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传承】《红色血脉春华堂》: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菏泽故事!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2-25 15:30:25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是黄河岸边的千年古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千百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吉光萦绕的唐塔,不知发出了多少祈天佑民的福音;默默无语的肖堌堆,不知隐藏了多少繁衍生息的人间烟火;奔流不息的宋金河,不知流淌了多少经天纬地的好汉故事;巍然挺立的水浒古城,不知演绎了多少文韬武略的豪杰本色;静卧一方的黄泥冈,不知展现了多少英雄聚义的浩然正气。


郓城县是鲁西南的革命老区,有着辉煌的革命经历和光荣传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1932年5月就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10月就诞生了党的农村组织,1937年6月就建立了第一个党的中心县委。这里是我党创建较早的敌后平原根据地,人民群众用生命和热血,筑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渡口,人民群众用心血和汗水,为百万雄狮过黄河搭建了长驱直入的通道。发生在这里的郓城攻坚战,是鲁西南战役开场第一战,人民群众用血染的风采,支持解放大军旗开得胜,首战告捷。庄重典雅的郓州博物馆里,铭刻着郓城人民从远古走来的沉重脚步,记载了近代革命斗争的烽火烟云。庄严肃穆的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里,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姿和精神。松柏覆盖的郓城县革命烈士陵园里,留下了梁仞千、徐秋、罗明星、樊诚等革命英雄的灵光和形象,留下了1307名革命烈士的英魂和浩气。


在郓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个村庄叫于阁。在郓城这方红色的地域里,有一个药铺叫春华堂。于阁村是陈坡乡的自然行政村,春华堂就坐落在于阁村的东南隅。当年的春华堂药铺,曾经是我党的地下抗日联络站,在革命斗争最艰难的时期,为支持党的活动发挥了特殊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于阁村是个有故事的村庄,于阁村的红色故事大都由春华堂而生,于阁村的地位和影响,大都与春华堂相关。


1939年春,正是乌云避天、腥风血雨的严酷时期。我党为培养工作骨干,积聚革命力量,八路军115师686团由团长杨勇率领,在梁山一带开辟工作,配合地方党委举办抗日训练班。各县地下党组织积极发动进步青年去梁山受训,但因沿途日伪活动猖獗,给菏泽南部、西部的受训青年安全抵达造成极大风险。针对这个急迫问题,党组织决定在于阁村春华堂药铺建立交通联络站,由春华堂主人、共产党员于长敬负责。因该村地处梁山与菏泽中间,受训青年路经此地食宿中转比较方便。为防万一,来人除自带组织介绍信外,还有一套秘密联络暗号。后来,全县新建的第一个陈坡区党的委员会也一度设在这里,有时菏泽县委去二地委来往联系工作的同志,也安排在这里住宿,菏泽县委与二地委之间文件信息的双向传递,也经常在这里交接。实际上,春华堂已经成了进步青年训练成长的中心驿站,成了党组织上下级之间联系沟通的地下通道,成了有志之士投身革命的秘密家园。


春华堂主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性,加之春华堂药铺的隐蔽性,让拥有春华堂的于阁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革命事业发展和活动的中心村庄。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特殊年代,于阁村的特殊地位和春华堂的特殊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来这里风云际会,共赴国难,谱写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生命壮歌。据不完全统计,于阁村建国前发展的党员有于长敬、于天香、樊醒民等22人,其中1938年、1939年入党的就有5人。解放前曾经在于阁村战斗工作过的干部有梁秀松、梁仞千、徐雷健、秦和珍等30人,在于阁村或从这里走出去后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梁秀松、梁仞千、赵一飞等10人,在于阁村搞过乡村建设实验的著名民主人士有王鸿一、梁漱溟、陈亚三等12人。


《红色血脉春华堂》一书,是郓城刘瑞东先生新近撰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这部书以春华堂药铺为主线,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达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为历史背景,全面叙述了春华堂主人于氏一家在动乱年代的顽强拼搏和奋力抗争,真实记录了于家几代人的岁月沧桑和命运遭际,见证了于氏家族及其主要成员成长发展的足迹。该书重点记述了在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一批共产党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春华堂药铺为掩护,对日寇和国民党顽敌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展示了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嫉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


