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正在辽宁省锦州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在这里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
纪念馆中,革命烈士用过的爆破筒残片、战斗英雄获得的奖章、战斗模范连获得的奖旗……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胜利的来之不易。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重温74年前的峥嵘岁月——
1948年9月,我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并获得胜利。这场艰巨的攻坚战揭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
辽沈战役我军进攻
1948年9月12日,由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发起的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
为何选在锦州?这是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在整个战役进行前即定下的高瞻远瞩的战略。
从局部看,长春是东北国民党军的弱点,东北野战军先解放长春,虽然便于部队行动和根据地人民支援,但从全局看,解放长春会牵制东北野战军精力,反而给沈阳、锦州地区国民党军南撤提供机会,给中原地区的解放工作带来压力。因此,中央便将战略眼光落在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锦州。毛泽东同志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把东北战场的陆上通道切断,将敌军封闭在东北境内,然后加以各个歼灭,是毛泽东为辽沈战役制定的基本方针。后来许多人用“关门打狗”来形容这个方针。
战役前,东北野战军已有正规军12个纵队,下辖36个师,另有17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1个独立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个坦克团,共约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33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
此时,东北国民党军有55万人,其中正规军4个兵团,下辖14个军共44个师,约48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及附近地区。由于北宁铁路若干段及营口的海港被人民解放军控制,因此长春、沈阳守敌的物资补给全靠空运,供不应求。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仅用31个小时就攻占了全城,共歼敌10万余人,其中俘虏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以下官兵8.8万余人。这是继攻克济南之后,又一次攻克敌10万人守备的城市,并且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坚固设防城市速战速决的范例。
10月17日,国民党长春守敌60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2.6万人起义,并将城防司令郑洞国的突围计划交给了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郑洞国慑于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的强大军事压力,于10月21日率所部放下武器,听从人民解放军发落。至此,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锦州、长春相继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后,曾欲增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在辽西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境地。东北野战军于10月26日在辽西平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围歼战。经过48小时的激烈战斗,于28日拂晓,将廖耀湘兵团5个军共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总计10万人,全部就地歼灭,活捉兵团司令廖耀湘,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辽西围歼战,两天歼敌10万人,其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是空前的。
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军部队占领辽宁沈阳火车站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连同各特种兵部队及地方保安部队共47.2万人,使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下降到200余万人,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从此人民军队有了巩固的、有较强物质基础的战略后方。
东北战场的结局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使全国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因伤心过度,在北平吐血不止,回到南京后还继续吐血。他说:“东北一经沦陷,华北必将相继失守,而整个形势也就不可收拾了。”
辽沈战役的胜利,来自于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战役后东北我军可以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战役中我军首取锦州,切断国民党军华北与东北的联系,实现“关门打狗”局面,促成辽沈战役胜利。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曾就抗战胜利后党在东北的部署指出:“这是多么富有远见的战略决断!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个战略决断对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辽沈战役的成功经验深刻说明,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并赤胆忠心践行党的战略策略,善作善成坚持党的战略策略,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今天,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我们,面临着各种新的风险挑战。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就越要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完整、准确、全面地将党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底。
责任编辑: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