提高的三个阶段集中体现了灵活创新思想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它和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学校创建阶段,原拟定学校名称为“陕甘宁边区第四师范”,因为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已有三边师范、关中师范和绥德师范,陇东分区没有师范学校。但是,根据客观实际发现,当时的许多青年学生都不愿意到边区做清苦的教育工作,如果命名为师范学校就极不利于招生,所以就改名为陇东中学。正式开学后,学校既设有中学班,又设有师范班。这样就既满足了青年学生不愿意做教育工作的学习要求,也实现了为解放区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办学目标。还有,陇东中学开学时将学校的教育方针确定为“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1940年赵长远副校长到任后,就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和当时的客观形势,将学校的教育方针调整为“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和边区文化教育干部”。同时,将原来确定的学制也进行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整。这种将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融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和根据客观实际调整教育方针的做法,就是灵活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陇东中学进入发展阶段可以从1941年算起。因为1940年11月赵长远副校长到任后首先提出了学校正规化的口号,接着就主持制定了《陇东中学暂行简章》《陇东中学办事细则》等10多项工作制度,从这些制度的具体内容来看,无不体现着灵活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比如《陇东中学暂行简章》共有8章内容,对校名、校训、学制、学校组织、教员、课程、学生入学及毕业待遇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不但为当时陕甘宁边区中等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学校建章立制进行了成功尝试。特别是将校训确定为“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建立新的道德观,养成团结、紧张、艰苦、活泼的作风”,这前两条也是我们当代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科学的宇宙观”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有一定的包容和联系。还有《陇东中学办事细则》共20项48条内容,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和学校各个时期应做的工作都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仔细分析起来,与我们现在普通中学的日常管理相差无几,甚至有许多还是我们现在普通中学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比如第11项规定:“各处室、班须置工作日誌,秘书室另置学校大事记”。这项规定对我们现代学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这样做了,班有班务日志,校有大事记,但各个处室是否都有工作日志呢,现在学校管理工作恐怕还没有做到这么细致。
提高阶段是从1945年刘泽如校长到任后开始的。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使陇东中学各项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领导也曾频繁更替。到1945年,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在整风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一些教员和学员也陆续甄别平反,学校各项工作开始逐渐步入正规。刘泽如校长到任后,他凭借自己多年从事领导教育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丰厚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采用相信和依靠学生、实行校内外结合的民主办学方式,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使陇东中学进入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他首先带头撰写了《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陇东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谈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等论文,不但全面总结了陇东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为陕甘宁边区中等教育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他撰写的《陇东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一文,对许多问题的分析阐述在今天普通中学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仍然可为经典之谈。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和把政治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刘泽如任陇东中学校长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对陇东中学的创新性贡献。紧接着,他又指导创办了陇东中学校刊-------《陇中教学》,组织创办了以陇东中学教师为主的30多人的研究生班并开始了对陇东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提高。《陇中教学》校刊是当时陕甘宁边区普通中等教育中的首创刊物,也是目前发现的在全国解放区普通中等教育学校创办最早的刊物,它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通中学创办校刊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普通中学开办研究生班不但当时在全国是首例,而且到现在也是史无前例。这种创新思路和大胆革新使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望尘莫及。还有,他亲自动员家长参加学校管理、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这些工作在现在仍然是我们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应该努力的目标和研究的方向。正当陇东中学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国民党发动了对陕甘宁边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陇东中学被迫随延安中央机关转移而使这些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半途中断。
初创阶段的招生编班,发展阶段的建章立制,提高阶段的研究突破,这些都是坚持灵活创新思想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理论贡献,也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征途中的突破性理论成果。曾一段时间我们把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当作做好自己工作的突破点,这固然可以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殊不知别人的先进经验对自己来说是先进的,但当你把别人的先进经验学来之后再和别人做横向比较恐怕仍然是落后的 ,恐怕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如果观念不改变,想用别人的经验让自己超越别人恐怕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要超过别人,唯有创新,唯有灵活科学的创新。这就是陇东中学灵活创新的办学思想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三、高效务实的学校管理为现代学校管理进行了成功实践。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直接管理。陇东中学一开始就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直接管理,教员由教育厅直接选派,经费由教育厅直接拨付,所需物资都由教育厅直接调运。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都要交教育厅厅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实施,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也要报教育厅核查备案。其中就连1942年赵长远带儿子赴延安看病所需费用都要报教育厅核准。这一方面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陇东中学处在国共两党交界之处,可能只有这样的管理方式才利于学校的发展。但形成这样的学校管理模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新中国成立后,普通中学开始由省办省管,后来逐步发展到由县办县管。到60年代出现了省、地、县重点中学,进入20世纪后又出现了省、市(地)、县不同级别的示范中学。尽管在名称上有一些变化,但在管理权属上还是没有本质的区别。全国各省、市、县仍然分别保留着由各自直接管理的若干所中学。这些学校无论是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和人员配备都比其他同级学校优越得多。这就是我们过去一贯采用的“典型引路,保证重点”工作理念的成功经验。在今天看来,尽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仍然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最佳选择。即使到现在虽然取消了“重点中学”的名称,但还是保留了“示范学校”的做法。
