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可爱的中国》,我便为其文字所震撼了:“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我读此便想,那流淌着鲜血的红土地,长出来的一定是红花吧。那一年,我11岁,刚上小学五年级。父亲买回一本《可爱的中国》,对我说,你该好好读读这本书。我还清晰记得书的封面,火红火红的颜色,至今仍像一团火在我眼前燃烧。书的右上方是方志敏的头像,目光深邃,神情刚毅,一头浓发向后梳理着,给人一种坚毅的力量。
(一)
我至今对书中的文字记忆犹新,曾在一篇散文中慨叹:“一个行将迈向死神的囚徒,没有悲痛欲绝、没有怨天尤人,却面带微笑,用诗的语言讴歌祖国,这是让我最为感动的泪点。”多少年后,我方理解了方志敏那句肺腑之言的深深内涵。一位如此淡定看待死亡的人,将慷慨赴死当作一次浴火重生,凭的是对祖国的大爱,凭的是信仰的力量。
我想起屈原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汨罗江边,楚大夫沉吟水畔,呜咽流水,一夜踯躅,怀石一跃,九死不悔。一部《离骚》,慷慨悲歌,心忧家国,读起来都是泪。两位历史人物相隔了2200多年,一个悲怆投江,一个从容就义,都缘自共有的家国情怀。恰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时至今日,我脑海里还会浮现一间囚室的影像:一张黑漆色长方书桌,一把锯短了脚的矮竹椅,一张单薄的铁床,一只未漆未盖的白木箱……这就是方志敏文中对囚室家具的描绘。囚室里黯黄色的裱纸,蓝磁的痰盂,折叠了三层的棉被,还有几本厚书和墨盒茶盅,这些物品杂乱无章的组合看起来很不协调,且很寒酸,但这并不影响方志敏在这间伴着铁镣声的囚室里,写出振聋发聩的传世名篇《可爱的中国》。
(二)
方志敏在阴暗而狭小的囚牢奋笔疾书,用手中的笔,于方寸之间,丈量祖国的大好山河: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丽的桂林山水……足以傲睨一世。他深情地写道:“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
我一遍又一遍读过《可爱的中国》,倾倒在那优美典雅的文字里,一次又一次叹为观止:“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这是一位革命者,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面对血雨腥风,戎马倥偬,又身陷囹圄之后,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字字含情,句句含爱。
方志敏将祖国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大小湖泊,喻作“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他对其为之奋斗的祖国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将其象征为祖国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界上再没有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这是一位共产党人的情怀,也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想象。文中没有一丝忧伤,半点怆然,跃然纸上的是一副铮铮铁骨和赤子之心。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胸襟,共和国的旗帜,血染着千百万英烈的风采。爱我中华,从来是不需要理由的。
(三)
1935年1月,在浙赣交界的怀玉山麓,红十军团陷入国民党军重围。方志敏命令粟裕等率先头部队冲出重围,自己带着身边十几名警卫人员留下等待大部队。红军虽杀敌无数,但多次突围未果,血战八天八夜。方志敏七天未食、饥寒交迫,藏身在一片小树林里,被搜山的两个国民党兵发现了。他们见捉到一个红军“大官”,不禁大喜过望,满以为这回发大财了。他们认定方志敏身上至少也藏有千八百块大洋,或藏有金手镯、金戒指一类的细软来。万万没想到,他们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只发现一只作战用的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连个铜板都没能找到。这是方志敏在囚牢里所写《清贫》中描述的情节,文字里袒露了革命者坦然之中对鼠目之辈的轻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个共产党人的襟怀,岂是以升官发财为“己任”的国民党军人所能理解得了的?在囚室里,每日埋头写作的方志敏,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容笑对那些走马灯似的来“劝降”的国民党高官,横眉冷对那些污蔑他只顾工农利益,却不爱国家、不爱民族的谬论。方志敏奋笔疾书,在人生最后时刻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他深晓自己是一个“待决之囚”,遗憾“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但他依然要用最后的时光,为可爱的中国留下一片赤子之情。我一次又一次被这情感跳动的文字所打动,有种高山仰止之感。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对国人的最后的呐喊,面对“到处可以看到高傲的洋大人的手杖,在黄包车夫和苦力的身上飞舞;到处可以看到饮得烂醉的水兵,沿街寻人殴打;到处可以看到巡捕手上的哭丧棒,不时在那些不幸的人们身上乱揍”,他要唤醒尚在沉睡中的民众。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对民众最后的呼唤,“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这是囚牢锁不住的最后吼声。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对祖国最后的告白,他坚信有真正为工农阶级谋解放、为民族谋解放的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是一个含笑走向刑场的囚徒,用鲜血浇灌的赤诚之花,是对祖国母亲大写的爱。
(四)
儿时,我读《可爱的中国》,远没今天理解得这般深刻,我为方志敏的家国情怀和献身勇气所感染、所感动,但我并未能真正走入他浩瀚的内心世界。今天,我懂了:为什么那么多革命先烈,像方志敏一样慷慨赴死,含笑九泉。在他们心中都憧憬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中国,他们在用生命书写对祖国的大爱。
前段时间,我去故宫博物院观赏“何以中国”展览,在展厅里,我流连于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中,仰望日月星辰,天地之间;感受泱泱中华,海纳百川。我蓦然想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对祖国万里沃野、壮美山川的赞美。可爱的中国,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何以中国?是青铜重器何尊,尊内铭文出现的“中国”二字,迄今有3000多年。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亮眼浪花。恰如方志敏所言:“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
而今,方志敏的遗愿一步步地实现了。当我从直播中目睹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回的视频,女航天员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的那一刻;当我从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中分享中国奥运军团满满的收获,以及“折柳寄情”的浪漫惊艳世界的那一刻,我愈发有了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已“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祖国母亲也“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重读《可爱的中国》,我的心融入窗外的春色里。想到这些年,我走过十几个国家,但转了一圈,还是觉得自己的国家好,尽管她还是发展中国家,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就像方志敏烈士所言“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想起那年春上,我来到云南丽江,看到玉龙雪山一条清澈的小河,顺茶马古道潺潺流淌,一直流到村寨里,我在纳西族大叔家的外廊里惬意地喝碗茶、听鸟语、闻花香。想起那年夏日,我来到科尔沁草原,熹微的曙色给辽远的碧野镶金镀银,乳白的蒙古包旁,狂奔的骏马踏破绿毯般的牧场远逝,悠扬的马头琴将顶碗舞姑娘的情韵掠上琴弦。想起那年秋天,我来到乌苏里江畔,一江碧水,托起久唱不衰的《乌苏里船歌》,一方黑土,承载着金黄的稻浪。我与同行友人在中国界碑前留影,让丰盈的岁月,在静水中诗意般流淌……
这就是我可爱的中国。这就是我美丽的中国。这就是我生命里的中国。
(作者 剑钧)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