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五:鱼水交融的民众情结】侯登科·杨步浩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2-11 18:26:59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侯登科·杨步浩(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四 克敌制胜的军事韬略

侯登科·杨步浩


本篇梗概:

毛泽东是世界伟人,却又有着侯登科、杨步浩这样普通农民的朋友,他用自身做表率,告诉共产党人,要心里一直装着人民,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动员和感染人民。


毛泽东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心里一直装着人民,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动员和感染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4年的一天,毛泽东问当时担任延安市委书记的张汉武同志,是否知道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不生孩子。张汉武回答说,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弄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毛泽东继续引导对方思考:“是不是水有问题?请中央医院把水检验下好不好?”张汉武半信半疑地说:“好是好,只怕这种小事医院不干。”听了张汉武的看法,毛泽东严肃地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的疾苦绝非小事,应当让医院派人去。”过了没几天,张汉武准备派人去侯家沟调查时,想不到毛泽东已向中央医院打了招呼,要他们马上派人到侯家沟帮助群众验水。


经过化验,果然发现饮水中含有大量影响生育的有害物质。医院对饮水及时进行了无害处理,并帮助群众治病,终于使这两个村庄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人丁逐渐兴旺起来。


1944年8月,毛泽东同陕甘宁边区一位劳动模范交谈时说:今年雨水多,入伏以来,我就担心下雨,怕庄稼受损失。还说:陕甘宁边区的农村要在几年里做到:每家余一年的粮,拴一头牛,植一百株树,建一个厕所,掏一口井,每人还要识一千字,而且每个乡要有一个合作社、一个铁匠炉、一所民办小学、一个医务所、一个秧歌队……大家都要过丰衣足食、健康快乐的生活。


1947年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来到刚刚遭受国民党部队洗劫的米脂县杨家沟。有一天,杨家沟一个饥饿的小男孩跑到马槽弄马料充饥,不幸被马咬伤。毛泽东知道后,心情沉重地说:“从现在起,中央机关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救济贫困户。”


节约济贫的活动开展后,毛泽东带头节粮,并每天过问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落实没有,只有省下来他才肯吃饭。在毛泽东的带动下,中央机关节省了30担小米、70担黑豆,分别分给了军属和贫困户。其间,毛泽东还常到村里访贫问苦,组织群众生产自救。


毛泽东有一副菩萨心肠,心中时刻装着人民,装着每一位普通的干部战士。


有一位不出名的小人物,但在革命征途中,毛泽东对他赞赏有加,他是谁呢?


他叫侯登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马夫。他是一位老红军,长征时期,一直跟随毛泽东,主要职责就是照料毛泽东骑的那匹战马。他比毛泽东年长几岁,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老侯。


1947年,毛泽东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一天,毛泽东抽空来看老侯。毛泽东询问老侯的身体情况。两人边聊边走进窑洞,他发现老侯住宿条件很艰苦,没有炕,稻草上铺着被褥,但老侯负责的马鞍和笼头马具却异常整齐。


老侯为人忠厚,不爱说话,但心地善良,默默无闻,精心喂马,深受大家爱戴。


1948年3月,毛泽东离开陕北,准备去西柏坡时,又去探望了老侯。这一次,毛泽东对老侯说:“转战陕北这段日子你辛苦了,明天我就不骑马了,要坐车走了,你到时候跟着中央机关行军,就骑我的马吧。”


老侯却拒绝了,他说:“主席,你的马我不能骑。”


毛泽东看着这位60多岁的老红军,心疼地说:“老侯,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行军困难就骑上它吧。”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时期,毛泽东全身心地投入指挥三大战役,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老侯不幸染病去世了。一个普通的马夫死亡,在战争年代不是什么大事,就没有人告诉毛泽东。


深秋的一天,毛泽东忙完工作准备去看望老侯,但警卫员的脸色却露出了异样的表情,毛泽东问怎么了,警卫员说老侯去世了。


毛泽东一听很生气,用责备的口气问:“什么时候的事,怎么不告诉我?”警卫员说:“当时因为战事忙,领导没让告诉你。”


毛泽东说:“再忙也要告诉我啊,老侯一生对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要名利,而且一生没有结婚,我经常与他谈心,去世了,你们也不告诉我,真是不近人情啊!”


