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回应
近期,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
一、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二、教育部立即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是教材内容、插图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三、畅通中小学教材问题快速反映通道,欢迎社会各界随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将认真研判、及时处理。教材问题反映邮箱:jcwt@moe.edu.cn。
教育部
2022年5月28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人教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
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发布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整改说明。该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
说明中提到,近期,该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网上受到批评和质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材质量的担心。“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自责和内疚,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于大家对我社中小学教材的关心表示真诚的感谢。“
人教社表示,该社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整改工作,到今年9月1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时使用新教材;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该社将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遴选优秀设计团队,对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所有插图进行绘制更换;在重新绘制过程中,该社将专门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一线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该社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完善机制,对社内其他教材进行深入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我们真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欢迎大家对教材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反馈邮箱:jcfk@pep.com.cn)。“人教社表示。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
法治日报:毒教材整改不能避开追责问责!
5月28日晚,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插图事件道歉并发布整改说明,教育部要求全面排查全国中小学教材。然而,一句道歉、一个整改承诺就够了吗?
单从法律角度来讲,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出版、进口含有禁止内容的出版物,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只是大张旗鼓地道歉整改,而没有深挖根源、没有人因此担责,以后“毒教材”“毒绘本”事件恐怕还会发生!警惕不良价值导向披上看似“美好”的伪装向孩子下“读手”,问题教材整改不能止于道歉!严查各环节失守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才能发挥更大警示作用!
(来源:法治日报)
陈志文:教材问题无小事
很多人没有料到,人教社数学教材上的几幅插图被批太丑,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人教社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将重新绘制部分插图。教育部教材局也已介入调查。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教材编辑出版上,我们执行的基本都是“一纲一本”的教材政策,即一个教学大纲,主要科目均采用统编的教材(基本都是人教社编辑出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个别地方做一些尝试,局部使用非统编教材。上世纪末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启动,在强调个性、赋予学校与教师更大自主权的理念推动下,实行了几十年的“一纲一本”教材政策逐渐被“一纲多本”取代,后者成为此后多年教材编制出版发行的主导思想。这一改革思路也被一些专家称为“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课程民主”,具体的抓手就是教材的多样化。美国从来没有过统编教材,这是当时一些专家提及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推动下、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一度非常活跃,各个出版社都介入到教材出版中。仅按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审查的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多达22个学科167种,普通高中为16个学科67种,“形成百花齐放的教材建设格局”。
客观而言,“一纲多本”为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种“百花齐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科学性、准确性的问题,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教材的编辑出版是极为严肃的事情,更是专业的科学问题、教育问题,需要编者对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具有长期经验。同时,在技术层面,普通图书是允许出版存在差错的,但在教材上,这是不被允许的。一下子冒出167种教材,需要多少专业的编辑队伍?虽然有着严格的审定、监管,但是新教材不可避免地出现错别字、错题等各种硬伤,印刷错误也时常见诸报端。甚至一些书商也借用某些出版社的旗号,介入到地方校本教材的编辑出版中。
更严重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教材与课程是我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抓手,但是一些教材,尤其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教材,因为把关不严、编辑出版者的政治意识与素养不足出现过一些错误。比如地图使用不当、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的观点等。原语文统编教材中个别传统的经典文章被删减(比如鲁迅的作品),引入一些未经证实的外国名人故事,插图中也出现过崇洋媚外的情况。
2015年前后,这些问题一度集中爆发,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大规模调整。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同时成立教材局,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与此同时,对于“一纲多本”的政策也适时作出了调整,同意识形态直接关联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三科全部改为国家统编教材,即回归“一纲一本”。2017年9月起,新的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发行,并提出3年全覆盖。此后,全国的教材编辑出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质量的审定与管控越来越严格,并持续推进对教材的全方位质量审核。
2017年以来,中小学教材曾经的乱象得到根本性遏制,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显然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比如这次的插图事件。同时,相关舆情再次提醒我们:教材无小事,哪怕是一个插图、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符号。
(作者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