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一:敢于斗争的刚毅性格】来自东方的施恩者②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7-27 17:23:06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超智慧!敬请收听:


来自东方的施恩者②.wav(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一 敢于斗争的刚毅性格

来自东方的施恩者②


本篇梗概: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8个字,不仅概括了毛泽东的刚毅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耐于吃苦、乐于吃苦、寄希望于日后或将来、胸怀大志而因条件所限甘于吃苦的远大抱负。


毛泽东长得像他母亲,天庭饱满,大而睿智的眼睛,十分逗人喜爱。


文七妹于1896年4月3日生了泽民,1905年9月25日生了泽覃,还生过两个女儿,都夭折了。


1912年韶山出现大旱灾,毛顺生远房族弟毛尉生将自己的女儿菊妹子过继给顺生夫妇做女儿,菊妹子那年7岁,取名毛泽建。


毛泽东自6岁起就开始跟着父母亲干活。他的任务是放牛、打猪草。儿童时代的毛泽东干起活来肯动脑筋、找窍门。放牛时他把邻近的放牛娃召集起来,分成两班,一班负责看牛吃草,另一班到山上采野果子,第二天轮换。采到的果子按人分配,剩下的用绳子拴起来吊在树上,比赛弹跳力,谁跳起来够着野果子就归谁,这样大家玩得开心,牛也放了,也玩游戏了。


作为从小参加劳动的农家子弟,毛泽东对穷苦农民非常同情,经常去帮助他们干活。有一年秋收季节,打下来的稻谷在稻场里晒着,突然天下起了大雨,大家都忙着收自己的谷子,而毛泽东却跑到一个佃户老大娘家里帮着收谷子。他父亲生气了,而毛泽东说,人家家里穷,人手少,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儿不得了,咱们家里谷子多的是,损失一些不要紧。


1902年春,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毛泽东开始上学了。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先生邹春培的学馆里受启蒙教育。邹先生50多岁,把毛泽东引到写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之位”的神龛前作揖磕头,行完大礼,笑嘻嘻地对送学的家长毛顺生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顺生说:“种田人家的子弟,不希望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钱,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往来信札,就要得了。”


毛泽东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快就过了识字关,一年后就学《论语》了。


在南岸私塾后面,住着邹四阿婆一家。宅旁种了一片果园,种了桃树、梅子树数十株,每到果子成熟时,学馆的伢子们就来偷果子吃,邹四阿婆费了很大的劲守护着。有一天,下课的铃刚刚响过,毛泽东和几个小伙伴见邹四阿婆没在树下做针线,像猴子一样敏捷攀上树枝,摘那熟了的果子,连吃带往兜里装。邹四阿婆从屋里出来,举着一根竹竿子,大喊一声:“你们这些小泥鳅,看我不打断你们的腿。”众学童跳下树枝就跑,邹四阿婆紧追一个大个子孩子,边追边数落:“好呀,石三伢子,你竟带领这帮孩子来偷果子,我非逮住你交你爹治你不可!”毛泽东对邹四阿婆做了个鬼脸,跳进一条河里跑掉了。


时值盛夏,有一天,天气炎热,上完两堂课后,先生叫大家温习,自己回家办事去了。念了一会儿书,毛泽东提议:“天气这么热,咱们洗个澡再念吧!”会游泳的孩子纷纷响应,跟毛泽东出了校门就到了河边,扑通!跃入水中。先生回来看见学生赤身露体在河里游泳,以为不雅,要惩戒他们。毛泽东站起来申辩说:“圣人是允许下河里洗澡的。”邹先生闻之一愣,怒斥:“毛泽东,你说,圣人在哪个地方说过可以下河洗澡?”


毛泽东回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川上不就是河里吗?孔夫子都下河洗澡,我辈圣人子弟为何不能?”


老先生一听,想起确实有这样一段书,自然又感到自己下不了台,一时就散了学,跑到上屋场找到毛顺生说:“你家泽东了不得啦,他的才学比我高,我教不了他啦!”


