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赣南大地的底色。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中央红军的长征从这里出发……置身这片红土地上,驻足在一处处红色旧址前,让人追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一
1931年11月7日,瑞金市叶坪村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随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由此诞生。
当年,赣南苏区240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达33万人,支前参战的有60万人……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共产党用理想信念凝聚起工农子弟千千万,让无数普通人变成坚定的革命者和英勇无畏的战士。
1933年8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今宁都县)正式成立,全师1万余人,平均年龄只有18岁,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第五次反“围剿”中,少共国际师奉命开赴前线,配合红3、红5军团投入战斗。他们的首次战斗就打得十分悲壮……子弹打光了就冲入敌阵拼刺刀,一人打不过敌人就两个人一起上;17岁的李庆生被敌人死死卡住喉咙后,毫不犹豫地引爆了敌人腰间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钟石华毅然把敌人引向绝路,抱住敌人一起跳下悬崖;18岁的朱根林在被刺刀刺入胸膛后,依然挺身向前、死死抱住敌人……
二
1931年12月,驻扎在宁都县的国民党军第26路军17000多人,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下,毅然起义,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3年1月,红5军团奉命在江西南城黄狮渡吸引钳制3倍于己的敌人,军团参谋长赵博生靠前指挥作战,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湘江战役中,红5军团与敌血战,第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途中,他趁敌兵不备,猛然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使劲绞断,自尽身亡,年仅29岁。
1937年1月,董振堂率部在甘肃高台同数倍于己的西北马家军浴血鏖战9昼夜,壮烈牺牲……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支旧军队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众多像赵博生、董振堂这样的赤胆英雄?是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让原国民党军第26路军官兵看到了希望,拥有了铁一般坚定的信仰。
三
在赣州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大厅里,一面镌刻在墙壁上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仿佛诉说着红军为革命理想不惧艰辛、英勇奋战的往事。
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长江南北各苏区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面对敌人重重围困,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之间,夏顶酷暑、冬冒严寒,与敌展开生死较量。他们没有住的地方,下雨天就在大树底下撑着伞,背靠背睡觉。寒冬腊月,没有棉衣棉被,又不能生火取暖,他们就用床单把身体紧紧裹住……正如陈毅后来回忆说,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1934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江善忠,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将裁判部机关改编为游击队,与敌人开展斗争。同年12月,江善忠奉命率游击队安置红军伤病员时,被叛徒出卖,遭到敌人“进剿”。为了掩护伤病员和战友,他独自一人把敌人引向险峻的山峰,利用地形作掩护,连续击毙多个敌人。子弹打光了,他爬上山顶用石头砸。很快,石头也砸完了。敌人喊话要他投降,许诺只要说出伤病员和游击队的去向,就给他自由。江善忠大义凛然地说:“要我出卖共产党,你们休想!”说完,他从容脱下衣服,咬破手指写了两行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随即,他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在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一座雕塑名为“马前托孤”。雕塑故事的主人公是兴国县的女红军——李美群。1933年春,中央发出了扩大红军的号召。李美群在一次省委干部会上,第一个站起来,动员自己的丈夫——省委组织部干部倪志善参加红军。这一行动,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个干部。1934年1月,她生下女儿几天后,就赶赴瑞金参加“二苏大会”,会后又直奔宁都投入到紧张战斗中。10月中旬,国民党军进攻兴国县城,她在战斗间隙,匆匆回家看望女儿。刚到家中,她就接到上级命令,要立即返回宁都接受新的战斗任务。此时,又传来丈夫倪志善牺牲的消息。李美群强忍悲痛将孩子托付给婆婆,毅然策马而去,只留下一个义无反顾的背影。1935年1月,在敌人优势兵力猛攻下,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李美群带领的游击队遭敌重创。李美群在被俘的前几分钟,依旧坚持向战友们喊话,鼓励大家英勇战斗,表明自己誓不投降的决心。在狱中,她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鼓励难友们相信共产党,相信苏维埃,斗争到底。经受了百般折磨的李美群,于1936年春牺牲在狱中。
四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百姓一片心。阿哥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穿上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一句句令人热泪盈眶的歌谣,真实记录了苏区人民与红军战士的血肉情深。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千绳万草寄深情”雕塑,刻画的是陈发姑的形象。在扩红运动中,她积极响应号召,说服婆婆,鼓励丈夫朱吉薰参加红军。1934年10月,朱吉薰随部队转移。临行前夜,陈发姑泪流不止。朱吉薰擦干她的眼泪,说道:“别哭,等着我。等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不久,国民党军占领瑞金,疯狂迫害革命群众和红军家属,陈发姑也不幸被捕。凭着对革命终将胜利、丈夫一定会回来的信念,陈发姑挺过敌人的折磨,并设法逃进深山老林,顽强地活了下来。陈发姑坚守着与丈夫的约定,日夜盼望丈夫能回来,她每年为丈夫编织一双草鞋,想着丈夫回来时用得上。从青丝到白发,最后双目失明,老人依然深情摩挲着为丈夫编织的草鞋,等待丈夫回来。2008年9月,陈发姑老人去世,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在老人的床前屋角,整齐摆放着75双或新或旧的草鞋。
赣南大地承载了中国革命史上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残酷斗争和英勇牺牲。在赣州瑞金,人们至今传颂着“八子参军”的感人故事。瑞金沙洲坝下肖村贫农杨荣显家里有8个儿子,遭受地主欺压剥削,生活十分艰难。红军来到后,杨荣显家中分到了田地。1931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第2天,杨荣显就带着大儿子、二儿子前去报名参军。然而不到3个月,两人就牺牲在了战场上。1932年10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当时前方战事吃紧,兵员短缺,苏维埃政府发出“扩红支前”的号召。杨荣显老人把余下的6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红军。不幸的是,6个儿子也先后牺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场景,在赣南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发生。
烽烟散尽,赣南大地上的血色印记依旧清晰而深刻。红色,是赣南大地的底色,是根植于军民心中、融入血脉的本色,是永不消退的颜色。
(作者:王健)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