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一个苹果”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信阳日报 · 2022-08-21 02:59:26

“我这辈子就是在替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替他们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2021年6月15日7时30分,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张计发逝世,享年95岁。


图片来源:信阳日报

17岁的张计发:我要当兵


张计发,河北省赞皇县人,生于1926年。


1942年参加抗日先锋队,1945年正式加入八路军,1947年1月入党,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战。


在张计发的档案里,一份自传写道:


“我出身贫农家庭,自幼饱尝困苦,曾眼见大姐被卖……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城守不住,村也难保……当八路军光荣,打了胜仗老百姓都来慰问。”


17岁的张计发打心眼儿里想着一件事:


“我要当兵。”


1945年7月,张计发如愿参军。


华北平原的放牛娃逐渐成长为解放军战士、排长。


1951年,他随志愿军第15军入朝作战,并于次年10月30日,在上甘岭迎来了此生最难忘的战斗。


图片来源:信阳日报


《一个苹果》的故事


1952年10月14日晚,张计发作为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带着160多人的队伍投入到上甘岭战役中。


10月30日晚10时,7连的目标是夺回上甘岭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历经血战,全连战士只剩下8人,终于稳固了597.9高地主峰。


在上甘岭战役中,比战斗牺牲更残酷的是没有水。


张计发说,步话机员常常急得打自己的嘴巴,为的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


为了将物资送往阵地,后勤运输人员大部分牺牲在封锁线上,第15军紧急采购了8万斤苹果,但最终只有一个苹果送到了张计发所在的主坑道。


就是这一个苹果,在7连每个人手中传了一圈,谁也没舍得吃。


张计发只好用激将法:“这么多人,连一个苹果都消灭不掉,怎么打敌人?”


说完,自己在苹果上咬了一点皮,传给其他人。


就这样,8个人一点点分食了1个苹果。


也是这一次战役,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图片来源:信阳日报


电影《上甘岭》看了无数遍,每一次都含着泪没看完


“我不记得击退敌人多少次,但就算只剩8人,我连也并未后退,完成了坚守阵地24小时的任务。”


电影《上甘岭》中战事的激烈,令人印象深刻。


但真实的战争,却远不是电影能够呈现的。


张计发说自己不知看了多少遍电影,但每次都是含着泪,没看完。


二排排长孙占元,被敌人炮弹炸断了双腿,仍在阵地上指挥战斗。

用敌人的两挺机关枪掩护五班战士易才学完成连续爆破任务。当敌人涌到跟前时,他拉响最后一颗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

五班副班长李忠先,对战士们大喊:“我们一定要把口子打开,让我连冲上去,同志们掩护我!”说罢抱着爆破筒跳进敌人的火力点,20多个敌人被炸在里头,自己也壮烈牺牲……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心中只有祖国,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阵地,决不会向敌人屈服!”


图片来源:信阳日报


“我这辈子就是在替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


1956年12月1日,根据上甘岭战役改编的电影《上甘岭》上映。这让张计发作为张连长的原型被全国人民熟知。


“英雄连长”的称谓让他很不安,也总是拒绝:“我不是英雄,我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而说到自己,他将自己形容为“幸存者”。


无论在什么场合,张计发只要听到谁说他为革命做了多大贡献,他首先想到的都是牺牲的战友:“我这辈子就是在替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替他们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致敬!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