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荔北战役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一场至关重要战役,更是军事智慧与革命精神相互交融辉映历史的典范。这场战役,在陕西省大荔县以北地区激烈展开,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战场上的硝烟与战火,是一次延安精神在枪林弹雨中的生动实践与深刻传播。荔北战役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西北野战军整体战略指挥与各部队协同配合下,第一纵队指战员们英勇作战的集中体现。这支队伍,作为战役的核心力量,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他们不仅在战术上灵活多变,巧妙布局,以少胜多,展现了高超的军事素养;更在精神上屹立不倒,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勇前行。 野战军浴血奋战为人民解放的无畏担当精神 1948年秋,解放战争局势风云变幻。为打破国民党军在西北的防御体系,拓展解放区版图,西北野战军果断发起荔北战役。10月6日,西北野战军发起猛攻,首先向大荔以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发起进击,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国民党军组织反扑,双方在荔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西北野战军顽强抗击,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10月11日,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西北野战军经过艰苦奋战,予敌以重大杀伤,取得胜利,战斗持续了8天。 此役战果辉煌,共歼灭国民党军2.5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与物资,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有力配合了全国其他战场的作战,为解放关中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荔北的战场上,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以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成为令敌人胆战心惊的钢铁劲旅。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与疯狂反扑,他们毫无惧色,以血肉之躯筑起胜利的屏障。 战斗打响后,四团奉命从敌人接合部的二百米到三百米之间穿插。四面都是敌人打来的枪声,但四团的指战员们绝不退缩,沉着冷静,毫不犹豫地向前推进。当他们与南酥酪村的敌人遭遇时,一部分队伍迅速解决这股敌人,主力则坚决抢占张家城,成功割裂了敌四十八旅与十二旅的防御体系。 三团的新战士杨真真,原本不会打机枪。当机枪组长被敌人打死,机枪放在身旁却无法使用时,他急得直跺脚。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细心研究机枪的打法。从单发到连发,他逐渐掌握了操作技巧,最终端起机枪,勇敢地向敌人扫射。他一边射击一边喊:“同志们,我来掩护你们,冲啊!” 在攻打敌四十八旅时,四团一连一班捉到一个敌人的号兵。一班副张玉山灵机一动,命令号兵吹号,将敌人一个排调来,全部解决。他得意地说:“敌人不明我情况,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狠狠地打击他们!” 一团在攻打坞泥村东北宝塔山敌人的集团工事时,炮兵没有及时赶上来。战士们没有等待,而是用自造的手雷,一个一个地将敌人的地堡解决掉。六团在坞泥村战斗中,更是展现了自主执行任务与步兵连续冲锋的顽强精神。从开始攻击直到击溃敌三十八师,占领胭脂山,一鼓作气,中间没有停止一次。 不少同志从负伤到流血牺牲,不管敌人炮火如何猛烈,始终坚持完成任务。四团六连的阵地上,敌人连冲三次。到第四次冲锋时,阵地上只剩下副排长高家凯同志和一名战士。高家凯的手已负伤,鲜血直流,但当十几个敌人冲到他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大喊一声:“同志们,为了胜利,跟我上!”这个阵地最终得以巩固。 西北野战军一纵队这些英勇事迹只是荔北战役中的冰山一角,却生动展现出指战员们为人民而战的坚定信念。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有对人民的深情与对解放事业的执着,这正是延安精神中“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生动写照。 野战军坚强的信念和阶级觉悟铸就钢铁意志 荔北战役不仅是一场与国民党的军事较量,更是一次对革命战士精神的淬炼。第一纵队的指战员们在战斗中深刻认识到自身使命——为广大穷苦人民的翻身解放而战。这种崇高的阶级觉悟,化作他们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体现在对战斗任务的高度负责、对敌人的切齿仇恨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之中。 战斗中,许多战士身负重伤却坚决不下火线,即便面对战友的牺牲,他们的斗志反而愈发昂扬。“我们是穷人,为刘胡兰报仇!为我们自己报仇!”这一声声呐喊,饱含着对敌人的愤怒与对解放的渴望,将个人命运与人民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仇恨升华为阶级仇恨。 据战后统计,一旅二团伤亡358人,负伤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有155人,占伤亡数的43%以上。八旅五团伤亡360人,不下火线的有142人,占伤亡数的39%以上。其中有的负伤二次到四次还不下火线,有的连续负伤几次直到牺牲。 比如,一团战士魏全才负了三次伤,鲜血渗透了衣服,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并且鼓励别人说:“现在是为穷人报仇的时候,快上去捉俘虏。”三团八连战士李宝玉被炮弹炸掉了左脚,他一声不吭地自己抱着身子翻滚到后面去上药。 这种牺牲了仍不放手的英勇顽强的气概,感动了大家。三团八连排长赵学英负了伤,连长督促他几次,叫他赶快下火线,他转了一个弯,又回来继续作战。连长见他又回来了,便再次劝说他,他回答连长说:“人家轻伤都不下火线,看你自己也是这样。”原来连长自己左肩上也负了四处伤,但他只顾督促别人,却忘掉了自己。 最终,这次战斗从班到排、到连,集体的英勇顽强精神非常普遍。