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记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粉碎敌人进攻、争取相持阶段胜利的主要战略支点!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3-22 13:43:31

<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span>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阵地。


一、创建背景


1.民族危机加剧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占领中国,实现其称霸亚洲的野心。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族矛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


2.国共合作态势形成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共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种背景下,晋豫边地区成为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阵地。


3.日军兵力分布不均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在晋豫边地区兵力分布相对薄弱。这为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共产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展对日作战。


4.人民群众支持


晋豫边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抗日斗争经验。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创建过程


1938年3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在阳城县下寺坪召开有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负责人、原八路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处副主任唐天际、阳城县县长李敏之等参加的联席会议。朱瑞代表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中共晋豫特委,由聂真任书记。晋豫特委受冀豫晋省委领导,其活动范围为临长公路以南、黄河以北、同蒲路以东,白晋公路以西地区,负责晋城、曲沃、绛县、沁阳、济源、孟县、阳城、垣曲、沁水、翼城、夏县、闻喜、平陆、芮城、虞乡、运城、安邑等17个县党的工作。特委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整理与接收各地党的关系,恢复政权机关和群众工作。


为尽快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晋豫特委在阳城县下寺坪千峰寺召开军民大会成立了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4月28日,在阳城、济源交界处的黄棵树村(属济源县),召开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后改为游击支队)抗日誓师大会。该队直属八路军总部领导,是晋豫边区人民的抗日基干武装。该部成立后,一方面扩军,一方面配合主力部队、配合友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6月初,日军一个旅团的辎重部队沿济(源)运(城)公路向西进犯,企图配合由同蒲路南下的日军攻占黄河渡口风陵渡,再度南犯。晋豫边游击支队参谋长方升普带领两个大队埋伏在王屋山西边的公路两旁。唐天际司令员联合李良夫老汉的农民自卫队埋伏在王屋西大店河桥边,并炸毁了大桥。傍晚,日军进入伏击圈时,天下大雨。参谋长方升普下令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敌先头部队到达大店河东岸,见桥已被毁,又听到后面响起枪声,急忙后撤。这时埋伏在河桥边的战士和农民自卫队,用准备好的滚木、手榴弹从陡峭的山头打下去,炸毁敌军汽车两辆。第二天拂晓,敌向东逃窜。这次伏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日军的南犯企图,极大地鼓舞了晋豫边人民的抗日信心,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当时曾赋诗一首歌颂胜利:王屋山前作战场,抗日救国保家乡。莫嫌军中少刀枪,不顾流血与断肠。顺风吹动黄河水,好似愚公移山岗。今日刀兵满山下,来朝红旗遮“太阳”(指日军的太阳旗)。1939年1月,晋豫特委在阳城县下交村召开会议,传达六届六中全会和晋冀豫区党委十二月扩大会议精神,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1)扩大基干武装3000人;(2)继续发展党员至全区人口的1%;(3)组织50万群众。这次会议使各级干部更加明确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责任,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性,以及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迫切性,从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作出《巡视晋豫特委各县工作的总结》,指出晋豫边区在创建根据地和动员群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强调晋豫特委当前的最迫切任务是使全区工作走向深入、平衡、巩固、成熟的更高阶段。因此,要深入与巩固晋南,把晋豫边区造成粉碎敌人进攻、争取相持阶段胜利的主要战略支点。2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至此,以山西阳城和河南济源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9年春至1940年春,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晋豫边区是其进攻的重点地区之一。1940年1月,根据北方局指示,中共晋豫地委升级为晋豫区党委,聂真任书记兼组织部长,魏晓云任宣传部部长。中共太南地委改为太南区党委,张玺任书记,王孝慈任组织部长,裴孟飞任宣传部部长。2月,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与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一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新一旅对顽固反共的晋军独八旅和第二战区游击队进行沉重打击。此后不久,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晋豫区党委和新一旅撤离晋豫边区,退到太南地区。4月,中共晋豫区党委和太南区党委在平顺县合并为中共晋豫区党委。聂真任书记,王孝慈任组织部长,张晔任宣传部部长。合并后,区党委下辖太南地委和一、二、三、四、五、六地委,共七个地委。太南地委辖平(顺)北、林(县)北等县。一地委辖林县、安阳、辉县、获嘉;二地委辖修武、博爱、武陟、陵川、晋(城)东;三地委辖沁阳、济源、温县、孟县、阳(城)南。


1941年2月5日,中共晋豫区党委作出《开辟与创造晋豫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决定。5月7日至27日,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向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起全面进攻。在该区驻扎的国民党军队共有11个军,25万人,在不到20天时间内,损失兵力5万余人,其余部队大部渡河南逃,中条山区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均沦于敌手。6月20日,晋豫区党委发出《关于目前时局策略与工作指示》,提出了将晋豫区创造为根据地的方针。同月,济源县杜八联人民在晋豫区三地委和济源县委领导下,把占领杜八联的日伪军赶走,组建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下设3个大队,300余人。该团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保卫了杜八联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敌占区内一直坚持抗日斗争。


8月1日,根据中条山战役后的形势,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太岳南进支队,南下晋豫边区,重新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同月7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指示,指出开辟这一地区的任务在于创造根据地。1942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由三八六旅十七团、十八团、旅直属队一部、决死一纵队五十七团和晋豫区党委机关干部,共2600余人,组成南进支队,分三个梯队南下。20日,南进支队直属队和晋豫区党委机关,到达阳城横河镇一带,其余各部也先后到达指定位置。在中共晋豫区党委领导下,南进支队所属部队以营为单位分散展开活动,打击敌伪,发展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开始了开辟根据地的斗争。4月15日,晋豫边区人民抗日联防区(简称“晋豫联防区”)成立,刘忠任司令员,聂真任政委。同日,晋豫边区人民抗日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郭清文任主任。办事处下辖三个专区。同时,中共晋豫区党委也建立了三个公开地委,其中一地委辖沁阳、孟县、济源、晋(城)北、晋(城)西五县;三地委辖王屋、阳(城)北、阳(城)南,沁水四县。此外,还建立了条西、修博、晋(城)北三个秘密地委。至7月底,先后建立了七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开辟了南北百余里,东西300余里的广大地区。从此,岳北、岳南、中条山地区连成一片,为以后形成统一的太岳战略区及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三、创建意义


1.牵制日军兵力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为全国抗日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援。


2.推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展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推动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对日作战,不断消灭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提高自己力量。


3.锻炼部队、培养干部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为共产党提供了一个锻炼部队、培养干部的宝贵平台。在这里,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经过长期的游击战争锻炼,逐渐成长为能征善战的钢铁之师。


4.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全国抗日战场提供了强大后盾。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成果。它对于牵制日军兵力、推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展、锻炼部队和培养干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史册上。


(作者:崔利民,系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信息中心主任、中共晋城党史网总编辑。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