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校招生季,有关高校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
近期,网上一则“细数清华大学五宗罪”的视频被广泛传播。
因视频里提到“8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清华大学也被一些人冠上了“留美预备学校”“带头讨好西方”的罪名。
罔顾事实杜撰的谣言,为何总有人相信?“不管真假、先踩两脚”似乎已经成为了互联网舆论的正常操作。
这番景象,多少让人有些唏嘘。
01
警惕谣言 看看权威数据
对此,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公众号发表《关于清华的这十个谣言,不要信!》一文。
文章表示,根据清华每年官方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5年来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最高未超过16.5%,而且连年下降,2022年只有7.1%,并称这个出国率在国内高校中并不突出。
图源: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公号
据极目新闻报道,“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证实,2022年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在2022年只有7.1%。
“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相关截图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清华大学毕业总人数为8003人,就业的有5015人,占62.7%,深造的数据中,出国(境)566人,占比为7.1%,与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公号发布的数据一致。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2022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称,自1978年以来,累计有625.68万人出国留学,近500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八成左右。
新京报发表《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评论:
有关“清华的留学生几乎都留在国外建设他国”的说法也明显立不住脚。且不论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发展平台的权利,只要翻一翻清华校友总会公布的数据就会发现,截至2021年4月,2002—2011级出国(境)清华校友中已有超半数回国工作,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
当然,除了用事实驳斥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言论外,为什么一部分网民用清华大学来上纲上线、制造的噱头总能牵动舆论神经,也值得全社会反思。
利用民族情绪炮制争议话题、煽动对立,早已成为了一众无良自媒体账号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特别是这些涉及知名学府、公共机构的谣言,“不管真假、先踩两脚”似乎已经成为了互联网舆论的正常操作。
02
被造谣应当怎样维权?
针对此事,新京报传媒研究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樊勇。
樊勇表示,捏造、歪曲关于清华大学的信息属于诽谤,是侵害清华大学名誉权的违法行为。同时,这些不实内容经过传播,形成了清华大学等高校“培养学生为讨好西方”等错误舆论,扰乱了社会秩序,可能构成治安违法行为。
就清华大学这个事件来说,现在已经形成一个舆论的热点,平台有义务正本清源,尊重清华大学的回应权,突出和推广清华大学发布的澄清信息。对于已经证实是不实的内容,要删除、屏蔽或者断开链接。对于歪曲捏造、发布、传播相关不实内容的网络用户,要依据相关的部门规章以及平台规则作出处理。
他还说,由于这次事件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舆论后果,除了及时澄清、发布真实的信息、通知相关平台等措施,高校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网信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办:
为加强“自媒体”管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1.严防假冒仿冒行为。网站平台应当强化注册、拟变更账号信息、动态核验环节账号信息审核,有效防止“自媒体”假冒仿冒行为。对账号信息中含有党政军机关、新闻媒体、行政区划名称或标识的,必须人工审核,发现假冒仿冒的,不得提供相关服务。
2.强化资质认证展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对未认证资质或资质认证已过期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暂停提供相应领域信息发布服务。
3.规范信息来源标注。“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发布时在显著位置展示。使用自行拍摄的图片、视频的,需逐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使用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的,需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引用旧闻旧事的,必须明确说明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4.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网站平台应当要求“自媒体”对其发布转载的信息真实性负责。“自媒体”发布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在信息发布页面展示“自媒体”账号名称,不得以匿名用户等代替。“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不得以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方式,影响信息真实性。
5.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鼓励网站平台对存在争议的信息标记争议标签,并对相关信息限流。
6.完善谣言标签功能。涉公共政策、社会民生、重大突发事件等领域谣言,网站平台应当及时标记谣言标签,在特定谣言搜索呈现页面置顶辟谣信息,运用算法推荐方式提高辟谣信息触达率,提升辟谣效果。
7.规范账号运营行为。网站平台应当严格执行“一人一号、一企两号”账号注册数量规定,严禁个人或企业操纵“自媒体”账号矩阵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应当要求“自媒体”依法依规开展账号运营活动,不得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消费灾难事故,不得以防止失联、提前关注、故留悬念等方式,诱导用户关注其他账号,鼓励引导“自媒体”生产高质量信息内容。网站平台应当加强“自媒体”账号信息核验,防止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重新注册。
8.明确营利权限开通条件。“自媒体”申请开通营利权限的,需3个月内无违规记录。账号主体变更的,自变更之日起3个月内,网站平台应当暂停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营利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广告分成、内容分成、电商带货、直播打赏、文章或短视频赞赏、知识付费、品牌合作等。
9.限制违规行为获利。网站平台对违规“自媒体”采取禁言措施的,应当同步暂停其营利权限,时长为禁言期限的2至3倍。对打造低俗人设、违背公序良俗网红形象,多账号联动蹭炒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等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取消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网站平台应当定期向网信部门报备限制违规“自媒体”营利权限的有关情况。
10.完善粉丝数量管理措施。“自媒体”因违规行为增加的粉丝数量,网站平台应当及时核实并予以清除。禁言期间“自媒体”不得新增粉丝,历史发文不得在网站平台推荐、榜单等重点环节呈现。对频繁蹭炒社会热点事件博取关注的“自媒体”,永久禁止新增粉丝,情节严重的,清空全量粉丝。网站平台不得提供粉丝数量转移服务。
11.加大对“自媒体”所属MCN机构管理力度。网站平台应当健全MCN机构管理制度,对MCN机构及其签约账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自媒体”账号主页,以显著方式展示该账号所属MCN机构名称。对于利用签约账号联动炒作、多次出现违规行为的MCN机构,网站平台应当采取暂停营利权限、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
12.严格违规行为处置。网站平台应当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自媒体”违规行为。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纳入平台黑名单账号数据库并上报网信部门。对转发谣言的“自媒体”,应当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对未通过资质认证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发布的“自媒体”,应当采取取消互动功能、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
13.强化典型案例处置曝光。网站平台应当加强违规“自媒体”处置和曝光力度,开设警示教育专栏,定期发布违规“自媒体”典型案例,警示“自媒体”做好自我管理。
各地网信部门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管,开展对资讯、社交、直播、短视频、知识问答、论坛社区等类型网站平台的督导检查,督促网站平台严格对照工作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加强“自媒体”管理。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