因为他们坚信,胜利一定是属于人民的。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实现人民的幸福不惜奉献一切。 野战军群策群力与军事民主绽放的智慧光芒 荔北战役的胜利,离不开第一纵队对军事民主的成功实践。在战场上,每一位战士都成为战斗决策的参与者,充分发扬民主,发挥了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举例,五团二连围攻南酥酪村时,发现一个院子里有30多个敌人。三个排争相请战,战士们纷纷提出从侧面进攻的巧妙建议,他们没有从正面打,而是从侧后方打,最终成功解决了敌人。战士们欢呼雀跃:“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这,就是军事民主的力量。 六连八班副班长叶贵生在西汉村战斗中,带领一个组去摸排敌情。他们发现有七八十个敌人正向他们的方向运动。叶贵生立刻向排长提议:“排长,这边不能冲,要坚守阵地。等一排发起冲锋,敌人注意力转移的时候,我们再抓住机会冲过去。”排长采纳了他的意见,战斗非常顺利,成功占领了敌人阵地,也减少了伤亡。叶贵生又说:“排长,现在敌人已经动摇了,我们要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打,不能耽误时间。”班长接受了他的意见,很快冲下去,连续占领了几个阵地。 这些事例充分彰显了军事民主的巨大威力。军事民主的实践,正是延安精神中“依靠群众、深入群众”理念在战场上的生动体现。第一纵队的指战员们深知,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战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大家成为战斗的主人,才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这种军事民主实践不仅提升了战斗效率,更增强了战士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使部队在战斗中团结协作,所向披靡,向着胜利奋勇前行。 冲锋陷阵的党员先锋彰显了榜样的力量 在荔北战役的枪林弹雨中,中共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的旗帜。全纵队阵亡人员中党员占比超过51%,负伤人员中党员占比亦超过50%。这些数字背后,是党员们无畏生死、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他们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即便负伤也坚持战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战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与学习榜样。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延安精神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集中体现。作为党的先锋队与人民的先锋队,他们深知肩负的重任,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战斗中,他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只为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在那场激烈而决定性的坞泥村战斗中,六团二连连长李迫玉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英勇与坚定。即便身负重伤,鲜血染红了衣襟,他仍旧屹立不倒,毅然决然地坚持指挥着战斗。面对战友们的关切与劝阻,他语气坚定,目光如炬:“我是党员,更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员,我的岗位就在这里,我要和大家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他的英勇和顽强指挥带领下,部队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成功夺取了敌人的核心工事。然而,就在这决定性胜利的前夕,李迫玉不幸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即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他仍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同志们,现在正是党考验我们的时候,为了最终的胜利,冲啊!”他的壮举深深触动了每一位战士的心灵,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大家奋勇向前,凝聚起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信念。 这些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战士们在战斗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拼搏精神,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内涵,为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荔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更是延安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精彩诠释。在这场战役中,指战员们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高度自觉的阶级觉悟、充满智慧的军事民主实践、率先垂范的党员先锋作用,将延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荔北战役,我们不仅要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更要永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以荔北战役的英雄们为榜样,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作者系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会刊编辑部主任)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