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行”悟初心】走进榜罗镇:历史文化积淀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来源:解放军报 · 2024-09-04 14:55:50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开办“‘行’悟初心”专栏,旨在通过对党史、国史、军史遗址的寻访,感悟历史、致敬英雄、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在回望历史中观照现实,在涵养心灵中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在今天人们通常所称的陇中地区,有着颇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古城定西就坐落于此。这里属于周秦故地、关陇咽喉,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今年夏天,我在这里亲眼见识了黄土高原的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现状,深情重温了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历史。


说起陇中,自然要提起通渭。这个因其境内有诸川之水通向渭河而得名的小城,自汉元鼎三年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通渭作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留存下众多革命遗址和文物,无声讲述着革命历史的苦难与辉煌。


说起通渭,又不能不提起榜罗镇。“榜罗”一词系吐蕃语音译,一说意为“盆地”,另有一说意为“骡马市场”。榜罗镇地处通渭、陇西、武山、甘谷4县交界地带,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这个现今人口约4万的小镇,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35年9月17日,红军陕甘支队一举攻克天险腊子口,于18日乘势占领哈达铺。红军长征以来,为更多地了解外界局势以便确定下一步行动,每到较大的集镇,红军总是到当地邮局购买报纸、搜集信息。红军通过在哈达铺获得的报纸,得悉阎锡山的部队正在“围剿”陕北红军刘志丹、徐海东部。这引起了红军的高度关注,经进一步证实得知陕甘两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正蓬勃发展。此时,这支疲倦不堪的队伍,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陕北有刘志丹和红军根据地的消息,犹如久旱后的甘雨,让大家兴奋不已。


经过短暂休整,从哈达铺一路北上的红军,于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当天,毛泽东同志组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上,根据最近了解到的情况,改变了之前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定,确定把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这年10月,红军过了四川和甘肃交界处的岷山,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此时,毛泽东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写下那首响遏行云的壮丽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沿着弯曲的山路,我来到榜罗镇。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进榜罗镇会议旧址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图片、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一处处再现情景……仿佛将我带回到当年的那个重要时刻。


榜罗镇会议之后,红军日夜兼程向陕北进发。在途经甘肃、陕西两省分水岭时,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从江西算起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走下山去,就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了。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吴起镇。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正式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榜罗镇就这样作为一个重要地标,镌刻于中国革命的史册。


在榜罗镇会议旧址纪念馆广场,有一棵枝干粗壮、枝繁叶茂、树冠如盖的大核桃树。此时,一枚枚青绿的核桃高挂枝头,静待金秋的收获。当年,正是在这棵大核桃树下,毛泽东召集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开会,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报告,发出了向陕北集中、北上抗日的号召……


沿着蜿蜒的黄河,我们能听到峥嵘岁月的回响在陕甘大地上激荡。走进榜罗镇,可以感受到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这里的众多革命遗址和文物,讲述着一段段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凝结成为榜罗镇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现在的榜罗镇,自实现脱贫目标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通渭西南部充满活力的城镇。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榜罗镇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这也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作者:胡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