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是“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一五”时期国家对辽宁进行了重点建设。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辽宁安排了24项,还安排了省市重点项目730个。“一五”时期,辽宁新建和扩建的这些工业项目,总投资达46.41亿元,占全国同期工业建设投资的18.5%,占全省经济建设投资总额的71.3%,其中重工业建设投资达43.6亿元,占全省工业建设总投资的93.9%。到“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辽宁重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工业结构和布局明显变化,形成了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中部工业地带和以大连为中心的丹东、营口、锦州等沿海工业城市,形成了首尾相连、比较集中的工业城市群体。
辽宁是“共和国装备部”。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辽宁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构筑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占全省工业经济的1/4到1/3,是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底气。
辽宁是“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这个地区不仅重工业比重大,而且基础雄厚。“一五”时期以来,辽宁重工业产值一直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大中型骨干企业多,实力强。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化的初始发力点,这些发力点就在于它为共和国的工业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中国的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条重轨、第一台大功率变压器、第一台重型水压机、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块顺丁橡胶产品、第一根直径100毫米的不透明石英玻璃管、第一辆大功率的内燃机车、第一台晶体管的计算机等等,都诞生在辽宁。
辽宁有厚重的“英模文化”。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全面振兴新时代,辽宁都是一个英模辈出的地方。辽宁的英雄模范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国内罕见的。改革开放前30年,辽宁一省的全国劳模是全国的十分之一。到目前,辽宁1500多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辽宁有一种崇尚英模、学习榜样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学习英模精神,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辽宁是“三线”建设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从“一五”到三线建设时期,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根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原则,辽宁倾其所有,将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的工业实力雄厚企业中的优秀干部、技术骨干和先进设备陆续派遣、迁往四川、贵州、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全力支援内地和援助中西部,始终在三线建设中扮演着最重要角色,发挥着最重要作用。辽宁支援力度之大,涉及行业之广,搬迁设备、援建人员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
辽宁是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辽宁工人阶级唱响了一曲曲奋斗和奉献之歌,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成就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伟业。共和国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作者:梁启东,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