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来自东方的施恩者 ④(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一 敢于斗争的刚毅性格
来自东方的施恩者 ④
本篇梗概:
毛泽东性格的深化。典型的严父慈母构成的家庭,塑造了独具特质的毛泽东。父亲强悍、孤傲、坚忍、不屈的性格和专横、自私、刻薄的行为磨砺着毛泽东;母亲善良、温和的性格和无私、大度、富有同情心的品质同样影响着毛泽东。毛泽东的性格正是在父母亲的交互磨合中塑造出来的。
1937年11月,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谈到少年时代家境情况时说:
“这时我家有15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子。一家五口人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
“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就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些钱。他成了‘富’农之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他雇了一个长工,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我6岁就开始干农活了。我父亲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他只是从贫苦农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个高一些的价钱……”
毛泽东还接着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
家庭内部的冲突,父亲的暴躁性格,母亲的懦弱无助,所有这些不可能不对这位未来革命者的个性产生影响,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充满激情和自尊的“反叛者”。用他女儿李讷的话说,他的性格之倔强不亚于他的爷爷。实际上,这对父子性格确实非常相似。父亲对他的蔑视在少年毛泽东心中唤醒了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的强烈冲动。在中国,湖南人以性格直率、火暴著称。故而不妨说,毛泽东顽强刚毅的个性既有家庭渊源,又有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根源。
一个人的个性气质的培养在幼年时期非常重要,尤其是6岁以前。毛泽东出生在湖南一个条件并不差的农村家庭,母亲善良、温柔,但父亲有些严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父母性格差异越大,对孩子的影响也就越大,孩子的包容度和学习能力就越强。作为长子,毛泽东从小就懂得担当,而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保证了他可以读书。这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了毛泽东非同常人的自信和成功。
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构成的家庭,塑造了独具特质的毛泽东。父亲强悍、孤傲、坚忍、不屈的性格和专横、自私、刻薄的行为磨砺着毛泽东;母亲善良、温和的性格和无私、大度、富有同情心的品质同样影响着毛泽东。毛泽东的性格正是在父母亲的交互磨合中塑造出来的。父亲给他棱角,母亲给他柔情。他既抛弃了父亲自私的一面,又留下了父亲坚韧强悍刚毅的一面。他既接受了母亲无私的一面,又抛弃了母亲逆来顺受的一面。这些为他立志要改造整个社会埋下了种子。后来他意识到,他斗争的对象不应当是父亲,父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勤劳、节俭。父亲的自私是为了他的家人,是为一家之私。他毕生要与之斗争到底的,不是像父亲这样的人,而是一个社会制度,是许多可恶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多次与堂弟毛泽连谈及了这一思想斗争的过程。
他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之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是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怎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寻找一条解救劳苦农民的道路。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意识到:“唯有反抗才有出路”。参加革命后,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重,反抗愈烈”。他的反抗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畏权贵,为革命事业的胜利,敢拉皇帝下马。
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进京,住在老师杨昌济家里。这时,毛泽东与杨开慧建立了恋爱关系,并有了“定情”的标志。杨昌济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润之是大才,这一点我早就看准了,他的冲天豪情,绝世抱负,都是我生平之所未见,能够教出这样一个学生,是爸爸一生最大的成就—可也正因为如此,他并不见得是个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伴侣!”
还说:“没有人比我这老师更了解润之,他的心太高,个性太强,他太执着、太倔强,给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太大太重,他就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或许能成就惊天伟业,但也必须为此一往无前,并不惜个人的一切—包括他的家庭!”
还说:“润之的将来,会牺牲很多很多,跟这样一个人相爱相守,将来付出的也会太多太多,甚至会多到一个俗世中的女人难以承受的地步。开慧,爸爸知道,你平时胆子小,可要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你。爸爸今天跟你说这些,也不是强求你非要听爸爸的话。选不选润之,你自己做决定。爸爸只是希望你,真的做好这个准备,愿意为了润之,为了这份感情牺牲将来的一切吗?爸不需要你的回答,由你自己做这个回答。”
杨昌济同女儿杨开慧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毛泽东性格的真知灼见。
1920年1月17日,一代名士杨昌济不幸在北京逝世。
1920年冬,在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筹办下,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结婚了。他们的结婚,一没嫁妆,二没坐花轿,三没办酒席。家具什物全是旧的。木格子窗下摆着一张方桌,几张方凳。旧式的床上,挂着白夏蚊帐,被褥枕头也都是杨开慧日常用的。只是窗前摆了几株山茶花,为新房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喜悦。
(策划:司海燕;导演:孙铄;编剧:潘亚男;制作:孙铄;演播:纪小鹿、司海燕、王瑞、王昕彤、宋鲁超)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