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第五集 《险境重生,科技救国》——上海交通大学

来源:CCTV.节目官网 · 2025-09-12 10:59:20

概述简介:

他们辗转千里,在逆境中生存壮大;

他们追寻光明,在危难中熔铸信念;

他们以笔为刃,在黑暗中弦歌不辍。

一代师生,一代脊梁,

一部中国大学的抗战史诗。


《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出品的纪录片,节目共8集,每集20分钟,选取了在中国抗战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用光影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展现高校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以达到引导全国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的教育目的。

 


分集梗概:


第五集 《险境重生,科技救国》——上海交通大学


“海上挖泥船”是中国海洋建设的“大国重器”,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它是创造中国速度的强大助推器,而它出自于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由近代实业家盛宣怀在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发展实业创办的南洋公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这所学校就烙上了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沧桑印记。在它129年的校史中,曾有过一段绝境重生的经历,而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身处战区的交通大学被推到了生死的边缘。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交大西迁的请求却被国民政府拒绝,理由是迁徙奔波,影响高等工科人才的培养。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交通大学被迫迁入上海法租界,深陷敌占区的境地迫使交通大学果断决定在重庆另立分校。自此,开启了在大后方和敌占区两地办学的模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师生们用科技救国、用知识抗战的意志和决心。


胡声求,交通大学1935级航空工程系学生,毕业后赴美留学。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博士学位后,他竟然调动各方资源在美国建起了一个“中国飞机制造厂”,每年生产1800架战斗和轰炸两用轻型军用飞机机身,助力中国抗战。

 

叶在馥,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川江轮”的设计者。抗战时期,川江航运夜以继日抢运了约270万部队、30万吨军火、300万吨物资,川江从“天堑”变成了支撑抗战存续的“生命通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川江轮的建造直接影响了中国抗战形势的发展。

 

还有黄旭华,一位我们熟知的船舶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是在抗战即将结束那年考入交通大学的。他说,学工科是为了用自己的所学直接投身国防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了我国核潜艇项目的研制,隐姓埋名三十年,造出了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

 

上海交通大学从上海坚守到重庆办学,不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还锻造了一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险境重生”的奇迹。这段烽火记忆是一座无形的丰碑,它使今天的交大人始终铭记:学术追求需扎根民族命运,卓越成就当回应时代召唤。

 

(来源:CCTV.节目官网)

 

值班编辑:李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