作者不惜用浓墨重彩,赞扬了于氏一家毁家纾难和居一隅而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于广善先生一生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凡事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带头传承了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于天章先生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乱世中坚守本分,不失良知,一生秉持民族大义,践行教育救国。在他的影响下,于氏后代五世从教,誉满乡里。于长敬同志是1938年村里第一批入党的老党员,是郓城第一任县委书记梁仞千身边的得力助手。于家的春华堂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成为困难时期保护和传递革命火种的坚强堡垒。王云平同志是于家的外亲,是有坚定信仰和远大抱负的共产党员。后来接续主持春华堂的秘密使命,组织并参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革命活动,多次经受严峻的生死考验,在革命烈火中淬炼了钢铁般的意志。于长茂先生是一位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他年轻时投笔从戎,抗敌报国,回到家乡后,追随梁漱溟、王鸿一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后来躬耕教坛,教书育人,以赤诚之心,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刻意蕴。


与春华堂革命活动有关系的党员干部及爱国人士,书中还涉及到一些人,有的是于家后人,有的是本地其它村的党员干部,还有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的领导骨干。这些人中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建国后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担任厅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就有10余人,其中担任省级领导职务的4人。这些领导同志都和于阁村及其于氏家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保持了多年的交往联系。


牢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自觉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精神血脉的传承,十八大以来,一次次踏访革命圣地,重温历史,心怀优思,指引全党在寻根溯源中进一步弄清“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一再告诫他们“要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党的苦难与辉煌,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做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他多次提出,要加强对革命传统和精神的宣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长期以来,郓城县委大力支持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强化红色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打造了一批省、市、县级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并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同时在全社会倡导“写好红色历史,讲好郓城故事”。《红色血脉春华堂》的创作和出版,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作者用心写好郓城老区的红色历史,倾情讲好春华堂的传奇故事。阅读这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我觉得,主要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受到感悟。


一是知所从来,进一步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心。春华堂的革命活动,之所以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正常进行,主要依赖于春华堂主人的思想觉悟。在于阁村,东南隅于家算是殷实之家,由于对黑暗社会的痛恨,认定共产党才是救国救民的大救星,于是心甘情愿的出枪出人出药铺,无私支援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依赖于于阁村群众的意识觉醒,他们对党组织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革命事业抱有真诚的希望,愿意保守机密,并舍身守护革命的火种。于阁村群众像所有老区人民一样,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永远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两个追问:“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语重心长,发人深省。由春华堂的故事仔细想来,我们不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利益出发的吗,出发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推翻剥削和压迫,让劳苦大众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人民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命脉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就必须知所从来,立根于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鱼水情深的血肉关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争做党的群众路线的积极践行者。


二是剖根析源,进一步增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形势下,春华堂就像一叶孤舟,在风雨中飘摇,历经风险危难。郓城六区抗日民主区长梁秀松,就是因为敌人偷袭而牺牲在药铺门口。他的儿子梁仞千义无反顾的继续党的活动,大刀阔斧的推进党的事业。梁仞千作为郓城党组织的创始人,这种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革命意志,植根于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理想是那一代人心中的长明灯。现在,虽然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就必须剖根析源,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补充精神之钙,筑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要夯实“三观”基础,自觉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建设好美丽和谐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要锻造精神品格,踏实“三严三实”步调,从严从实修身用权,谋事创业,做人做事。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三是以史鉴今,进一步激发砥砺奋进的精气神。于阁村及其春华堂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红色地理坐标,一个红色文化符号。春华堂的那段历史和传说,已经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那一代人舍生忘死闹革命的意志和勇气,是后来人永远传承的精神遗产和红色基因,每一次回顾,每一次反思,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澡雪和洗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永葆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精气神”。当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像革命先辈那样,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永不气馁,永不畏惧,永不放弃,敢于闯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当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就像革命先辈那样,保持勇往直前的心态,永不自满,永不骄傲,永不止步,朝着一个比一个更高的目标奋力拼搏,奋勇攀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逐梦前行的道路上,青年一代要始终保持临考的状态,经受住时间和欲望的考验,保证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人民立魂的工作。”宣传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菏泽各县区已经形成了自觉用好红色资源,主动讲好红色故事,积极传承红色血脉的良好氛围。我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拿起笔来,讴歌菏泽厚重的历史,讴歌菏泽火热的现实,讴歌菏泽可敬可爱的人民群众,讴歌菏泽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灿烂辉煌。让更多精彩的菏泽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走向五湖四海。


谨为序。


(作者:张存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任菏泽市副市长,菏泽学院党委书记)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