其次,陇东中学负责人行政级别的确立为现代普通教育政治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实践依据。自古以来我国的学校校长是受人们尊敬和敬仰的职务,但其本身并不和国家干部的行政级别挂钩。陇东中学开始创办时学校校长由当时的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兼任,使学校的校长开始有了行政级别,而且陇东中学这种领导模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改为庆阳县初级师范学校时,校长仍然由时任庆阳县县长的马汉兴兼任,虽然当时也没有明确界定学校是什么行政级别,但在人们的认识上一所学校的行政级别就是校长的级别,校长的级别提升了,学校的级别自然也就提升了。到了70年代,全国各地的部分普通中学也就逐渐的被提升为科级或副科级单位。到了80年代,全国各地的地、县直管的第一中学基本上全部升为县级或副县级事业单位。到了90年代,全国各地的完全中学、部分初级中学又基本上升为科级或副科级单位。这种用行政级别套用管理学校的模式,陇东中学则可称得上是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尝试者。尽管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这种管理模式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引发了一些矛盾,但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给于学校一些行政地位和权力还是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就这一点来看,40年代陇东中学这种管理模式对解放后全国普通中学的管理体制还是产生了积极影响。
再次,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立为现代中学管理模式的完善做出了示范。1940年9月18日陇东中学正式开学时,学校就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和总务处管理学校事务。到1941年,学校就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秘书室、总务处、生产委员会和经济稽查委员会等5个职能部门。在教导处又下设教材编审委员会、教学研究会、生活指导科和教务科。生活指导科专门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管理,相当于今天普通中学的政教处。教务科负责教材油印、数字统计和图书资料管理。秘书室则负责文件收发、文书档案管理和卫生员管理。总务科下设管理科、生产科和会计科。由于当时学校所需的许多生活物资都要靠自力更生解决,所以还成立了生产委员会以加强对生产的组织管理。为了使学校的经费得到合理使用,还成立了经济稽查委员会以审核学校的经费收支。这些机构基本上和现在各中学内部的所设机构完全一致,只是现在各中学的这些机构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才完善起来的,而陇东中学是在80多年前就一次设立完成了。比如教学研究室的设立,陇东中学在80多年前就设立了,而全国许多普通中学是在90年代后才陆续设立的,这就足以证明陇东中学设立教学研究室的合理性和创新性。相反,陇东中学当年设立的一些机构在后来的发展中没有继承下来以致给部分学校造成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也值得我们深思。比如陇东中学当年设立的经济稽查委员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继承下来,以致造成不少学校在经费使用和校舍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屡屡发生,不少的校长也纷纷落马。汶川大地震中学校楼房的轰然垮塌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陇东中学当年设立经济稽查委员会的合理性和现代普通中学在经济管理上存在的严重缺陷。
最后,完善的学生会组织也为落实学校各项管理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在1941年底,陇东中学就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学生会下设文化教育股、社会服务股、体育娱乐股和经济卫生股。其中社会服务股兼做组织工作,经济卫生股兼管经费收支和伙食卫生事宜。这些机构和我们现在各学校的学生会组织机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名称有些不同而已。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服务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帮助群众识字扫盲等,这和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的要求完全一致。而陇东中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这也不能不说是陇东中学在学生会工作方面对普通中学管理上的贡献吧。
因此,无论是陇东中学的管理权属,还是陇东中学负责人行政级别的确立和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以及学生会组织的设立,都和现代普通中学的学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肯定,陇东中学既为陕甘宁边区普通中等教育树起了一面旗帜,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通中学的学校管理体制的确立进行了成功实践。
四、客观实用的培养目标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40年陇东中学正式开学时共招收了122名学员,因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校就根据培养目标把学生分为师范班、中学班和预备班。其中师范班是为解放区培养小学教师;中学班除为边区培养干部外,部分则可以考入延安大学继续升造。这种班别的设置既满足了学员的不同需要,也适应当时的生源条件,更实现了边区政府要求的办学目标。而预备班则是为师范班和中学班提供合格生源的补习班。这种预备班的设置,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因为当时新招的122名学生中,其中有三分之一只上过1—2年小学,有的是稍识几个字,只有让他们先补习数月或一年时间的文化课,然后再编到师范班或中学班就可以赶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了。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开设了快班和慢班,在内涵上和这种预备班有相似的地方,但具体的办班方式还没有预备班那么灵活细致,在某种程度还有歧视慢班同学的嫌疑。除此而外,学校还于1941年3月开办了“陇东解放区妇女干部训练班”,专为陇东解放区培养妇女干部。1941年8月,为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执行新文字的决定》又举办了“新文字冬学教员训练班”,专为陇东解放区培养新文字冬学教员。1942年11月,根据陇东特委指示从本校中学班学生中挑选符合条件的40名学员开办了“乡文书训练班”,专为乡级政府培养文秘人员。1943年初,根据陇东地委决定又将陇东地方干部训练班移交陇东中学举办,主要为区、乡级培养干部。1944年,根据边区政府决定,取消了师范班,只设中学班和地方干部训练班。中学班主要为解放区培养干部和高层次人才,地方干部训练班主要是提高现任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1945年中学班就有16人考入延安大学学习,举办的多期地方干部训练班的学员毕业后全部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师生全部参加战勤服务和土改工作。1948年到1949年随着时局的变化又前后改为陇东分区党校和陇东分区干部学校。陇东中学从1940年创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9年中,学校校名和办学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它客观实用的培养目标始终没有改变。我们知道,世间一切事物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变和不变的辨证统一才促进了事物在稳步发展中的创新和进步。不变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是,如果是脱离实际的改变那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对于学校来说,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对象不实用,培养目标脱离客观实际,那样的学校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力。陇东中学在它9年的发展中不断改变培养目标正好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普通教育无论从管理体制和培养目标方面都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和改变,但始终是围绕着培养目标这条主线来完成的。解放初期的普及小学教育,后来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70年代的恢复高考,80年代的发展职业教育,90年代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既和我们的客观实际有关,更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密不可分。如果我们现在做一个纵向比较就会发现,陇东中学在80多年前的艰苦尝试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类中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吗!