毛顺生听说儿子带头闹学,还敢跟先生顶嘴,当即火冒三丈,他放下手中的农活,跑到私塾,捡了一根楠竹竿子,看见毛泽东正和同学们往家里走,劈头盖脸打来,毛泽东回头就跑。父亲追不上他,就发狠跺脚道:“你敢回来,我非打死你这个没王法的东西。”


毛泽东的反抗意识由此产生,他采取离家出走的办法,就决定去县城。但是他毕竟才11岁,没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县城在哪里,结果在山里迷了路,转了三天三夜,还没走出韶山冲。儿子没回家,做父亲的也着了慌,托人帮助四处寻找。在离家八里远的地方,毛泽东被一个砍柴老人碰见,被送回了家。毛顺生见儿子被人送回来了,自然是感激不尽,送走了老人,对儿子再也没有责打。毛泽东到了学堂,邹先生态度也缓和了。


不久,毛泽东转学到私塾先生毛宇居的书馆,读四书五经。这些被认为是儒家的经典。毛泽东博闻强记,应对如流,先生从难要求他,经常对他加大课业量。一天,毛宇居先生外出办事,临行前规定学生在课堂背书,不许外出。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后山摘毛栗子,回到课堂上,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给先生讲桌上也放了一份。毛宇居先生回来了,不仅不领情,还责问:“谁叫你们到处乱跑?”毛泽东说:“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记硬背也记不住。”先生手拍戒尺,说“放肆”。先生知道背书难不倒他,便心生一计,把毛泽东叫到院子里,指着一口井说:“我叫你赞誉这井。”这时同学们都来到院子里看先生怎样惩治毛泽东。只见毛泽东围井口转了两圈儿,说道: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敏捷的才思和深刻的讽喻,给先生和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先生毛宇居暗暗称奇,认为这孩子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之才。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提出停学务农,在家自学看书。毛泽东的本意是不受约束地在家读一些杂书野史。父亲说:“我原来就没有指望你去考秀才、举人,现在又废除了科举,再读也没有用,田里活儿忙不过来,你回来也好。”


毛泽东辍学在家,白天跟家中雇请的长工一起干活儿,犁田、插秧、割谷、砍柴、挑粪、喂猪,样样活儿都干,还常跟长工争着抢重活儿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有很深的体会。这期间,他对父亲的严厉管教也感受很深,后来他回忆说:“父亲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记,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性格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做父亲的期望儿子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生财有道的精明人。一旦发现儿子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的冲突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形成了他最初的反抗心理。


1910年秋天,父亲毛顺生打算把17岁的儿子毛泽东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就在这个时候,他向父亲提出要继续上学。在亲戚和邻居的劝说下,父亲毛顺生同意了。


毛泽东选中的学校是东山高等小学堂。这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它虽然也教经书,却主要实行“新法教育”,讲授包括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现代课程,教学方法也是欧洲式的。该校坐落在邻县湘乡的一个名叫东山的村子里,距韶山约有50里路。


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一决定,对毛泽东的一生无疑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可以想象,如果毛泽东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去做米店的伙计的话,毛泽东就不是日后的毛泽东了。


毛泽东入学的时候已经17岁了,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一路陪着他的,是比他年长9岁的表哥文运昌。事实上文运昌当时已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正是在这位表哥的怂恿下,毛泽东才选择了这所学校。


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转折,他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的内容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那时的他,已经有了经天纬地、青史留名的志向。


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总共学了7个月。1911年初,他决定去湖南省会长沙报考那里一所中学。他带着东山小学一位老师的推荐信和很少的行李,徒步走了120里路,前往那个尚不熟悉的大都市。他就是这样告别了孩童和少年时光,离开了东山学堂,迈向了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新世界。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8个字是1913年秋末冬初,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所作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所写。其意为只要能吃苦、吃得了苦,那么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做、去完成。


短短的8个字,不仅概括了毛泽东的刚毅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耐于吃苦、乐于吃苦、寄希望于日后或将来、胸怀大志而因条件所限甘于吃苦的远大抱负。


(策划:司海燕;导演:孙铄;编剧:潘亚男;制作:孙铄;演播:纪小鹿、司海燕、王瑞、王昕彤、宋鲁超)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