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行”悟初心】永远矗立的英雄

来源:新华社 · 2025-03-11 12:35:05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开办“‘行’悟初心”专栏,旨在通过对党史、国史、军史遗址的寻访,感悟历史、致敬英雄、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在回望历史中观照现实,在涵养心灵中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这座山很高,有着秀丽的风景,却也庄严、肃穆。这座山很静,只有风的低吟,似在诉说着那段令人心痛的故事。隆冬的一天,我们来到这里,带着敬重,带着缅怀。

这里是一片旷野,遍布丛生的杂草。前行、向下、左拐,我们终于看到远处高高的纪念碑。

风一直在吹,撩动着旷野中的草,飒飒作响。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抗战老兵。他提到这里时,眼里的泪光像破碎的星。

他说,他是以后勤战士的身份去的战场。而他的任务,是登记牺牲战友的身份和姓名。

他说,他到达战场时,硝烟已经散尽,旷野归于静谧,然而满目的鲜血和疮痍告诉着后来者,这里刚刚上演了多么惨烈悲壮的一幕。没有时间悲伤,他们将阵亡战友臂上的牌子撕下,郑重地握在手里……

四野一片死寂,战火硝烟似乎顷刻便归于平静。然而这片土地,成了烈士的墓场、英雄的高地。

纪念碑前,是一行行陌生的名字。还有些烈士,走得无声无息,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有一个故事,今天听来依旧让人泪目。

其中一个墓坑正在填埋时,从远处跑来一位年轻的战士。他盯着坑道里看了好久,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墓坑旁。众人惊诧间,他开口了,请求将刚刚放进墓坑里的战士遗体搬上来——“他是我弟弟”。原来,这位战士来自安徽,与弟弟一路追随组织,跋山涉水,并肩战斗。尽管一次次负伤,但所幸他们一次次活了下来。然而就在刚刚结束的这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兄弟两人还是天人永隔……听完他的哭诉,众人合力将他弟弟搬了上来。兄弟二人近在咫尺,又远隔天涯。哥哥伸出一双满是污渍的手,将弟弟沾满血污的脸擦拭得干净一些,又将弟弟已经被鲜血浸染得看不出颜色的一身衣服尽量抚得平整一些。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弟弟身体旁做下标识,给弟弟许下了一个承诺:“弟,我一定努力活着,继续战斗!等战争胜利了,哥一定再回来,把你带回家,带回爹娘身边……”

如今,距抗战胜利已过了近80年。我们不知道那安徽两兄弟最终是否“团聚”,哥哥是否把弟弟带回了家。可在后来,我得到一个消息——抗战胜利多年后,有两位烈士的遗体被亲人带回,其中一位来自安徽。这让我很是欣慰。我愿意相信,那位被亲人寻回的战士就是当年被哥哥埋葬的弟弟。如果是这样,他的哥哥一定战斗到抗战胜利;如果是这样,他们的母亲一定没有连续失去两个儿子;如果是这样,哥哥一定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将弟弟带回了家。

许多烈士家人一生寻找亲人,却始终没有消息。十几年前,一位老人来到纪念碑下。抗战爆发时,她送儿子参军入伍,那时,她尚不知那是她与儿子的最后一面。当她来到这里时,陪同她的民政局同志告诉她:“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民挖开当年掩埋烈士遗体的大坑,把当初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烈士,重新安葬在了一起。”

老人听到这样的解释,长叹一声,沉痛地说:“还是,让他们在一起……”

老人知道,儿子生前在队伍里,每天与战友整齐列队,一起出征。如今在异乡的这片土地上,儿子肯定不会孤独。他与他的战友们,依然是彼时年轻的模样,满怀青春的激情。他们肩并肩、列着队,为着祖国和人民,前进。

老人寻找的儿子,名字就刻在这座纪念碑上,他牺牲时,还很年轻。

如今,他以一个英雄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这片他曾舍命保护的土地之上。

不只是他,还有无数有名、无名的年轻战士们,在这里永久矗立着——他们是我们永远的英雄。

(作者:蒋殊)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