五、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蕴涵了现代人文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2000年陇东中学创建60周年庆典时,我们以陇东中学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对陇东中学发展历史的深入研究,将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四种精神,即: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精神,诚信同德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这四种精神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深刻内涵。从联系的方面看,“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一个人做好一切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素质。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付出后有回报。不从小事做起,不想付出就求回报的做法永远不可能成功。而要做成功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佳选择就是民主和科学,任何主观武断和盲目愚昧的做法是注定要处处碰壁。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依靠个体的力量要做成一件大事几乎完全没有可能,特别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更是如此。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诚信和团结占据着决定一切的地位。“人无信而不立”是古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团结就是力量”是人们现实经验的总结。有了前面这三种精神是否就已经完美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还必须有一定的人生目标,把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做前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成的事情,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 “追求卓越”是“探索创新”的思想动力,“探索创新”是”追求卓越”最终目标。这相互联系的四种精神就是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
从区别的方面看,这四种精神又有各自的独立性。“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中,“艰苦奋斗”与物质有关,“无私奉献”属精神范畴,在本质上二者是融为一体的。要发扬“艰苦奋斗”就必须以“无私奉献”为思想基础,而且这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陇东中学的创建和发展就是靠那些创业者们发扬“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完成的,我们新中国的创建和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号召,进入新世纪后,中央领导在党的工作报告中又多次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这就充分证明了发扬“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一贯的和永久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进步。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发展和人的基本权利的回归过程,这也是人类社会走向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无论何种意识形态,尊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永远是重要的和首要的。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民族与民族的矛盾,政治与政治的冲突,最后还是要从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方面求得解决,而“民主科学”则是尊重人的权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所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辛亥革命的胜利就是在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主、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既是中华民族告别旧时代的一个终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起点。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大融汇的重要历史关头,发扬“民主科学精神”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诚信同德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方面应保持的最基本的思想品格。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又把“诚实守信”作为富国强民之本。至于“团结协作”无疑要以“诚信同德”作为思想基础。它无论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对一个家庭的温馨和睦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已经无可辨驳的证明,团结协作一定成功,分裂孤立必然失败。另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又对“诚信同德”和“团结协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是人的基本特性和社会发展进步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会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阻力,只有克服这些新的困难和阻力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而要克服这些新的困难和阻力就要有一种追求的目标和创新的精神。面对千变万化的纷繁社会,人类的这种追求和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尤其在当前激励的竞争时期,发扬“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更为重要。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无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四种精神完全是以陇东中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概括完成的,它既体现着陇东中学的个性,又和现代教育理念有相同的共性。进入新世纪后,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又和这四中精神的内容基本吻合,这就足以证明这种概括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特别是“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党的治国之本,“探索创新”已成为我们全民族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工业创新、农业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等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所有这些,充分证明陇东中学优良传统的个性中所包蕴着现代教育理念中鲜明的时代性和主导性。是陇东中学的光辉历史完善了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又为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陇东中学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历史虽然是短暂的,但她对陕甘宁边区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永久的,她对新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成功实践。她不愧为“黄土高原上的育才摇篮”,更不愧为“陕甘宁边区教育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在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时,不妨从陇东中学所走过的艰难而屈折的道路中再做深入探索吧。
(作者:袁兆秀,系甘肃省特级教师 )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