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行悟初心】习仲勋郝家桥调查研究实践及经验启示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1-24 16:19:34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开办“‘行’悟初心”专栏,旨在通过对党史、国史、军史遗址的寻访,感悟历史、致敬英雄、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在回望历史中观照现实,在涵养心灵中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动。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张闻天等,不仅是调查研究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调查研究的身体力行者。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增进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决心,进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时期,习仲勋同志工作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调查研究,实事求是。2023年7月下旬,我有幸参观了绥德县郝家桥革命纪念馆、习仲勋同志纪念碑和习仲勋旧居,详细了解了习仲勋同志郝家桥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方法。习仲勋郝家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经验为我们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推进各项事业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中的新问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这是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五年来所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困难”。为克服这场突如其来的困难,毛泽东在对边区的财政和经济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上,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不足,因此,他把“发展经济,保障自给”作为开展生产自救运动的总方针和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于是,从1941年起,陕甘宁边区正式掀起了以增产粮食为中心任务的大生产运动。1943年2月,习仲勋刚刚就任绥德地委书记,他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工作方针,聚焦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五年来所遇到的这个“最大的一次困难”问题,按照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他带领一个调查组,深入到位于绥德县城西20里外深山之中的郝家桥村进行了为期44天的蹲点调研。


二是谋定而后动,做好调查研究前期工作。出发前,习仲勋同志首先主持召开调研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帮助大家提高思想认识。进村后,他全面贯彻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政策要求,把调研组按自然村分成小组,确定了各自调研内容和重点,并要求大家要深入群众,到田间地头查看,虚心听取各种意见,真实掌握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普遍调研的基础上,各小组选择生活状况和生产条件不同的上、中、下各两户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同时,明确了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做到既不能耽误农活,又要掌握实际情况,还要宣传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达到全面总结生产经验,帮助群众增产增收,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掀起全民大生产运动热潮,为实现抗战全面胜利和全国解放事业多做贡献之目的。


三是深入基层一线,寻求源头活水掌握第一手资料。习仲勋同志忠实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关心群众,带领调查组首先深入农村最基层搞好蹲点调查研究工作。绥德分区是边区“北大门”,陕北著名的“旱码头”,下辖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等六个县,他认为必须亲身体验该地区的群众生活生产实际,全面、真实掌握分区、各县、各区、各乡、各村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也只有这样才能贯彻落实执行党中央在延安发出的政权和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才能带领分区军民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排除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区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政策所遗留下的严重影响;才能克服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继续巩固陕甘宁边区北大门的把守工作和加强抗日河防建设工作;才能顺利解决绥德分区52万人的吃饭问题,达到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蹲点调研过程中,习仲勋带领调研组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他们“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不当“官”和“老爷”,走出“衙门”,深入乡村。”,他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与群众交真心、动真情、听真话、察真情、看真相,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调研过程中,习仲勋同志敏锐地发现郝家桥村发展农业生产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各行各业均走在了绥德地区大生产运动的前列,很多经验值得在大生产运动中推广。特别是当他了解了刘玉厚的事迹后,被刘玉厚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光景带动全村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所打动。经习仲勋提议,绥德地委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郝家桥经验,为全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在郝家桥村的示范带动下,绥德全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当年除了足额缴纳救国公粮外,还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的吃饭问题。1944年,习仲勋亲自将“农村楷模”的称号颁赠郝家桥村。


五是创新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方法步骤。习仲勋同志带领调查组不固守死板教条主义,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党的政策,以“绝不打扰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为出发点,采取“白天调查帮干活,晚上讨论搞文艺”的两不误办法,带着2匹拖行李的大骡子,驮着粮食、被褥等工作和生活用品,办起灶房展开蹲点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组上门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帮助群众理发治病、修理农具、识字、处理民间矛盾、改造二流子,帮助群众春耕种地、犁地、担水、扫院、发放贷款等;同时,他们帮助村级党组织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群众南下北上,移民开荒,指导群众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倡导厉行节约,开展变工互助,推广农业技术,选择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单产、大搞副业生产、开办师资班、收集肥料活动,勤俭办理婚丧嫁娶等活动。仅1943年,全区办起冬学905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70715人。由于不占劳动时间,冬学深受群众欢迎,成为绥德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阵地。


六是“研”以致用,务求调研工作取得实效。“研”以致用,就要把调研当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拜群众为老师,在基层找答案,在一探究竟的基础上寻得良方优策。习仲勋同志带领绥德地委调研组经过44天蹲点调研,在总结各方面经验基础上取得显著成效。调查组经过深入调研,深入挖掘了郝家桥村在共产党员刘玉厚等带领下,积极响应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采取“减租减息、改革农业生产理顺土地租佃关系、组织变工队、移民垦荒、把有劳动能力的妇女组织起来”等多种措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使一个贫困村变成一个相对富裕村的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了郝家桥在改革农业生产措施,理顺土地租佃关系,改造二流子,组织群众移民南下,实行变工互助、精耕细作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并在全区推广,成为陕甘宁边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调查研究的典范。习仲勋和调查组认为刘玉厚勤劳忠诚、廉洁奉公,全家亲密和睦,全村团结一致,发展了生产,支援了抗战,改善了生活,经他提议并经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为党开展顺利各项工作提供了丰富借鉴。


大兴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八十年前习仲勋同志郝家桥调研的实践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勤于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调研有方向、研究讲方法,使调查研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全面系统掌握基层情况的过程,成为深透细致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面对面实打实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以便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赵胜利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