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旧址承载延安精神
中共中央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在延安地区,仅革命旧址就有440多处。这些建筑遗迹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辉煌见证,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
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会礼堂旧址、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旧址等。
凤凰山旧址位于延安城内凤凰山东麓,是中共中央机关1937年1月—1938年11月的驻地。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部旧址、中共中央机要处旧址等,共计石窑洞12孔、平房55间及石凿防空洞1处。毛泽东旧居系一排三孔石窑洞和9间平房组成的小四合院。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
杨家岭旧址位于延安城北的杨家岭村,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机关迁驻此地。杨家岭旧址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旧居和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楼等。毛泽东在此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作。
■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旧居
■延安枣园中央书记处礼堂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全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楼建于1941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许多重要会议。杨家岭旧址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办公室等中央机关旧址。
枣园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的枣园村,1939年初中央社会部机关驻此。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迁驻枣园。这里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和彭德怀旧居,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和“幸福渠”等旧址,共计礼堂1座、西洋式建筑4栋、石窑37孔、瓦房76间、凉亭1座。中央医务所建于1943年,为1座西式砖木结构门诊部。枣园还有作战研究室、机要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和中央社会部等建筑。
王家坪旧址位于延安延河东岸王家坪村,1937年1月一1947年3月是中央军委所在地,也是八路军总部1937年8月一1947年3月的所在地。包括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旧居,军委礼堂、军委会议室旧址和桃林公园。旧址共有石窑22孔、平房53间、礼堂1座、土窑洞数十孔。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位于延安市南关街,建于1941年10月,为砖木石结构,可容纳1200人。此处曾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及以后历届参议会,1943年11月26日——1944年1月7日,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也在这里召开。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旧址位于延安城东桥儿沟,是一座建于1934年的天主教堂。教堂面宽18米,高25米,进深33米。教堂正面耸立3个塔楼,呈笔架形,内部并列两排立柱,为三通廊式。教堂西侧还有40余孔建于民国时期的石窑洞。该建筑1937年1月至1939年2月曾为中央党校礼堂。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1939年8月—1945年10月,此处成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礼堂。
(二)建设工业和民用建筑
中共中央和军队初到延安时,居住地紧缺,建筑设施也不完善,最初只能借住当地居民让出来的部分窑洞建筑,如杨家岭村的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借用山坡上的民居办公和居住。1937年,随着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则下,边区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商业、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事业,建设了一批工业和民用建筑,保障和促进了边区的繁荣和发展。
边区政府成立初期,边区兴建了大量的工业建筑。由陕甘宁边区建设厅筹建或主管的重要工厂有陕甘宁边区炼油厂、难民纺织厂、难民硝皮厂、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延安振华造纸厂、丰足火柴厂等。中共中央管理局于1942年创办延安新华陶瓷厂。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还高度重视文教卫生事业,兴建了大批学校、医院和文化等建筑。主要的高等学校有中共中央党校(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陕北公学(1937年)、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自然科学院(1939年)、泽东青年干部学校(1940年)、中国医科大学(1940年)、民族学院(1941年)、延安大学(1941年)。主要的中学有延安中学、边区中学、米脂中学、子长中学等。主要的小学有延安市第一完全小学、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保小)等。此外,1934年2月,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小学列宁小学在华池县创办。1943年5月,抗大七分校在华池县东华池村建设新址。
延安当时重要的医院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陕甘宁边区医院等;重要的文化机构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总社、新华书店、韬奋书店、中山图书馆等。
(三)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红色建筑
中共中央和革命队伍来到延安,给当时偏僻闭塞的陕北高原带来了曙光,特别是对陕北当时的城市发展和建筑革新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红色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建筑,如行政办公建筑、医疗建筑、纪念性建筑、名人旧居等。延安出现了新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如中央大礼堂、陕甘宁边区礼堂、中央管理局干休所、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楼、中国医科大学校址等一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以功能性为前提,在充分考虑空间实用性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中西建筑文化中的艺术特色和建造工艺,使建筑不仅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而且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独具魅力的延安红色建筑。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专为召开党的七大建造的,由延安自然科学院总务处长杨作材设计,由边区建设厅、鲁迅艺术文学院、茶坊兵工厂、温家沟农具厂(兵工厂)及当地的石匠和木匠共同建造,1942年春动工,年底竣工,进深35米、宽30米、高13米。该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造型,西式柱式和台阶、几何比例的开窗、中国式的坡屋顶、内部窑洞式拱形结构,使大礼堂既有西方建筑的高大气派,又有中国建筑的精致典雅。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在大会开幕式上,朱德向大会致辞,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今天的大会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1]。”
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楼位于延安杨家岭旧址,建于1941年,也是由杨作材设计并组织施工。主楼三层的建筑方案创意十分新颖,用粗石砌大楼,在延安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建筑材料从杨家岭的石崖上就地取材。办公楼采用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火柴盒式建筑形式,中间3层,高而长,两边各2层、略短,最外边1层又短一些,各部分立面均为四方形。3层楼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门,出门为平台,可以散步。平台上铺专烧的方形薄砖,砖下铺敷了原油和土麻刀灰浆,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该建筑设计因地就势,将窗改门,并架设两座天桥,通向西北面山坡,方便了楼房与山坡的来往。办公楼的东厅无外门,出于保密,只保留了一个小窗口,这里根据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的要求设计成了作战室,因此窗户较小,房内设大木板墙,用于挂地图。大楼建成后,得到大家一致称赞。这座楼两端如机翼,主楼同天桥如机舱,平面图像飞机,因此人们称它为“飞机楼”。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在这里举行。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延安中央军委礼堂
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也是将西方的空间组织引入中国建筑的一个成功案例。礼堂外形是传统的中国古建的歇山式,但内部空间组织又借鉴了现代西方建筑的实用形式,整个礼堂既不显突兀,又解决了功能问题,做到了建筑的艺术效果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1945年8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在军委礼堂举行。
1942年1月5日,由建设厅发起的边区土木工程学会成立,推选武可久、李毅、杨作材、李盘铭、丁仲文等人组成执委会。
杨作材(1912-1989年),江西省湖口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总务处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东北林务总局局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冶金工业部设计司司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延安期间,杨作材不仅设计了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楼,还先后设计修建了安塞李家塔礼堂、枣园后沟中央工作会议礼堂、枣园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枣园“品”字形小别墅、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建筑结构改正)、中央党校礼堂等几十处重要建筑,被称为“红色建筑大师”。
注释:
[1]李蓉:《中共七大轶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选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史》)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