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马兰小乐队的筑梦人走了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3-23 19:41:00

3月22日邓小岚的子女发出讣告:我们亲爱的妈妈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21日23:48分,在北京天坛医院平静离世,享年79岁。

讣告中写道:邓小岚老人在生前最后的18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北京冬奥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的奥林匹克会歌获得世人高度赞扬,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而且走得安详平静,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慰藉!


1、 马兰情深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清晨的花朵永远的童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

邓小岚深情的演唱,仿佛她又回到了马兰村,和马兰小乐队的孩子在一起。

2022年3月11日邓小岚在中华魂网接受采访中演唱

说到马兰村,邓小岚有说不完的话。

1997年夏,邓小岚和妹妹一起到马兰村祭奠马兰烈士。山深路绕,七岔八岔,邓小岚向路边的一名农妇问路。农妇指着说:“这是麻棚村,再往前走就是马兰村了。” “认识陈守元吗?”“认识啊!”“那是我干爹。”那农妇上下打量着邓小岚,突然惊喜地喊道:“你是小岚子吧?”山高水长,离别51年竟然还有乡亲脱口叫出她的名字,邓小岚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此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和“三千字内著文”佳话,书写了在战火中出版铅印日报的传奇。“1943年秋季,在一次反扫荡转移中,为了不拖累部队,母亲丁一岚独自留在一处山洞中,拿着两个手雷防身,饿了吃土地庙里放的供食,渴了喝岩石缝里滴出的泉水。十几天后‘扫荡’结束,母亲在城南庄附近一间荒废的破屋子里生下了我,后又把我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老乡家里。” “1946年我随父母离开阜平后,干爹还赶着毛驴车,走了两天两夜专门去看我。”往事悠悠,父母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干爹干娘喂养她的艰难时光,都铭刻进邓小岚的心里。

后来,父亲邓拓把与马兰浓浓的鱼水情镌刻进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马兰后人”,留给被马兰老乡哺育过的邓小岚。父亲在写《燕山夜话》时的笔名是马南邨,谐音马兰村。邓小岚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一直把马兰村视为‘第二故乡’。”“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

2003年清明节,退休的邓小岚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再次回到马兰,为葬在胭脂河边的革命烈士扫墓。那一天,恰逢村里的一群小学生也来扫墓。“你们会唱歌吗?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问孩子们,孩子们羞怯地躲闪。“《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会不会?国歌呢?”孩子们只是茫然地摇头。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邓小岚,“我本是随口一说,想和孩子们打个招呼,没想到却是这样的场面,顿时心里觉得特别凄凉,说不出的难受。”

“童年怎么能没有歌声?生活里没有歌声,该是多么苍白!” “这是爸爸妈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我得做些什么。”

2、马兰歌声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宁静的村庄,沐浴着阳光,唱起这歌谣,铁贯山笑了。马兰,早安!天空蔚蓝,阳光洒着泉水欢畅。”

邓小岚说,受父母的影响,她和弟弟妹妹们都热爱音乐。“小时候,妈妈会拿回一些歌片,我就跟着收音机学,也学唱妈妈唱的歌。中学毕业,她考进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并在大学音乐团拉了6年小提琴。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工厂工作25年,音乐是最好的抚慰。见女工们闲暇时无所事事,她领着学习乐器。女工们结婚有了孩子,她又成了孩子们的“邓老师”。女儿的小学校园没音乐课,她主动请缨,业余时间义务教学,带动了整个学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是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放弃,她就永远不会离开。”邓小岚说,动荡的年代、在异乡工作的岁月,都是音乐给予她力量,她深深地体悟到:“音乐,可以让粗粝的生活变得温柔静美。”

2004年的春天,藤萝花开的时候,邓小岚拎着行李箱再度回到了马兰村。走进马兰小学,破旧的教室坐着十五六个孩子,“我来教你们唱歌好不好?”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位“山外来客”。“跟我学唱《小杜鹃》吧!”第一次,山村里有了歌声。

‘小杜鹃,小杜鹃,我们请你唱个歌;快来呀,大家来呀,我们静听你的歌;咕咕,咕咕,歌声使我们快乐!’

2006年,她从亲戚朋友那去筹措到了各种乐器,组建起了6个孩子参加的马兰小乐队。2008年,邓小岚带6个孩子到北京,给原《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演出。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县里开庆祝大会,马兰小乐队受到了邀请表演,邓小岚说“我们还到自己村子和旁边村子里演出,这种节日,农村没什么活动,我想让孩子们有一个记忆。”2010年8月,在全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上,马兰小乐队作为嘉宾进行了表演。2011年6月,邓小岚带马兰小乐队的12名孩子来到北京,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去鸟巢、水立方,参观了国家大剧院,观看了中国木偶剧,并参加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演播活动。2013年又创办“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国内首个儿童音乐节,至今已举办了四届。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打造成一座三层“音乐城堡”。2021年10月,又一艺术建筑在马兰村外的山谷里“亮相”,这是一座建在胭脂河边的“月亮舞台”。8年前萌生的“梦想”终于成真,邓小岚向我们描摹着:“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孩子们在台上唱歌,人们在山坡上、山坡下观看,多美啊!”

18年来,邓小岚往返北京马兰村的行程超过20万公里,带着一批又一批老区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吸引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及主创团队。

3、马兰花开

马兰是我家,盛开着马兰花;大山是我家,我是那山里娃;马兰花儿多,美丽映在阳光下……

2022年2月4日、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44名城南庄的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两度唱响《奥林匹克颂》,溪谷、山岳、海洋、橄榄枝,孩子们用纯净的眼神、空灵的声音传递友谊与和平,也诉说中国的山乡巨变。这其中有马兰小乐队的8名孩子。总导演张艺谋在采访时评价这些孩子的表演,“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它真的是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坐在“鸟巢”看台上的邓小岚,由衷地赞叹:“我们的孩子,从太行深处的山村,走到了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真了不起!”

邓小岚与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及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合影。

邓小岚的女儿刘明明说:“最初爸爸和我们都很担心妈妈的身体,但看到她发自心底的快乐,只好不去‘扯后腿’。我一直在想,妈妈是用行动诠释了梦想与坚持,她很了不起!“

“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他们长大以后,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音乐都可以给他们以慰藉、以鼓励、以支持,对他们一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村庄来说,起码在精神上给他们带来变化”,邓小岚说。

音乐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孩子们回馈给世界美好的歌声。

今天,送别邓小岚,致敬马兰小乐队的筑梦人!

邓老师,一路走好!(作者 纪明星)

2022年3月11日邓小岚与中华魂网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