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②(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一 敢于斗争的刚毅性格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②
本篇梗概:
毛泽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为重,面对外部压力从不退让,从不屈服,迎难而上,积极抗争。
毛泽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为重,面对外部压力从不退让,从不屈服,迎难而上,积极抗争。
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名为国共和谈,实际是三国四方的美蒋苏三方对中国共产党一方的引诱与施压。8月14日,即南京政府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一天,蒋介石就致电毛泽东,邀其到重庆谈判。接着,苏联也敦促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共和谈实现战后“和平建国”,希望中共效仿法共,走议会道路,就是“交枪”“当官”的议会道路。国共谈判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不要交出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而这两条,是毛泽东坚决不退让的原则立场。
毛泽东在重庆43天,达成了“双十协定”。这个协定,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但就蒋介石来说,要消灭共产党的目的没有妥协,就毛泽东来说,最终推翻国民政府也没有让步。
1949年初,美国看到蒋介石政权岌岌可危,便扶持李宗仁上台,妄图通过“谈判”求得“划江而治”的局面。毛泽东早已看透了美蒋的企图。要是“划江而治”,分而治之,肢解中国,中国的统一就遥遥无期。
毛泽东坚决不受美蒋的欺骗,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动员令,彻底粉碎美蒋的阴谋,避免了“南北朝鲜”“东西德国”分裂的局面。对此,李宗仁1965年7月回国后曾回忆说:“要是当时确立‘划江而治’的话,将会给国家民族犯下不可饶恕的历史性错误。”
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发表敌视中国人民的白皮书,毛泽东对此给予有力反驳。他从8月14日到9月16日,连续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和《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五篇评论文章,痛斥美国在中国推行的侵略政策,揭露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毛泽东还指出:“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但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毛泽东更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掷地有声地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一方面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一方面纠集17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总计出兵51.3万人、坦克2400辆、战机4000架、各型火炮5万门,同时动用美国海军第1、2、3、7四支舰队,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朝鲜,将侵略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在美国看来,这样现代化的庞大战斗集群,任何一个国家,哪怕当时的苏联也不敢与之交手。
毛泽东英明果断地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这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和压力的英明之举。他说:“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将三把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以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出兵朝鲜。
随后,由周恩来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决定以什么名义出兵问题。
开始研究,想用“支援军”的名义出兵。经过征求多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自古讲究“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毛泽东赞成以“志愿军”名义出兵。他说:“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么,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国与国的对立。”出师有名,则战无不胜。
10月8日,毛泽东签发命令:由彭德怀挂帅出征,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0月19日夜,首批志愿军13兵团4个军3个炮兵师共26 万人,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集安(今属吉林)三个口岸,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条件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是立国之战,是一场百年雪耻之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了天津、北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50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败了两个“八国联军”,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为中国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石,也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高超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
抗美援朝的胜利,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真正站起来、英雄威武的新中国。
不畏强势,敢于抗争。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到达莫斯科与斯大林举行第一次会谈,到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差不多有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在订不订新约这个主要问题上,一开始,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发生根本分歧,相持近半个月。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毛泽东从不让步,不论对谁,即使对享有至高无上的领袖地位的斯大林,也不例外。
毛泽东有一个强烈而鲜明的性格,凡是他认准要做的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谁也阻挡不了。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加上其他因素,斯大林终于改变了观点,同意签订新的条约和其他新的协定。
毛泽东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又善于作必要的妥协和让步。在中长铁路谈判中,苏方最初不愿交还,中方坚持,最后苏方同意归还中国。但在归还前的过渡时期内共同经营的股额问题上,中方作出了让步,最后达成协议。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在回顾中苏会谈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斯大林这个人,看情形他是可以变的。签订中苏条约,我们在那里待了几个星期。他开头很不赞成,到后头我们坚持两次,最后他赞成了。可见一个人有缺点的时候,就是斯大林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不可以变的。”
“斯大林还是可以跟人家妥协的。我们跟他就有不同意见,我们要订中苏条约,他不要订。等到他答应订了,我们要中长铁路,他就不给。但是老虎口里的肉还是可以拿出来的。”
“我在莫斯科和斯大林谈判中苏条约问题,中长铁路、合股公司、国境等问题时,我的态度是:第一,你提出,我不同意的要争;第二,如果你一定要坚持,我可以接受,但保留意见。这是因为我顾全社会主义利益。”
毛泽东对第一次访苏取得的成果是很满意的。这次访苏,维护了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用条约的形式将中苏友好合作的关系固定下来。这对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为新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条件。同时,在国际上,也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了有利于社会主义与和平力量的变化。
1957年10月,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这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赫鲁晓夫领导下的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其大国沙文主义处处表现出来。毛泽东不吃这一套,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一次宴会上,赫鲁晓夫说:“要是每个劳动者的碗里都有土豆烧牛肉,我看就到了共产主义了。”赫鲁晓夫自认为很幽默,不无得意之色。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共产主义如果是烧牛肉,那我宁愿要红烧猪肉。”这里就可以看出毛泽东那种不畏权贵的性格。
当然,同赫鲁晓夫的斗争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发生在闲谈中的冲突。一旦涉及中国的主权问题,毛泽东就更不客气了。赫鲁晓夫企图用原子弹威胁一下毛泽东,毛泽东说“原子弹不过是纸老虎”,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战胜包括使用原子弹在内的一切侵略的决心。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土地歉收,人民生活困难。
这期间,苏联赫鲁晓夫为实现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全球战略需要,来华访问,先后提出并坚持在我国领土上共同建立、共同拥有“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从军事上、政治上控制中国。毛泽东一听就火了,拍了桌子,对赫鲁晓夫说:“你把整个中国都拿去算了。”跟赫鲁晓夫翻了脸。不久,苏联又要我们放弃台湾,并要求释放在中国的美国罪犯,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抵制。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双方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某些核技术的样品及其生产技术资料。
1960年7月16日,苏联对中国发出照会,单方面决定要在1960年7月28日至9月1日的一个月内,全部撤回在华的1390名苏联专家,并向中国逼债。
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含应付的利息,共计折合人民币52亿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借支的武器等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按照原文协议,这些债务于1965年全部还清。中国人民有志气渡过难关,把所有欠苏联的债务于1964年提前一年还清了。
毛泽东当时承受很大压力,便对身边的卫士们说:“有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想逼我们屈服。没有骨头的国家是不敢顶的,你们敢不敢顶?”卫士们回答说:“敢顶!”毛泽东说:“好,他越压我们越敢顶。”
后来,毛泽东同美国朋友斯诺回忆起这些事时说:“苏联从来瞧不起中国人,也瞧不起许多国家的人民,他们认为,只要他们一句话,大家都会服从。他不相信,也有不听话的,其中一个人就是鄙人。”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毛泽东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重大挫折,面对中国遇到的困难,写了这首词,使人们看到的是,在恶势力面前,如梅花一样,不怕严寒,不畏强暴,傲视百丈冰雪,巍然屹立、毫不动摇的威武雄姿。这就是毛泽东的形象,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形象。
(导演:孙铄;编剧:潘亚男;制作:孙铄;演播:纪小鹿、王瑞)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