说完这些话,毛泽东神情非常难过,站在原地沉思了很久,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事后,又专程到老侯的墓地进行了悼念。


毛泽东认为,老侯一生为了革命,职位不论高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这样一个好同志,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毛泽东一生交往朋友很广,有工人、农民、青年学生,有党政军的负责人,有著名的民主人士、科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理论工作者,有国民党进步人士,有国际友人,还有早年的同学和师长。在这些交往中,感情洋溢,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高尚人格和丰富感情。在毛泽东交往的众多朋友中,有一位不起眼的农民朋友叫杨步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斗倒了地主老财,受苦的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土改时,杨步浩分到了一个山头约八十垧地,这才结束了给别人打工的苦日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逐步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


吃米不忘种谷人,翻身不忘共产党。为了支援抗战,早日打败日本鬼子,杨步浩起五更睡半夜,努力生产。他种的小麦、谷子长得特别好,曾被选为边区农展会的展品。他不仅自己生产搞得好,年年多打粮、多交救国公粮,而且领导全村搞变工互助,发展牲畜,组织妇女纺织,打井抗旱,办学,植树,备荒,安置移民难民。在他的带动下,延安县川口区六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乡。


1942年正月,杨步浩去南泥湾359旅驻地,王震旅长亲自接待,并告诉大家:“毛主席也有生产任务,也要同战士一样开荒种地。”杨步浩听了,心想,毛主席为咱受苦人翻身解放、能过上好日子操碎了心,每天还要谋划抗日大事,咋能让他去搞生产呢?于是就产生了为毛主席代耕的念头。


回来后,杨步浩向延安县政府提出为毛主席代耕开荒土地,得到县政府的批准。在毛主席同意和关怀下,杨步浩的觉悟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入了党,当上村干部。他不仅自己努力生产,还热心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成为模范带头人,1945年1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得奖金五万元。


全国解放后,杨步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仍在农村为生产发展默默奋斗。1952年,延安地区组织老区人民参观团赴京参观国营农场,杨步浩为代表之一。到京后,他写信给中央办公厅,要求见见毛主席。没过几天,毛主席派车将他接到家里,作为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热情招待,并亲自给他倒水端饭,同杨步浩亲切交谈,询问边区建设情况。临行时,特意给杨步浩换了一件新棉衣,一起合影留念,给他充足的路费。


1954年,杨步浩在一次耕地时,不慎一只胳膊骨折了,干重体力活有困难,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告知自己的情况。毛主席给西北局、陕西省委写了信,要求安排好老英雄的工作。党和延安政府非常关心这位劳动英雄的生活,决定让他离开农村,到县种子公司工作。他到种子公司又作出应有的贡献。


1961年困难时期,毛泽东仍惦念延安时期的老朋友,托人给杨步浩捎来几斤白糖、两瓶酒和两块布料。杨步浩深为感动,萌生第二次进京看望毛主席的愿望。他先给毛主席写了信说:“主席,我很想念您老人家,很想去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没有?”不久,毛主席回信说:“我同意,你跟地方政府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


经延安县委讨论,杨步浩的愿望实现了。他同老伴精心缝制了几个白粗布小口袋,装上延安最好的小米、绿豆、瓜子、干菜,于国庆节前夕到了北京。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会见了这位老英雄。之后,又把他请到中南海家里,设家宴款待,同他长时间交谈,了解延安的变化,感谢延安人民对他的问候。


毛泽东是世界伟人,却和一位中国最普通的农民交朋友,这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后期:孙铄;主播:孙铄、王瑞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